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作者: 贾健 张怡 权乾坤 李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710000 宝鸡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721008,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710000 咸阳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 712000,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7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脑片神经元自噬小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周龄SD大鼠断头取脑制备海马脑片,将海马脑片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浓度Rg1组,每组10张脑片。模型组人工脑脊液中加入Aβ1-42(终浓度5 μmol/L)处理2 h造模,低、中、高浓度Rg1组加入Aβ1-42(终浓度5 μmol/L)作用2 h造模后分别加入Rg1致终浓度分别为60 μmol/L、120 μmol/L、240 μmol/L作用3 h;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药物。干预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海马脑片病理学改变情况;采用透射电镜检测各组海马脑片自噬小体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脑片自噬相关蛋白P62、LC3-Ⅱ/LC3-Ⅰ表达水平以及Aβ1-42和Sha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存在神经元死亡和缺失,Rg1各组海马神经元排列及缺失情况较模型组改善,以高浓度Rg1组改善最明显;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脑片自噬小体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Rg1各组脑片中自噬小体均较模型组减少。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片Shank1、P62和LC3-Ⅰ蛋白水平减少(均P<0.05),Aβ1-42、LC3-Ⅱ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Rg1组脑片Shank1、P62和LC3-Ⅰ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Aβ1-42、LC3-Ⅱ蛋白水平均降低(均P<0.05),其中以高浓度Rg1组最明显。结论人参皂苷Rg1可能通过上调AD大鼠模型海马脑片Shank1、P62、LC3-Ⅰ蛋白表达,抑制自噬作用,发挥大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人参皂苷类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测量骶骨前庭三维可用空间的解剖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收集200例后环完整的骨盆CT三维重建检查资料,男110例,女90例;年龄(40.72±10.70)岁(范围21~63岁)。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左、右侧S1、S2前庭宽度、高度及面积数值。根据性别及侧别分组,比较S1与S2前庭解剖参数及不同性别、侧别S1与S2前庭解剖参数的差异。结果S1前庭面积为(425.71±45.07) mm2(范围296.3~604.4 mm2),其中男性为(449.80±28.62) mm2(范围338.3~604.4 mm2),女性为(388.25±34.01)mm2(范围296.3~498.4 mm2);前庭宽度为(28.52±4.34) mm(范围17.1~36.3 mm),其中男性为(31.77±2.33) mm(范围22.46~36.30 mm),女性为(24.55±2.55) mm(范围17.1~26.1 mm);前庭高度为(21.05±2.29) mm(范围17.5~32.0 mm),其中男性为(21.34±2.37) mm(范围18.5~32.0 mm),女性为(20.69±1.60) mm(范围17.5~25.6 mm)。S2前庭面积为(230.19±35.57) mm2(范围142.5~297.3 mm2),其中男性为(258.91±28.04) mm2(范围218.3~297.3 mm2),女性为(205.61±24.12) mm2 (范围142.5~258.6 mm2);前庭宽度为(15.94±1.72) mm(范围12.4~20.3 mm),其中男性为(16.51±1.59) mm(范围14.4~20.3 mm),女性为(15.25±1.63) mm(范围12.4~18.1 mm);前庭高度为(14.30±1.20) mm(范围12.9~17.8 mm),其中男性为(15.49±1.46) mm(范围13.6~17.8 mm),女性为(13.73±0.93) mm(范围12.9~16.1 mm)。S1与S2前庭宽度、高度及面积均存在显著差异(前庭宽度:t=3.934,P<0.001;前庭高度:t=3.692,P<0.001;前庭面积:t=4.816,P<0.001)。男、女性S1前庭宽度、S1前庭高度、S1及S2前庭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1前庭宽度 t=2.969,P=0.003;S1前庭高度 t=0.316,P=0.049;S1前庭面积t=1.975,P=0.049;S2前庭面积t=2.023,P=0.044),而男、女性S2前庭宽度、S2前庭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1与S2前庭高度、宽度、面积在男、女性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一前庭部位左、右侧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1前庭径线及面积均大于S2前庭,更适宜骶髂螺钉的置入;S2应选用较小直径骶髂螺钉置入;女性S1前庭小于男性,置入骶髂螺钉时对入钉点的选择、螺钉的走行方向等要求更为严格;临床医生可应用健侧骶骨前庭模拟患侧骶骨进行术前规划。

  • 标签: 骶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神经成像术在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总结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4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单侧骶骨骨折24例,均为Tile分型C1型,Denis分型Ⅱ型16例、Ⅲ型8例;双侧骶骨骨折16例,均为Tile分型C3型,Denis分型Ⅱ型,均为骶骨"U"形骨折。所有患者均存在腰骶神经损伤表现,采用对比增强三维核磁神经成像术(contrast-enhance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CE-3D MRN)检查明确骶神经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将L5及S1~S4神经依据侧别及椎管内(intraspinal type,IS)、椎间孔内(intraforaminal type,IF)及椎间孔外(extraforaminal type,EF)进行分段定位,并判断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及重度)。将各段神经损伤数量进行整体及两两配对χ2检验。11例患者进行神经探查术,根据术中所见记录神经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并与CE-3D MRN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E-3D MRN显示腰骶神经损伤发生侧均存在骶骨骨折,共239段神经发生不同程度及部位的损伤。统计分析显示神经损伤发生由多至少依次为S1、S2、L5、S3、S4神经;除S1、S2间及S3、S4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神经损伤发生例数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例手术患者术中直视下见神经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与影像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1.000)。结论核磁神经成像术能够清晰、准确显示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可作为此类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腰骶神经损伤具有S1、S2最为多发,L5次之,S3、S4最少的特征。

  • 标签: 骶骨 骨折 脊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 神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14例青少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4.57±1.69)岁(范围12~17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1型2例、B2型3例、B3型1例、C1型2例、C2型5例、C3型1例;Torode-Zieg分型,Ⅲb型2例、Ⅳ型12例;Young-Burgess分型,APCⅡ型1例、APCⅢ型1例、LCⅠ型2例、LCⅢ型2例、VS型8例。记录骶髂螺钉通道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骨盆不对称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评分、螺钉置入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对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不对称性和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螺钉8例、辅助行三角固定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5±10.26)个月(范围12~51个月)。S1骶髂螺钉通道高度(14.85±3.59)mm(范围8~22 mm),宽度(13.78±2.64)mm(范围9~19 mm);S2骶髂螺钉通道高度(14.07±3.08)mm(范围8~21 mm),宽度(12.64±2.84)mm(范围7~19 mm)。手术时间(63.57±21.61)min(范围20~120 min),术中出血量(65.71±41.83)ml(范围20~200 ml)。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复位满意率为93%(13/14)。骨盆不对称性,术前(18.14±6.07)mm(范围9~33 mm),术后1周(5.43±2.44)mm(范围3~13 mm),末次随访时(4.64±2.27)mm(范围3~1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1,P<0.001)。VAS评分,术前(6.93±1.21)分(范围5~9分)、术后1周(3.93±0.99)分(范围3~6分)、末次随访时(1.21±0.97)分(范围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89,P<0.001)。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为(86.14±7.35)分(范围70~95分),其中优1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3%(13/14)。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置入均位于骨质内,螺钉置入准确率100%。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仅1例患者诉钉尾部不适感。结论对青少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内固定具有微创、固定坚强、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青少年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机器人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是创伤所致骨盆和脊柱解剖学上的完全分离,特点为骶骨两侧纵行骨折线伴横形骨折,为多平面不稳定骨折,多见于高能暴力损伤,合并伤多,骶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处理不当易导致骨折再移位、疼痛性畸形愈合、继发性神经损伤、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手术治疗的难点在于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其中骨折复位方式是采用切开复位还是闭合微创复位、内固定采用单纯骶髂螺钉或钢板或髂腰固定或三角固定,以及骶神经损伤是否需直接减压处理仍存在争议。随着对脊柱骨盆分离损伤认识的提高及闭合微创复位技术的临床应用,微创骶髂螺钉、髂腰固定、三角固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术后伤口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功能预后良好,骨折复位后损伤的骶神经间接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但对骨折移位大伴骶管狭窄、骨折断端或游离骨块卡压神经时需行椎板切除直接减压手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智能化是当前变电技术重要发展方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维护工作。阐述了智能化变电站运行技术特点,结合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的问题,提出了做好维护的有效策略。

  • 标签: 智能化 变电站 运行维护
  • 简介:摘要:变电站土建结构与运行状况直接相关,必须保证土建安全性和耐久性。分析了影响土建质量的影响因素,总结了保障合理设计的有效措施。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确保土建工作合理开展,提高土建工作水准,完善电力管理基础建设。

  • 标签: 变电站 土建设计 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骨盆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收治入院行手术治疗的114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7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18~77岁;患者采用初步建立的基于ERAS理念的围术期康复途径进行治疗,阶段性调整康复计划;对照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17~70岁;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常规骨盆骨折康复措施,即术后院内会诊-康复医师指导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周的骨盆Majeed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术后12、24周的早期疼痛程度、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共105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151~254 d(平均177 d),其中试验组55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2、6、12、24周试验组患者的Majeed评分[(44±13)、(67±16)、(86±14)、(98±7)分]和Barthel指数(57±13、79±16、95±8、1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16)、(51±16)、(73±14)、(91±12)分和(45±19、67±18、86±12、98±4)],术后12、24周试验组患者的SF-36评分[(129±15)、(14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4±15)、(1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盆骨折治疗相比,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康复途径可以改善骨盆骨折患者的早期功能,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骨盆 骨折 加速康复外科 骨科康复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29、-3.097、-3.134,均P<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72.50±2.91)分和(86.67±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7,P< 0.001)。末次随访时,除1例骨折未愈合和1例再手术患者外,其余10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为83.3%(10/12)。术后1例伤口浅表感染,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而愈合;1例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局部换药切口愈合。结论MIPO技术结合NCB.P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短髓内钉周围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治疗30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根据手术及固定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双侧三角固定组(简称机器人三角固定组)和传统切开复位髂腰固定组(简称髂腰固定组)。其中机器人三角固定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35.7±13.3)岁(范围16~58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4例,"Y"型2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3例;1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10例,Ⅲ级3例。髂腰固定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37.4±15.1)岁(范围18~66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3例,"Y"型1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3例;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7例,Ⅲ级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jeed评分、性别、骶骨骨折分类、ROY-Camille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伤口感染、骶神经恢复与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3.6个月。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95.3±27.5)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出血量(98.7±47.5)ml(范围50~250 ml)。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6例解剖复位,9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5.5±7.7)分。术前10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8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恢复为Ⅱ级。髂腰固定组:手术时间(148.6±59.1)min(范围90~240 min),术中出血量(582.1±244.6)ml(范围300~1 200 ml)。术后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77.6±7.7)分;术前7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5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与髂腰固定组比较,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Majeed评分高,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 7.76, 2.83;均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特别是骨折累及腰骶结合部,术前评估无需行骶神经减压者,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微创、固定坚强、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机器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相关方法学参数,并探讨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112侧眼,设为A组)进行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研究。将可获得稳定F-VEP波形的参数应用于31例鞍区肿瘤患者(62侧眼,设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并在术中行F-VEP监测,比较不同导联、不同刺激频率(0.7~1.2 Hz)下所获取F-VEP的波幅。结果A组中,在所有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N75-P100峰间值(A1)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0.7~1.0 Hz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P100-N145峰间值(A2)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在任一导联中,0.7~1.2 Hz范围内各刺激频率下产生的F-VEP A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0.7 Hz频率下产生的F-VEP A2均高于其他频率下获得的波幅(均P<0.05)。B组中,61侧眼术中引出稳定的F-VEP波形,引出率为98.4%(61/62)。B组19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无变化,其中13例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较术前无变化,6例患者的视觉功能有所改善。B组12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呈可逆性变化,其中4例术后视觉功能较术前无改变,7例有改善,仅1例视觉功能下降。结论选择合适的电生理刺激参数后,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稳定的F-VEP波形;通过在鞍区肿瘤手术中应用F-VEP监测,初步证实术中F-VEP监测结果可用于预测患者的术后视觉功能。

  • 标签: 脑肿瘤 监测,手术中 诱发电位,视觉 鞍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治疗50例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置钉及固定方式分为髂骨钉棒固定组(简称髂骨钉棒组)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简称骶髂螺钉组),其中髂骨钉棒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1.10±14.07)岁(范围,22~7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2例,C1型6例;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骶髂螺钉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0±13.35)岁(范围,16~78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24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0例,C1型8例;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3例Ⅱ级,1例Ⅲ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Majeed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骶神经损伤恢复Gibbons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范围,12~40个月)。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41.40±7.30)min;术中出血(105.00±61.94)ml;术中透视(19.10±7.33)次;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9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4.25±8.29)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18.27±5.89)min;术中出血(33.00±17.54)ml;术中透视(14.93±4.49)次;术后15例解剖复位,13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6.43±7.43)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其中2例术后恢复为Ⅰ级,术前1例Ⅲ级损伤,术后恢复为Ⅱ级。与骶髂螺钉组比较,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长(t=-12.36,P<0.001)、出血量多(t=-6.04,P<0.001)、透视次数多(t=-2.50,P=0.016),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与骶髂螺钉组在骨折复位质量(χ2=0.23,P=0.89)、Majeed评分(t=0.97,P=0.34)、Gibbons分级(Z=-0.224,P=0.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1例发生单侧伤口表浅感染,1例诉钉尾部不适;骶髂螺钉组1例发生S1神经损伤。结论对于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且不适合使用骶髂螺钉固定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与使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相似。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与传统切开入路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24例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均为AO C1.3型骨盆骨折,术前均接受神经核磁检查明确腰骶神经未被骨折断端或骨块卡压;骨盆损伤均一期采用前后联合固定,骶骨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组[简称机器人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3±1.2)岁(范围,22~56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神经损伤2例,Gibbons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和传统后正中切开入路组[简称切开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8.2±1.6)岁(范围,19~58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神经损伤3例,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Majeed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Mears和Velyvis评价、内固定置入准确度、骨折愈合率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感染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Gibbons分级变化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3.2)个月(范围,14~36个月)。手术时间,机器人组为(100.3±14.5)min,切开组为(202.0±18.5)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为(180.0±17.4)ml,切开组为(850.0±15.2)ml;术中透视时间,机器人组为(23.3±4.5)s(包括切开前机器人扫描定位图像时间);切开组为(90.0±7.7)s。Mears和Velyvis评价,机器人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切开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两组复位满意率均为91.7%(11/12)。两组均置入36枚螺钉,其中机器人组螺钉置入准确率100%,切开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77.78%(28/36)。两组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机器人组(8.5±1.9)个月,切开组(12.8±2.4)个月。Majeed评分,机器人组(86.2±3.4)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切开组(84.2±2.7)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机器人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开组术后出现1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表浅感染,感染率为25%。Gibbons分级,机器人组1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切开组2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机器人组与切开组患者Gibbons分级变化、Mears和Velyvis评价、骨折愈合率、Majeed评分及术后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而在手术时间(t=14.99)、术中透视时间(t=32.13)、术中出血量(t=100.46)、内固定置入准确率(χ2=9.00)及骨折愈合时间(t=4.87)方面,机器人组均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三角固定与传统切开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少、出血量小、内固定置入更为准确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更优选择。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效果,讨论应用补片的手术方法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我院诊治地25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痊愈出院,无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15个月无复发。结论补片修补术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切口疝 补片 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从2005年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6例患者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人,随机分组A,B,C三组。A组133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B组85例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C组48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对三组的并发症,手术效果和复发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复发者为1例,B组复发12例,C组无复发。A组3例,B组2例,C组2例出现暂时性声嘶,三组均未出现永久性声嘶。A组术后发生抽搐者2例,B组2例,C组2例,术后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后抽搐停止,无永久性低钙抽搐病例。A组术后口服甲状腺素4至6周,停药后甲状腺功能均正常,B组无需口服甲状腺素,C组术后均需终生口服甲状腺素。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行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与其他术式相近,避免了全切术后终生口服甲状腺素的麻烦,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节性甲状腺肿 复发率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效果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将14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采用碘伏溶液冲洗腹腔及切口,并于手术前半小时预防性的使用头孢菌素2.0克或甲硝唑注射液100亳升。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方法处理腹腔切口。结果治疗组切口正常愈合率90%,切口感染率为2.9%对照组的切口正常愈合率为62.9%,切口感染为18.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切口正常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阑尾切除术前静脉滴注头孢菌素2.0克或甲硝唑100毫升。术中采用碘伏溶液冲洗腹腔及切口,可大大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 标签: 阑尾切除术 切口感染 头孢菌素及甲硝唑注射液 碘伏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