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烧伤是以皮肤及软组织损伤为主要特点的外伤,创面愈合的速度及质量是评价治疗水平高低的惟一可靠指标.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细胞是表支细胞,它包括角朊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罕细胞及未分型树突状细胞,其中角朊细胞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1].因此,烧伤创面愈合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朊细胞的功能[2].

  • 标签: 角朊细胞 烧伤 创面愈合 细胞培养 复合皮 皮肤移植
  • 简介:创面愈合是机体通过自身的再生能力,为恢复其表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持内环境稳定所进行的一系列修复活动[1].在这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中,有多种组织和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ECM)以及各种调控因素参与[2].

  • 标签: 烧伤 内环境 细胞外基质 创面愈合 生长因子 皮肤基因工程
  • 简介:摘要结核性创面的临床诊断依然是困扰医师实施精确治疗的难题。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抗酸染色、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色谱法、血清免疫学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传统的诊断方法虽然均在应用,但普遍存在操作过程复杂、周期较长、检测阳性率较低等缺陷。寻求一种快速、方便、简洁及检测阳性率高的方法是结核性创面临床诊断面临的挑战。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探针熔解曲线法在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的诊断和耐药分析中展示出独特的优越性:用时短、操作简便,能够同时鉴定多种结核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敏感高,为解决结核性创面临床诊断难题带来了新希望。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诊断 结核性创面 挑战与希望 聚合酶链反应探针熔解曲线法
  • 简介:摘要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病因不明确、致伤因素多而复杂、愈合缓慢、治疗超过4周尚无明显愈合倾向的创面。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创面组织再上皮化、细胞增殖、组织重塑及血管和淋巴管再生。长链非编码RNA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分子生物学改变仍存有争议。本文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中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成纤维细胞增殖、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再生的过程及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伤口愈合 长链非编码RNA 慢性难愈性创面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在大鼠结核性创面模型中探讨弗氏完全佐剂对自噬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第1批取12只6周龄雄性SD大鼠,臀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致敏,3周后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注射牛分枝杆菌减毒株(BCG)感染,成功建立结核性创面大鼠模型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感染8 d组、感染15 d组、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每组3只,继续正常喂养至感染后相应天数。第2批取23只6周龄雄性SD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3只(正常喂养未行任何处理)、单纯BCG组5只、BCG+雷帕霉素组6只、BCG+3-甲基腺嘌呤组6只、BCG+饥饿组3只。后4组大鼠同前致敏,1周后同前感染。单纯BCG组大鼠感染后正常喂养未行任何处理;BCG+雷帕霉素组大鼠感染后腹腔注射雷帕霉素隔日1次,正常喂养;BCG+3-甲基腺嘌呤组大鼠感染后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隔日1次,正常喂养;BCG+饥饿组大鼠感染后饥饿48 h后正常喂养。将第1批4组所有大鼠分别于感染后相应天数处死,取臀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处的组织;将第2批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于感染后7 d同前取材,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于相同时间点取相同部位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取材部位组织细胞结构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取材部位组织中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蛋白表达情况。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感染8 d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感染15 d组可见肉芽肿形成,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可见部分组织细胞坏死,感染43 d组细胞坏死较感染32 d组加重。感染后7 d,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细胞排列规整且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感染8 d组、感染15 d组、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LC3B蛋白表达,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923、5.821,P>0.05)。感染后7 d,空白对照组、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和LC3B蛋白表达分别为0.325%(0.250%,0.360%)、3.225%(1.340%,3.987%)、4.823%(2.630%,6.559%)、4.216%(1.790%,5.969%)、1.765%(0.865%,2.649%)和0.301%(0.264%,0.516%)、2.865%(1.455%,5.768%)、1.033%(0.398%,1.873%)、1.168%(0.429%,1.907%)、0.655%(0.283%,1.652%),其中BCG+雷帕霉素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Z=4.796,P<0.05),单纯BCG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LC3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Z=4.953,P<0.05)。结论结核性创面大鼠模型中弗氏完全佐剂可以增强局部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蛋白的表达水平。

  • 标签: 结核,皮肤 伤口愈合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对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泡沫细胞及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显示效果,并与3种常规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19年4月—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结核性创面患者(男女各5例,年龄28~77岁),取其扩大清创术中切取并于该院病理科保存的创面石蜡组织进行研究。将每例患者创面石蜡组织制成40张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每种方法10张。计算4种染色方法切片剔除率;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识别检出情况并计数,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识别检出情况;比较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MTB检出情况;比较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泡沫细胞的亚型分型及其分布、MTB检出率,创面组织中泡沫细胞形态清晰以及MTB与泡沫细胞的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切片剔除率分别为3%(3/100)、1%(1/100)、6%(6/100)、2%(2/100),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肉芽肿组织,肉芽肿结构数相近(F=1.284,P=0.28)。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每张切片均检出。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创面肉芽肿组织与非肉芽肿组织中均未见MTB;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均显示MTB在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均有分布,多数MTB分布于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能区分泡沫细胞是否吞噬MTB;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吞噬了MTB的泡沫细胞多分布在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未吞噬MTB的泡沫细胞多分布在创面非肉芽肿组织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MTB检出率分别为(89.00±0.08)%、(82.67±0.05)%,明显高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54.56±0.14)%、(44.44±0.13)%(t=-12.495、-7.961,P<0.01)。相较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清晰更佳(Z=-3.162,P<0.01)。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组织MTB与泡沫细胞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分别为(9.11±0.07)%、(9.22±0.07)%,明显低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0.67±0.06)%、(44.00±0.12)%(t=4.569、15.519,P<0.01)。结论相较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呈现图像清晰直观、操作简便,能够精确实现MTB与泡沫细胞在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的共定位显像。

  • 标签: 结核,皮肤 泡沫细胞 分枝杆菌,结核 石蜡切片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 染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