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住院时长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228例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时长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149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在内分泌科住院期间的电子病史资料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对2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史、糖化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影响患者住院时长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医保支付方式、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治疗、糖化血红蛋白、降钙素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107~20.134,t值为3.946,Z值为-2.9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405,95%CI 0.172~0.951)、年龄≥70岁(OR=0.528,95%CI 0.303~0.922)、胰岛素治疗(OR=0.479,95% CI 0.269~0.854)、CCI≥3分(OR=2.555,95%CI 1.346~4.851)、支付方式中新农合(OR=0.273,95% CI 0.120~0.620)、居民医保(OR=0.184,95%CI 0.083~0.405)、其他(OR=0.367,95%CI 0.157~0.862)、降钙素原(OR= 0.252,95%CI 0.290~0.877)、糖化血红蛋白(OR= 0.81,95%CI 0.705~0.930)是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住院患者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年龄≥70岁、胰岛素治疗、CCI≥3分、糖化血红蛋白和降钙素原增高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与职工医保相比,新农合、居民医保、其他支付方式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应当进一步提高临床检测能力,切实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小学生疑似脊柱侧凸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学校为筛查地点,采用目测法、Adams前屈试验结合躯干旋转测量仪测量躯干旋转角度,于2021年9至11月对大理8县380所中小学共176 729名6~18岁学生进行脊柱健康普查,将躯干旋转角≥5°或目测法复测阳性作为阳性标准筛查出疑似脊柱侧凸人群。收集筛查人群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记录筛查地区社区或乡村委员会所在地海拔高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脊柱侧凸的影响因素。结果计划完成筛查人数为176 729名,实际完成人数为140 026名,完成率79.23%;共检出疑似脊柱侧凸阳性3 190名,检出率为2.28%;女性检出率2.52%,高于男性的2.03%(χ2=37.18,P<0.001);10~18岁人群检出率2.90%,高于6~9岁人群的0.70%(χ2=620.79,P<0.001);6岁至18岁各年龄段受检人群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51.00,P<0.001)。汉族检出率2.67%,高于非汉族人群的2.15%(χ2=31.06,P<0.001);在非汉族人群中,白族人群检出率2.07%,低于非白族人群的2.26%(χ2=4.02,P=0.045)。趋势χ2检验显示,在海拔高度<1 500 m、1 500~1 599 m、1 600~1 699 m、1 700~1 799 m、1 800~1 899 m、1 900~1 999 m、2 000~2 099 m、2 100~2 199 m、2 200~2 299m和≥2 300 m各组间,总体人群、10~18岁人群和6~9岁脊柱侧凸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02、195.64、24.46,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脊柱侧凸的风险较低(OR=0.82,P<0.001);10~18岁相对于6~9岁人群,发生脊柱侧凸的风险增加(OR=0.12,P<0.001);白族相对于汉族发生脊柱侧凸的风险较低(OR=0.75,P<0.001)。海拔高度≥2 000 m是发生脊柱侧凸的危险因素(OR=1.52,P<0.001)。结论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小学生疑似脊柱侧凸的检出率为2.28%,女性、10~18岁、汉族、海拔≥ 2 000 m的群体可能面临更高的脊柱侧凸患病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在消化道管壁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郑州颐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切除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21例,术后均送病理检查。分析其来源层次、分布和性质,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进行诊断一致性检验。结果12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平滑肌瘤42例,间质瘤3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16例,异位胰腺12例,囊肿10例,神经内分泌瘤5例,颗粒细胞瘤2例。12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在整个消化道管壁均有分布,不同部位常见肿瘤不同。来源于固有肌层者最多见。超声内镜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2.5%,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0.903,P<0.001)。结论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来源层次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住院时长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228例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时长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149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在内分泌科住院期间的电子病史资料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对2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史、糖化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影响患者住院时长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医保支付方式、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治疗、糖化血红蛋白、降钙素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107~20.134,t值为3.946,Z值为-2.9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405,95%CI 0.172~0.951)、年龄≥70岁(OR=0.528,95%CI 0.303~0.922)、胰岛素治疗(OR=0.479,95% CI 0.269~0.854)、CCI≥3分(OR=2.555,95%CI 1.346~4.851)、支付方式中新农合(OR=0.273,95% CI 0.120~0.620)、居民医保(OR=0.184,95%CI 0.083~0.405)、其他(OR=0.367,95%CI 0.157~0.862)、降钙素原(OR= 0.252,95%CI 0.290~0.877)、糖化血红蛋白(OR= 0.81,95%CI 0.705~0.930)是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住院患者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年龄≥70岁、胰岛素治疗、CCI≥3分、糖化血红蛋白和降钙素原增高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与职工医保相比,新农合、居民医保、其他支付方式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应当进一步提高临床检测能力,切实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纤维蛋白(FBN)1基因新发突变致新生儿马方综合征(MFS)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方法选择2018年3月8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FBN1基因新突变致新生儿MFS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确诊时年龄为生后10 h。同时,检索国内数据库中FBN1突变所致患儿发生MFS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征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结果本例患儿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患儿为女性,生后即发现容貌异常、面色青紫,给予鼻导管吸氧。患儿全身皮肤干燥、松弛,双耳略大,耳位偏低,四肢细长,双上肢屈曲不能完全伸直,双腕肌力欠佳,双手呈爪状,通贯掌;双足过度跖屈。心前区听诊闻及Ⅱ~Ⅲ/6级收缩期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动脉导管未闭,全心略大,主动脉窦部内径增宽。②基因检测结果:患儿染色体chr15-48780406位置的c.3241T>C自发杂合突变,为新发现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p.Cys1081Arg(半胱氨酸>精氨酸)。该突变可能为导致本例患儿新生儿期发生MFS的缘故,但是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pro)未见该基因突变报道。③对检索到的9篇文献中,纳入研究的9例MFS新生儿及本例患儿进行总结的结果显示,这10例患儿中,3例的基因检测均为FNB1新发基因突变,位于FBN1基因外显子24至33的突变为"新生儿区"。10例患儿临床特征均有四肢骨骼异常,8例伴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5例有眼部结构及功能异常,4例皮肤松弛、弹性差、皮下脂肪少,1例伴肾积水。结论FBN1基因新突变位点:染色体chr15-48780406位置的c.3241T>C杂合突变。该突变可能为新生儿期MFS的新发突变类型,特别为新生儿期诊断MFS,提供了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从患者视角对山西省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进行测评,为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4—12月,选取山西省8所三级医疗机构1 358名患者进行基于患者体验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量表调查,评价山西省三级医疗机构患者体验现状,并构建基于医院-科室-患者3个水平的多变量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患者体验的相关因素。定量资料数据若符合正态分布,则以±s表示。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M(QR)表示。结果患者体验总得分为(626±126)分,处于中等水平。医院是否直属教学医院、患者因素(婚姻、职业、学历、有无医保、住院次数等)是影响患者体验得分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通过调查探讨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特征,可有针对性地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