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性别与年龄中国正常成年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正常参考范围,并评估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影响。方法通过多中心联合前瞻性纳入年龄20~89岁中国正常成年共786名。应用EOS低辐射X线机摄站立位全身X线片以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前凸(L4~S1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PI-LL值和前凸分布指数(LLL/LL,LDI)。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可信度。比较不同性别与年龄组脊柱-骨盆参数,并与文献中不同种族人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86名正常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7.1 kg/m2,ODI为6.9%±2.5%(0~18%)。建立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矢状位参数,ICC为0.86~0.95,表明可信度较好至优秀。统计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间多项矢状面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PI(45.0° vs. 41.4°)、PT(13.9° vs. 10.7°)、PI-LL(1.8° vs. -0.5°)和GT(13.5° vs. 10.9°)均明显高于男性(P< 0.001),而男性LLL(28.6° vs. 26.6°)和LDI(0.68 vs. 0.63)则明显高于女性(P< 0.001)。自40岁组至80岁组PI-LL、SVA、GT和TPA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而LL、LLL、LDI则逐渐降低,TK随年龄增长缓慢。不同种族间正常成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对比显示,中国人PI、SS、TK、LL较美国人小,而PI-LL较高;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PI、SS和LL均较小。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国人群与日本、美国人群各矢状面参数保持较为一致变化趋势。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年龄和性别的正常成年中国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年龄和性别矢状面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族人群为维持矢状面平衡脊柱-骨盆复合体代偿模式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估脊柱畸形以及制定脊柱矫正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年龄以及种族等因素。

  • 标签: 成年人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脊柱 骨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伴股骨转移患者外科治疗疗效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5—2014年间手术治疗股骨转移癌患者19例,其中股骨远端2例、股骨干6例、粗隆下5例、粗隆间3例、股骨颈4例(1例双肢转移)。对其预期生存时间及实际生存时间进行评估与对比;濒临骨折患者术前进行Mirels评分;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评分;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最后随访时间采用Enneking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3~24个月),全组患者均死亡,最长时间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3~24个月)。实际生存时间大于预期生存时间[(11.9±12.2)、(3.9±2.8)个月(P=0.000)]。濒临骨折术前疼痛评分为(4.1±2.3)分,术后疼痛评分为(1.9±0.9)分(P=0.000)。术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间Enneking功能评分为12~24分。结论根据股骨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濒临骨折、病灶部位、累及范围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作为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股骨转移,肺癌/外科学 疼痛评分 生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Roussouly分型下椎旁肌群在腰椎不同节段分布特点,探讨椎旁肌退变在不同Roussouly分型中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责任节段:L2,3 3例(2.9%)、L3,4 14例(13.7%)、L4,5 58例(56.9%),L5S1 27例(23.5%)。依据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Roussouly分型进行分组,Ⅰ型组29例(28.4%),年龄为(57.0±11.7)岁(范围43~72岁);Ⅱ型组31例(30.4%),年龄为(56.9±10.3)岁(范围40~77岁);Ⅲ型组28例(27.5%),年龄为(53.5±12.9)岁(范围42~70岁);Ⅳ型组14例(13.7%),年龄为(59.7±9.5)岁(范围51~70岁)。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选取L1-2、L2-3、L3-4、L4-5及L5S1正中椎间盘水平轴位MRI,分别测量椎旁肌群(背伸肌群及腰大肌)和相应节段椎间盘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计算肌肉相对横截面积(relative cross-sectional area,RCSA)。四组患者椎旁肌群RCSA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四组患者年龄(F=1.067,P=0.367)、性别(χ2=2.412,P=0.491)和体质指数(F=0.326,P=0.4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ussoulyⅠ型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为(31.5±6.5)分(F=3.207,P=0.047),心理功能为(33.9±5.7)分(F=3.409,P=0.031),均低于其他三型。各型间腰痛VAS评分(F=0.140,P>0.05)、下肢痛VAS评分(F=0.622,P>0.05)及ODI(F=1.07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L1-2~L5S1椎间盘水平,Roussouly Ⅳ型患者腰大肌RCSA均明显低于其他三型(P<0.05),而Ⅰ、Ⅱ和Ⅲ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ussoulyⅠ型、Ⅱ型患者背伸肌群RCSA在L1-2~L5S1椎间盘水平明显低于Ⅲ型、Ⅳ型(P<0.05),而Ⅰ型与Ⅱ型、Ⅲ型与Ⅳ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患者腰大肌与背伸肌群RCSA在L1-2~L5S1椎间盘水平均呈递增趋势,但Ⅱ型患者比值较高,而Ⅳ型较低。结论不同Roussouly分型患者椎旁肌群RCSA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椎旁肌群与脊柱矢状位形态相关,矢状位形态可能在椎旁肌群退变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2.9±5.6)岁(范围6~27岁)。牵引后、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及冠状面侧凸Cobb角评估畸形改善情况。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牵引前、牵引后、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记录Halo重力牵引并发症、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96.1°±16.0°(范围71°~128°),侧凸Cobb角75.5°±20.5°(范围40°~107°)。术前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9例;牵引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32.8%±15.0%(范围18.0%~65.9%),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22.9%±8.0%(范围14.1%~38.6%),ASIA评分改善至D级4例、E级12例;手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45.4%±14.9%(范围29.0%~69.0%)、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33.6%±8.6%(范围23.3%~49.3%)。术后随访时间为(35.6±14.2)个月(范围24~72个月),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ASIA评分E级15例、C级1例。术中均未发生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臂丛神经麻木、2例术后出现近端椎板钩脱钩。1例术前ASIA分级为C级者术后即刻改善为E级,术后4年随访时再次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C级)。结论术前Halo重力牵引可改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并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辅助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治疗策略。

  • 标签: 胸椎 脊柱后凸 脊柱侧凸 牵引术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随着微创理念在腰椎疾病诊疗中普及,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逐渐发展为腰椎固定融合术主流术式。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种类繁多,本文从适应证选择、技术特点、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微创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等4种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为了以最小创伤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需要术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基础上,详细制订手术策略,并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技能来选择融合方式,使不同术式发挥出最大优势。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腰椎退行性疾病 适应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炎8例,脊肌萎缩症2例,肌营养不良1例。均接受后路脊柱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均采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主要影像学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初诊及末次随访时均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11例患者总体侧凸Cobb角、SPO、RK和SVA)术前、术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两两比较。SRS-22评分和ODI比较采用重复测量t检验。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10.8)个月(范围48~83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98.0°±24.0°,术后改善至60.7°±20.8°,较术前有明显改善(Z=3.015,P=0.003),矫正率为57.2%±17.7%;术后1年Cobb角为62.8°±23.6°,末次随访时为61.6°±21.7°,与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94,P=0.797;Z=0.603,P=0.594),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矫形丢失。SPO术前为37.0°±11.8°,术后纠正至21.5°±11.6°,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1年为23.2°±10.1°,末次随访时为21.1°±8.6°,与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90,P=0.519;Z=0.000,P=1.000),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RK术前为46.8°±23.6°,术后矫正至18.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64,P<0.001);术后1年为18.9°±11.4°,末次随访时为19.5°±9.8°,与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074,P=0.945;Z=0.271,P=0.838),随访期间维持良好。SV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电生理监护信号改变或丢失。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行清创手术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腰背部剧烈疼痛,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结论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矫形效果,中期随访矫形效果维持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骨盆 骨螺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青少年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患儿与健康青少年脊髓形态差异,探讨脊髓空洞对CMI患儿脊髓形态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诊断为CMI292例患儿病历资料,其中不伴脊髓空洞15例CMI患儿纳入CM组;余下277例中274例患儿脊髓空洞上缘低于C3-4椎间盘平面,按照最佳匹配原则选择年龄与CM组最为相近(±18个月)伴脊髓空洞CMI患儿,按照1∶2比例将30例患儿纳入CMS组;再以同样方式选取30名健康青少年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在MRI测量所有纳入对象C2水平脊髓前后径、C2水平椎管前后径、中脑-桥脑交界处前后径、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距离和脊髓空洞最大直径。所有影像学参数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测量2次后取首次测量结果平均值纳入统计,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信度。三组间影像学参数及年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三组间性别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CM组及CMS组中影像学参数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为0.91~0.95,表明测量可靠性"极好"。三组纳入对象年龄及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M组和CMS组患儿C2水平脊髓前后径相似(P=0.254),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CMS组患儿C2水平椎管前后径明显大于CM组(P=0.003)和健康对照组(P<0.001),而CM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CMS组患儿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明显低于CM组(P<0.001)和健康对照组(P<0.001)。CM组与CMS组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CMS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呈明显正相关(r=0.906,P<0.001),而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距离、空洞最大处前后径、空洞最大处脊髓前后径、空洞最大处椎管前后径或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无相关性。CMS组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与其他影像学参数无相关性(均P>0.05)。CM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呈显著正相关(r=0.703,P=0.005)。健康对照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MI患儿颈髓、中脑-脑桥连接处及C2水平脊髓有明显萎缩性改变;伴脊髓空洞CMI患儿存在更加明显中脑-桥脑连接处萎缩性改变和椎管扩张。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中脑 脊髓 萎缩 脊髓空洞症
  • 简介:摘要在过去几十年里,骨科手术中导航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通过协助外科医师定位手术区域,识别目标骨,规划内固定策略,术中引导内固定置入点和方向,甚至自动执行内固定操作,该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辐射、减轻手术创伤和提高精确度能力和潜力已经得到了证明。然而,与导航技术在关节置换、骨肿瘤和脊柱手术中广泛使用相比,其在创伤骨科中应用相对较少。本文旨在介绍导航设备技术原理,概述目前导航系统在创伤骨科中临床应用,分析当前导航系统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所面临挑战及未来前景。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手术 精准导航技术 治疗
  • 简介:脊髓或神经损伤是脊柱侧凸手术严重并发症,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随着对脊柱畸形矫形和内固定能力提高,尤其自应用三维内固定装置矫正脊柱侧凸以来,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相关神经并发症成为脊柱矫形外科医生关注重点。

  • 标签: 脊柱矫形手术 神经并发症 脊柱畸形 内固定装置 脊柱侧凸 矫正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整体形态与平衡(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GAP)评分和根据我国健康中老年人群矢状面形态纠正后GAP(M-GAP)评分在我国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66例年龄50~70岁ADS患者病历资料,男13例,女53例;年龄(60.2±7.1)岁。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及趋势卡方检验分析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预测作用。另收集67名年龄(58.2±5.4)岁(50~70岁)健康志愿者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将SS、LL和GT相对PI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将所得回归公式替换GAP评分中所定义理想矢状面参数计算公式,得到M-GAP评分。再进一步分析M-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预测作用。结果中国50~70岁健康志愿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参考值中SS、LL和GT相对PI线性回归方程为:SS=0.40×PI+12、LL=0.46×PI+22和GT=0.46×PI-5。GAP评分评估结果为"协调"者16例(24.2%)、"中等不协调"者32例(48.5%)和"严重不协调"者18例(27.3%),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8%(3/16)、12.5%(4/32)和22.2%(4/18)。不同GAP评分结果患者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且发生率与评分结果无线性关系(χ2=5.022,P=0.822);M-GAP评分结果为"协调"者32例(48.5%)、"中等不协调"者25例(37.9%)及"严重不协调"者9例(13.6%),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2/32)、24.0%(6/25)和30%(3/9)。M-GAP评分不同组间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且不同评分结果间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线性上升趋势(χ2=0.093,P=0.034)。结论GAP评分对于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预测能力较差,根据中国健康志愿者矢状面形态修正后GAP(M-GAP)评分可较好地适用于ADS患者。

  • 标签: 成年人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侧凸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7例颅咽管瘤术后出现水钠代谢紊乱并发症患儿,分析常见水钠代谢紊乱特点及处理原则。结果17例患儿中,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水钠代谢紊乱中,其中单纯性低钠血症4例,单纯性高钠血症6例,交替性血钠异常7例;血钠异常患者中,10例一月内恢复正常,6例三月内恢复正常,1例半年后恢复,并且血钠紊乱类型与病人肿瘤部位、肿瘤囊实性均无相关性。结论颅咽管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发生率高,根据临床诊断采取积极预防和处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颅咽管瘤 水钠代谢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4或L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4、49例远端固定至L5;B组25例,LIV选择S1,远端均固定至S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变化情况。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0.01,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行PSO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1,PI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脊柱后凸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 骨盆投射角 下端融合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对策。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确诊脊柱Gorham病合并脊柱畸形患者12例,其中4例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男3例,女1例;手术年龄中位数为14.5岁(11.5岁,27.5岁);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为29°(21.5°,78.0°)和94°(78.0°,103.0°)。患者于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后均行一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置钉节段跨越病变椎体,术中行SchwabⅠ或Ⅱ级截骨术,术后接受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等参数,在CT和MRI上评估脊柱骨溶解侵袭情况。结果4例患者在牵引3个月(2.5个月,3.5个月)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降至23.5°(15.5°,77.0°)和65°(57.0°,83.5°)。矫形术中2例行关节突切除术,2例行Ponte截骨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5 h(5.1 h,5.9 h),术中出血量为3 095 ml(2 950 ml,3320 ml),融合节段为13.5个(12.5个,14.5个),置钉密度为47.8%(40.9%,57.3%)。术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为18°(10.5°,38.5°)和59°(42.0°,78.0°),矫正率分别为46.7%(33.1%,59.5%)和35%(12.3%,51.1%)。冠状面平衡中位数由牵引前15.5 mm(9.0 mm,21.0 mm)降为6.5 mm(4.0 mm,9.0 mm),矢状面平衡由14 mm(-18.0 mm,27.5 mm)降至5.5 mm(-5.5 mm,12.5 mm)。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8年(2.0年,3.5年),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未见骨溶解进展、神经损伤及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后路矫形术联合术前Halo牵引和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可满意纠正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但要警惕术后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 标签: 骨质溶解 原发性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及其相应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治疗8 818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例(0.68%, 60/8 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例(发生率为0.12%, 11/8 818),迟发性感染49例(发生率为0.56%, 49/8 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例保留内固定,2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例保留内固定,10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例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例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患者出现了明显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风险。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感染 治疗结果
  • 简介:目前,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后路矫形手术相比,前路矫形手术矫形力可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或旋转椎体,拥有力学优势,可获得更好畸形矫正和平衡重建.前路矫形手术融合节段可明显缩短,保留更多活动节段,且无需剥离腰背部肌肉,因此可能降低远期下腰部退变、失代偿以及腰痛等并发症发生.对于年龄较小、仍有较大生长潜能青少年,前路矫形手术切除了椎体生长软骨板,可消除单纯后路矫形手术后远期可能出现畸形加重"曲轴效应".另外,前路矫形手术是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来矫正侧凸,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可能性.对于儿童和体瘦患者,前路矫形手术还可以避免后路手术内固定隆起和迟发性感染发生率较高缺点.

  • 标签: 矫形手术 前路 椎体 后路 入路选择 特发性胸椎侧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脊柱畸形患者矫形术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分析RS与术中神经损害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术前合并RS脊柱畸形接受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术前未行牵引及术中三柱截骨手术37例患者(RS组)病历资料,另选取37例不伴RS脊柱畸形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测量影像学参数包括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balance,CTB)、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coronal rotatory subluxation,CRS)、矢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sagittal rotatory subluxation,SRS)、RS椎体轴面旋转角度(axial rotation,AR)等。记录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唤醒试验阳性发生率。结果RS组患者年龄为(42.4±17.9)岁(12~7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7±18.3)岁(12~7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13,P=0.943)。RS组术前主弯Cobb角、CTB、GK、SVA分别为75.4°±29.7°、(38.4±28.4)mm、52.8°±25.2°、(40.3±36.8)mm,对照组分别为75.1°±27.6°(t=0.045,P=0.964)、(34.8±24.4)mm(t=0.584,P=0.560)、49.8°±22.5°(t=0.540,P=0.591)、(38.7±25.3)mm(t=0.219,P=0.828),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TB、GK、SVA、CRS、SRS和AR均得到明显矫正(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P值均>0.05)。术前合并下肢神经功能损害,RS组6例(16.2%)、对照组4例(10.8%)(F=0.463,P=0.496),Frankel分级均为D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RS组5例(13.5%)、对照组1例(2.7%)(F=2.902,P=0.088)。2例RS组患者(5.4%)术中唤醒试验阳性(F=2.056,P=0.493)。结论伴RS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高术前神经损害发生率,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神经损害加重风险高于对照组,术前合并RS是脊柱矫形手术中发生神经损害可能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脱位 手术中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后路三柱截骨并应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1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47.6±15.9)岁(范围23~69岁)。评估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年影像学资料,测量主弯Cobb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冠状面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距离(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手术时间为(401.9±68.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18.8±736.9) ml,固定(11.2±3.8)个节段(范围5~16个节段),术中神经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未发生截骨面脱位。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3)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为65.0°±16.4°,术后降至41.6°±14.1°,矫正率为36.6%±13.1%;术后1年时为41.4°±14.3°,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K术前为65.5°±20.8°,术后降至28.1°±13.8°,矫正率为57.8%±17.8%;术后1年时为29.3°±14.2°,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7PL-CSVL、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49,P=0.642;F=3.519,P=0.058)。术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症状(术前无神经症状),于术后半年随访时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中可获得较好局部矫形效果,且在平均1年随访中无明显丢失;能够有效避免截骨面不稳脱位和大量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上棒难度,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矫形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 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 ±13.1°(t=8.124,P< 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矫正率较低。

  • 标签: 儿童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随访研究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34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病历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17.1±4.3)岁(范围12~30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远端固定椎选择节段分为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即LIV位于SSV,共22例;SSV-1组,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共12例。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影像学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SV组与SSV-1组患者术后GK矫正率分别为42.8%±7.6%和43.2%±8.4%(t=0.151,P=0.881),末次随访时GK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2%±5.2%和3.9%±7.2%(t=0.767,P=0.449)。其余影像学参数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SV-1组患者SRS-22功能维度为(4.1±0.6)分,明显高于SSV组(3.7±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8),余各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SSV组3例(13.6%)患者发生DJK,SSV-1组2例(16.7%)发生DJK,两组DJK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812)。结论对于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与远端融合至SSV相比,固定至SSV-1可在保留腰椎活动度同时获得相似的矢状面矫形效果,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发生DJK风险。因此,推荐将SSV-1作为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理想远端固定椎。

  •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矫形术中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自然转归及其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7 851例脊柱畸形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单侧或双侧下肢全瘫或不全瘫等严重神经并发症59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5.0±16.3岁(范围6~71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2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5例,其他类型脊柱侧凸16例。5例患者为双下肢完全性瘫痪,17例患者为双下肢不全性瘫痪,37例患者为单侧下肢不全性瘫痪。根据损伤原因,机械性损伤患者分别予螺钉拔出、血肿清除、松开矫形、椎板切除减压处理,缺血性脊髓损伤患者予扩容升压处理。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提出神经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因素、围术期因素与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相关性,将P<0.10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75%(59/7 851)。至末次随访时42例(71.2%)患者获得完全恢复,10例(16.9%)患者获得部分恢复,其中44例(74.6%)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余7例患者未获得恢复,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ASIA分级A级1例、C级2例)、休门氏病1例(ASIA分级C级)、先天性关节屈曲挛缩1例(ASIA分级B级)、小儿麻痹症1例(ASIA分级C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ASIA分级A级)。Fisher检验结果提示未恢复组病因学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能危险因素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18.750,P=0.005)、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OR=5.750,P=0.046)、主弯Cobb角>90°(OR=4.444,P=0.073)及神经功能完全性损伤(OR=6.533,P=0.067),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学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35.477,P=0.005)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矫形手术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88.1%患者可获得恢复,其中71.2%患者可获得完全恢复,且术后3~6个月为患者恢复时间窗。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及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髓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