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细胞分裂周期蛋白37(Cdc37)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参与多发性骨髓瘤(MM)对硼替佐米(BTZ)耐药的机制,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WB)技术测定BTZ耐药细胞株ANBL-6.BR中Cdc37及自噬相关基因LC3b的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上调ANBL-6.BR细胞中Cdc37的表达水平,WB技术检测LC3b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BTZ诱导的细胞凋亡。采用shRNA干扰技术下调MM细胞株NCI-H929中Cdc37的表达水平,CCK-8法进一步验证Cdc37低表达与BTZ耐药相关,WB技术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自噬抑制剂氯喹(CQ)是否可以增加耐药MM细胞对BTZ的敏感性。结果Cdc37在BTZ耐药细胞株ANBL-6.BR中低表达,而自噬相关基因LC3b在耐药株中高表达。上调ANBL-6.BR细胞中Cdc37的表达水平可抑制LC3b的表达,且增加了MM细胞对BTZ的敏感性。在MM细胞系NCI-H929中抑制Cdc37的表达导致BTZ耐药,同时引起自噬水平升高。而自噬抑制剂CQ可逆转Cdc37下调所引起的BTZ耐药。结论Cdc37可能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参与MM细胞对BTZ的耐药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疗效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应用VRD为诱导治疗方案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评估疗效及骨髓微小残留病变(MRD),并根据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及是否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分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NDMM患者87例,年龄[M(Q1,Q3)]为56(51,61)岁,其中男51例(58.6%)、女36例(41.4%)。诱导治疗2疗程后总有效率(ORR)为95.9%(71/74),深度缓解[≥完全缓解(CR)]率为13.5%(10/74),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为51.3%(38/74);诱导治疗4疗程后ORR为95.2%(60/63),深度缓解率和VGPR及以上比例分别上升至46.0%(29/63)和77.7%(49/63)。根据患者(≤65岁)是否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39例)和未移植组(36例)。移植组患者诱导治疗后88.8%(32/36)患者达VGPR及以上,深度缓解率达55.5%(20/36),移植后该比例分别增加至97.1%(34/35)和77.2%(27/35)(88.8%比97.1%,P=0.174;55.5%比77.2%,P=0.055),骨髓MRD阴性率由44.4%(16/36)提升至77.8%(28/36)(P=0.004)。未移植组患者中位诱导疗程(4疗程)后≥VGPR为74.2%(23/31),35.5%(11/31)的患者达深度缓解,MRD阴性率37.0%(10/27)。移植组患者最佳疗效达CR的患者比例(34/38)高于未移植组(17/32)(89.5%比53.1%,P<0.001),且移植组患者(29/37)获得骨髓MRD阴性的比例高于未移植组(16/29)(78.4%比55.2%,P=0.045)。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6.3(20.8,33.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和中位总生存(OS)期均未达到,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8.4%和87.2%。标危组和高危组、移植组和未移植组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期和中位OS期。结论VRD诱导方案对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及显著的生存获益,VRD诱导治疗后序贯ASCT对加深患者的缓解深度、促进MRD阴性、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