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SphK/S1P)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肝窦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将40只适龄雄性大鼠(购自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信封法随机分4组包括,假手术(Sham)组,IRI+等体积生理盐水组(IRI组),IRI+SphK激动剂组(PMA组)和IRI+SphK阻断剂组(DMS组)。建立大鼠IRI模型,通过对SphK/S1P信号激动和阻滞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和细胞凋亡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技术观察肝窦间隙、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细胞凋亡程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进行评价。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SphK激动剂(PMA)可改善缺血肝脏损伤,减轻肝窦异常扩张,LSEC损伤程度得到改善,其阻断剂反而加重LSEC的损伤。与Sham组(3.46±0.27)比较,IRI组大鼠血清S1P升高(4.71±0.42,t=4.336,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血清S1P显著升高(36.01±10.13,t=5.347,P<0.01),DMS组血清S1P显著降低(15.83±3.14,t=6.080,P<0.05)。与Sham组[(10.09±1.05)%]比较,IRI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28.83±2.06)%,t=14.040,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13.59±3.02)%,t=7.221,P<0.05],而DMS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61.92±7.72)%,t=7.173,P<0.01]。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升高(S1PR:1.65±0.12比2.50±0.09,t=9.930,P<0.05),MPO、ICAM-1的蛋白表达降低(ICAM-1:3.21±0.39比1.52±0.26,t=6.245,P<0.05;MPO:2.51±0.20比1.09±0.13,t=10.310,P<0.05);而DMS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降低(S1PR:1.65±0.12比1.31±0.09,t=3.926,P<0.05),MPO、ICAM-1蛋白表达升高(ICAM-1:3.21±0.39 5.92±0.22,t=7.855,P<0.05;MPO:2.51±0.20比5.21±0.43,t=9.861,P<0.05)。结论SphK/S1P信号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减少MPO和ICAM-1表达,减少白细胞和LSEC的黏附,从而改善肝窦微循环。

  • 标签: 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信号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窦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全球外科领域中的"皇冠",也是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肝移植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移植例数位居全球第二,移植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从肝移植大国迈向强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亟须解决,尤其是在精准医学与大数据时代,肝移植基础研究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临床实践需求。在移植技术日趋成熟而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如何加强肝移植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正是科技兴国的重要突破口。只有以多学科融合研究为孵化器,汇集优势资源拓展高水平合作,才能打造一支兼备全局战略目光和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攻关团队,才能推进基础研究持续创新发展并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形成肝移植科技创新高地。

  • 标签: 肝移植 基础研究 多组学 单细胞技术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致急性肝衰竭是一种既少见又非常严重的肝细胞损伤疾病,常导致转氨酶快速升高、肝性脑病发生及凝血功能紊乱等,危及患者生命。药物性肝损伤致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主要分为固有型药物性损伤(主要为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毒性)和特异质型药物性损伤(含中药、保健药品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随着综合救治措施的完善,虽然固有型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起病急骤,但超过75%能自愈。然而,特异质型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往往发病缓慢,病程长,约60%需要肝移植来挽救生命。建立基于病因及临床多参数的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药物性急性肝衰竭的自然病程,及时制订肝移植为核心的治疗策略,显著改善预后。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急性肝衰竭 肝移植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ABOi-LT)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以1∶2的比例,将44例接受ABOi-LT的肝癌受者与88例ABO血型相容肝移植(ABOc-LT)的肝癌受者进行匹配。比较两组间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Oi组和ABOc组受者术后第7天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89.1±36.9)和(74.8±26.2)μmol/L(P=0.001);术后第14天分别为(77.9±27.6)和(67.6±18.6)μmol/L(P=0.002)。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9.1 %和1.1 %(P=0.024),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 %和8.0 %(P=0.007),移植物早期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52.3 %和31.8 %(P<0.001),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1 %和36.4 %(P<0.001)。ABOc组受者的术后累积存活率、无瘤存活率和移植物存活率均显著高于ABOi组(P<0.001)。按是否符合杭州标准进行亚组分类后显示,符合杭州标准的两组术后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差异,而在不符合杭州标准的ABOi组累积存活率、无瘤存活率及移植物存活率均显著低于ABOc组(P<0.001)。结论ABOi-LT受者术后存活率显著低于ABOc-LT受者。但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其ABOi-LT预后与ABOc-LT相近;不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的ABOi-LT预后显著劣于ABOc-LT,对于此类患者在ABOi-LT前应精准评估、谨慎实施,或通过降期等多种治疗手段使更多患者获得移植机会以及改善预后。

  • 标签: 肝癌 肝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 杭州标准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唯一有效的方法,供器官来源短缺严重阻碍器官移植的发展。提高边缘供者供器官使用率可部分缓解器官来源短缺现状。随着器官保存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灌注逐渐成为提高供器官质量的重要研究方向。机械灌注有望成为优于传统静态冷保存的器官保存技术,可改善体外供器官保存环境并提供供器官质量评估体系,更好地修复边缘供者供器官,提高供器官利用率。本文概述器官保存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通过医工融合,共同推动机械灌注技术发展,提高捐献器官质量及利用率。

  • 标签: 器官捐献 缺血再灌注损伤 静态冷保存 机械灌注 边缘供者
  • 简介:摘要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往往会出现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已成为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移植物和患者生存。因此,减少其发生可作为改善肝移植术后受体预后的重要手段。现就肝移植术后受体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定义、影响因素、预后、预测模型等研究进展作一论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治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预后 早期肝功能不全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健康人肝细胞株L02的影响。方法以健康人肝细胞株L02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剂量rhTPO[对照组(0 U rhTPO)、低剂量组(150 U rhTPO)及高剂量组(750 U rhTPO)]处理L02细胞,观察各组L02细胞的存活率。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A组(0 U rhTPO)、B组(15 U rhTPO)、C组(150 U rhTPO)及D组(1 500 U rhTPO)]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及其磷酸化产物(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RK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L02细胞存活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843,P = 0.016)。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7.9 ± 4.0)%、(112.0± 1.6)%、(100.0 ± 2.5)%],且高剂量组细胞的存活率更高(P均< 0.05)。各组L02细胞间ERK蛋白及ERK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1.140,P = 0.392;F = 0.437,P = 0.733),而各组L02细胞间p-ERK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1.400,P < 0.001),且B组、C组及D组细胞的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细胞(P均< 0.05),而B组、C组及D组细胞p-ERK蛋白表达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rhTPO可通过激活ERK促进L02细胞数量增殖。

  • 标签: 人肝细胞株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