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LR)较混合迭代重建(Hybrid IR)在改善胸部低剂量CT(LDCT)图像质量方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胸部LDCT体检或因肺内结节定期复查的77例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不同算法重建,获得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标准和强级别DLR图像。在3种图像的肺实质、主动脉、肩胛下肌及腋下脂肪内选取感兴趣区并测量其CT值和标准差,用于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影像医师按照Likert 5分量表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且记录肺磨玻璃结节(GGN)的数量,并对其显示情况进行评分。2名医师评分不一致时由第3名医师评分决定。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对3种图像的主观和客观评分进行分析,若总体存在差异,则用Bonferroni校正检验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3种图像在肺实质、主动脉、肩胛下肌及腋下脂肪处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图像噪声、SNR和图像的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标准和强级别DLR图像的CNR分别为0.71(0.49,0.88)、1.06(0.78,1.32)和1.14(0.84,1.48)。标准级别和强级别DLR图像均较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的主观和客观噪声低及SNR和CNR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对主要解剖结构(肺裂、肺血管、气管和支气管、淋巴结、胸膜和心包)和GGN的显示上,标准级别和强级别DLR图像评分明显优于Hybrid IR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Hybrid IR相比,DLR可以明显降低LDCT图像的噪声,且对GGN的显示良好,有助于在较低辐射剂量水平时保证图像质量,从而改善采用CT行肺癌筛查及肺结节随访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深度学习算法(DLR)在胰腺低剂量CT扫描中改善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8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腹部胰腺增强检查的68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34例,正常剂量组扫描管电压为120 kV,低剂量组管电压为100 kV。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扫描。低剂量组4期图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混合模型迭代算法(AIDR)和DLR 3种方法重建图像,正常剂量组4期图像均采用AIDR重建图像,分别记为LD-FBP、LD-AIDR、LD-DLR、RD-AIDR。测量胰腺的CT值、噪声值(SD),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不同重建方法图像间各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对每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胰腺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不同重建方法图像间胰腺CT值、SD、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质期和延迟期图像LD-FBP、LD-AIDR、LD-DLR图像CT值均高于RD-AIDR图像(P均<0.05);4期图像间SD、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期LD-FBP、LD-DLR与RD-AIDR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D-AIDR的CNR优于LD-FBP,LD-DLR优于RD-AIDR。DLR算法对胰腺4期图像的SD、SNR、CNR均有改善,其中对SNR的改善增强图像更为显著,对CNR的改善平扫期和延迟期更为显著。胰腺4期不同算法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D-DLR与RD-AID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Z值分别为1.00、2.24、0.45、1.34,P值分别为0.317、0.025、0.655、0.180)。结论DLR技术可以在降低胰腺CT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在胰腺低剂量增强CT检查中可降低噪声,提高图像的信号SNR和CNR。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LR)较混合迭代重建(HIR)在降低CT肺动脉成像(CTPA)辐射剂量中的作用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疑诊为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或因其他肺动脉疾病需行CTPA检查的患者100例,根据区组随机化分为HIR组、DLR组,每组5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体质指数(BMI)。HIR组、DLR组噪声指数(SD)分别设置为8.8、15,其他扫描参数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分别采用HIR、DLR算法重建。计算有效剂量(ED)及体型特异性扫描剂量(SSDE)。在1~3级肺动脉管腔、双侧椎旁肌勾画感兴趣区(ROI),记录各ROI CT值及标准差值,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以Likert 5分制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评估,评分不一致时由第3名医师综合判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辐射剂量及客观图像质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主观噪声、肺动脉分支显示、诊断信心进行组间比较,计算线性加权Kappa系数分析2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结果HIR组、DLR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R组与DLR组图像1~3级肺动脉及椎旁肌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R组平均ED为1.3 mSv,SSDE中位数为4.20 mGy,均较HIR组降低约35%,但DLR组CTPA图像的SNR(30±5)、CNR(26±5)均高于HIR组(分别为23±5、20±5,t值分别为-6.60、-5.90,P<0.001)。DLR组主观图像噪声得分明显高于HIR组(Z=-7.34,P<0.001),且2名医师一致性高(Kappa=0.847,95%CI 0.553~1.000);DLR组与HIR组图像在肺动脉分支显示以及医师诊断信心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0.259、-0.296,P>0.05)。结论DLR能够进一步降低CTPA检查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且不影响医师诊断信心,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超低剂量CT(ULDCT)应用深度学习重建(DLR)进行肺癌筛查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ULDCT混合迭代重建(Hybrid IR)及常规剂量CT(RDCT)Hybrid IR的图像质量和结节检出率。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因肺结节接受胸部CT检查的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胸部RDCT(120 kVp,自动管电流)和ULDCT(100 kVp,20 mA)扫描,并采用Hybrid IR(AIDR 3D)重建RDCT图像,采用AIDR 3D和DLR(AICE)重建ULDCT图像。记录辐射剂量和结节数。使用主气管及左肺上叶的客观噪声、信噪比(SNR)、肺部总体及结节的主观图像评分评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Likert 5分制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ULDCT与RDCT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对3种重建方法的定量指标、客观图像噪声及主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32~74(55±11)岁。ULDCT的辐射剂量为(0.17±0.01)mSv,显著低于RDCT[(1.35±0.41)mSv,t=15.46,P<0.001]。ULDCT-AICE、ULDCT-AIDR 3D及RDCT-AIDR 3D图像在气管CT值、气管噪声、气管SNR、肺实质噪声及肺实质SNR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LDCT-AICE的气管及肺实质图像噪声、气管CT值显著低于ULDCT-AIDR 3D(P<0.05),与RDCT-AIDR 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CT-AIDR 3D、ULDCT-AIDR 3D、ULDCT-AICE总体图像质量和肺结节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0.57、117.20,P<0.001),其中ULDCT-AICE总体图像质量和肺结节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于ULDCT-AIDR 3D(P<0.05),与RDCT-AIDR 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CT-AIDR 3D、ULDCT-AIDR 3D、ULDCT-AICE方法检出结节的数量一致,均为72个。结论胸部ULDCT采用DLR重建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且与Hybrid IR相比,能够有效降低图像噪声并提高SNR,并对肺结节的显示良好,图像质量及结节检出效果不弱于目前临床中常规使用的RDCT Hybrid IR。
简介:摘要随着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双能量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临床应用的经验不断在积累。双能量CT能提供多模态的定量参数,定量反应组织的成分差异和血供特征。基于双层探测器的双能量成像技术,能真正满足“同源、同时、同向”的双能量成像要求。本文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评论,旨在总结其应用经验,促进其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能量CT成像代表着CT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应用也不断拓展,在疾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量CT成像的优势是多参数、多维度、定量成像,量化反映组织的成分特征和血供特点,为疾病诊断、鉴别和治疗后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必将会充分发挥能量CT的潜能,彰显其独特的优势,提升CT临床应用的能级。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主客观评价系统分别评价深度学习方法在动静脉期CT上的分割效果,并探索影响动静脉期胰腺分割差异的因素及影响静脉期胰腺分割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至11月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218例胰腺CT扫描数据,每例均包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并按照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为7∶3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39例)、验证集(20例)及测试集(59例),使用训练集训练二阶段全局局部渐进融合网络,在验证集上寻找最优分割效果的模型参数,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并对结果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基于胰腺与周围器官的临界区域,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客观评价采用Dice相似系数(DSC)。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检验比较动静脉期主客观评分的差异。结果在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空肠曲、左肾上腺、门脉、肠系膜上静脉、脾动脉及脾静脉处胰腺临界区域动脉期主观评分[M(Q1, Q3)]分别为4(4, 5)、5(4, 5)、5(4, 5)、4(4, 5)、5(4, 5)、5(5, 5)及4(3, 5)分,静脉期主观评分[M(Q1, Q3)]分别为4(4, 4)、5(4, 5)、5(4, 5)、5(4, 5)、5(5, 5)、4(3, 4)、5(5, 5)分,以上临界区域的胰腺动、静脉期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期DSC略高于动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C:0.923比0.921, P=0.952)。胰腺与十二指肠空肠曲、胃、左肾上腺存在脂肪间隙组在静脉期主观评分分别为4.64、4.68及4.63分,无脂肪间隙组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56、4.62及4.56分,胰腺与十二指肠空肠曲、胃、左肾上腺有、无脂肪间隙两组间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7、2.112、2.277,均P<0.05)。除外脾,胰腺临界区域与其余周围器官的密度差在动静脉分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用双期CT构建深度学习胰腺自动分割模型,并对分割效果进行主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可以提高今后胰腺临界区域的分割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CTP),探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对于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有效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评估为中重度冠心病风险的患者,采用第3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动态负荷心肌CTP扫描。针对心肌灌注后处理图像,分别采用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患者进行心肌缺血诊断评估。定量评估基于美国心脏协会(AHA)17段分段法,对左心室心肌牛眼图进行心肌血流数值(MBF)定量测量。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心肌缺血诊断参考标准,基于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通过DeLong检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度等诊断效能值。结果60例患者最终入组并完成动态负荷CTP检查,共有151支冠状动脉血管成功接受后续ICA、FFR检查和治疗,其中39例患者的58支冠状动脉血管被诊断为存在血流梗阻性病变伴相应供血区心肌血流灌注减低。定性评估方法AUC为0.65 (95%CI 0.58~0.73),定量评估方法AUC为0.92 (95%CI 0.87~0.97)。2种评估方法诊断效能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为(3.8±1.2)mSv。结论动态负荷心肌CTP定量评估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定性评估方法。采用第3代双源CT能够有效实现低剂量CTP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人工智能(AI)成像优化技术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5至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前瞻性门控CCTA检查的60例临床诊断或拟诊断冠心病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为80 kVp,对比剂用量为0.7 ml/kg; B组管电压为120 kVp,对比剂用量为70 ml。根据重建方式的不同,将A组又分为A1与A2两个亚组,A1组图像采用迭代算法重建,A2组采用AI成像优化技术优化迭代算法。B组采用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分别以3组主动脉根部(Ao)、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左回旋支近段(LCX)及右冠状动脉近段(RCA)感兴趣区(ROI)的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分支及节段水平的图像质量进行4分制评价(1分优秀,4分极差)。记录和比较A组与B组的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或配对Wilcoxion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在CT值方面,A1与A2组相比,各ROI 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1组及A2组Ao的CT值显著高于B组(P均<0.01),而在其余RO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比较噪声、SNR及CNR可得,A2组与B组相比,噪声在Ao显著低于B组(P<0.001),在其余R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在Ao显著高于B组(P<0.001),在其余R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2组CNR在各ROI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01)。A1组与A2组相比,各ROI A2组噪声均显著低于A1组,SNR及CNR均显著高于A1组(P均<0.001)。对冠状动脉节段主观评分结果为A2组和B组均显著优于A1组(P均<0.05),且A2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辐射剂量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均<0.001),且有效剂量(ED)降低达70.4%。同时,对比剂用量A组较B组降低37.1%。结论与常规扫描相比,AI成像优化技术优化后的CCTA图像可提升CCTA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诊断可判读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甲状旁腺四维CT(4-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4D-CT)单独或联合其他定位手段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患者术前定位诊断的效能,为甲旁亢患者术前定位诊断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共纳入57例术前完善甲状旁腺4D-CT、甲状旁腺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甲状旁腺显像(MIBI)及甲状旁腺超声检查的原发性甲旁亢患者(共包含13例异常位置甲状旁腺病变),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的术前血钙水平、肿瘤直径以及是否为异常位置甲状旁腺病变分为不同亚组。分别在总体及各亚组中分析4D-CT与其他检查手段单独或联合应用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不同方案间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结果在57例患者中,4D-CT与99Tcm-MIBI诊断效能均高于超声,单独应用时AUC分别为0.943、0.927、0.847(超声与4D-CT、99Tcm-MIBI比较,P=0.01、0.04),任何两种方案联合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其中一种方案单独应用,但三者联合与两两联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当根据血钙及肿瘤直径进行亚组分析时,4D-CT诊断效能与99Tcm-MIB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针对异位象限分析时,4D-CT明显优于99Tcm-MIBI及超声,单独应用时AUC分别为:0.989、0.846、0.808(4D-CT与MIBI、超声比较,P=0.035、0.011),且任何两种或3种方案联合的诊断效能与4D-CT单独应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D-CT在原发性甲旁亢术前定位方面的诊断效能与99Tcm-MIBI相当,并且在识别异常位置甲旁亢方面更具优势。可将4D-CT作为原发性甲旁亢重要的术前定位补充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以MRI为参照,探讨不同延迟强化容积占比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节段细胞外容积(ECV)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27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在1周内行心脏光谱CT和MR检查,根据MR图像上每个心肌节段延迟强化容积占比,将心脏节段分为3组:A组(0~4%)、B组(5%~49%)和C组(50%~100%)。由2名医师分别测量并计算相应的心肌ECV。整体心肌及每组心肌节段的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检验。2名医师测量的CT-ECV和MRI-ECV组内一致性采用ICC评价。结果27例患者共432个心脏节段,其中A组199个心脏节段,B组151个心脏节段,C组82个心脏节段。27例患者整体心肌CT-ECV为32.25%(28.04%,34.28%),MRI-ECV为32.27%(28.35%,34.77%),两者间相关性很高(r=0.969,P<0.001)。CT-ECV和MRI-ECV一致性分析的偏倚为0.4%(95%CI -6.9%~7.8%)。A、B、C 3组CT-ECV分别为28.23%(26.18%,29.92%)、33.29%(30.16%,35.96%)和40.22%(34.06%,46.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9.219,P<0.001)。A、B、C 3组内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依次升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P<0.001)、0.852(P<0.001)和0.953(P<0.001)。A、B、C 3组内CT-ECV和MRI-ECV的一致性偏倚较小,分别为2.0%(95%CI -17.6%~21.6%)、-0.4%(95%CI -13.8%~12.9%)和-1.8%(95%CI -17.4%~13.9%)。2名放射科医师测量CT-ECV和MRI-ECV组内一致性ICC分别为0.877和0.945。结论心肌延迟强化容积占比越高,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越大,CT-ECV可作为MRI-ECV替代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组织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特征追踪(FT)技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整体与局部心肌应变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于7 d内完成CCTA和心脏MR(CMR)检查。采用CVI 42后处理软件分析图像,获得左心室心肌整体和局部应变参数,包括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整体周向应变峰值(GPCS)和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以及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径向应变峰值(PRS)、周向应变峰值(PCS)和纵向应变峰值(PLS);同时测量左心室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等。CCTA和CMR图像测量值的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CCTA组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ICC评估。结果CCTA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为6.00(4.86,7.63)mSv。CCTA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极好,ICC为0.85~0.98。整体应变参数中,CCTA的GPCS值[-8.10%(-10.32%,-5.20%)]小于CMR[-8.49%(-13.79%,-5.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31)。两种测量方法间GPRS和GPL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和CMR间GPRS、GPCS和GPLS均呈强相关(r=0.65、0.63、0.71,P<0.001)。局部应变参数中,CCTA组中间段和心尖段的PCS值小于CMR组(Z=-2.17、-2.62,P均<0.05);余各节段局部应变参数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基底段-PCS、基底段-PLS、中间段-PRS和心尖段-PRS呈中度相关(r=0.46、0.52、0.58、0.53,P<0.05);余局部应变参数呈强相关,r值为0.64~0.70,P均<0.001。心功能参数中,CCTA和CMR的LVEF、LVSV、LV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极强(r=0.90、0.89、0.96,P<0.001)。结论基于CCTA-FT技术测量心肌应变的可重复性好,且与CMR测量结果间相关性好,可作为无创性便捷评估心肌运动功能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R)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和对钙化病变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确诊或拟诊冠心病的33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45~86(61.9±9.0)岁。所有患者接受CCTA检查并于1个月内进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采用DLR和混合迭代重建算法(HIR)重建CCTA图像。分别在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开口、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选取不同的感兴趣区测量两种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以Likert 4级评分法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1分,优秀;4分,不能诊断)。以ICA为金标准,计算基于DLR和HIR的CCTA诊断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血流梗阻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共33例患者的123处病变纳入分析。DLR图像的噪声低于HIR图像(定义为主动脉根部CT值的标准差:18.12±3.66比24.19±5.71,P<0.001),CNR和SNR均高于HIR图像(主动脉根部CNR:43.83±23.73比26.38±9.69,P<0.001,SNR:26.66±7.83比21.23±8.65,P<0.001),主观评分优于HIR图像(1.12±0.41比1.46±0.60,P<0.001)。DLR与HIR对于诊断钙化病变所致冠状动脉血流梗阻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0%、77.4%、78.9%和100.0%、63.5%、65.9%。与HIR相比,DLR图像上CCTA的假阳性病例减少38%。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DLR重建算法能够显著降低CCTA图像噪声并提高图像质量。DLR有助于提高CCTA对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血流梗阻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光谱CT单能级技术结合高浓度对比剂提高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光谱CT检查的确诊或疑似有冠状动脉疾病的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A组(高浓度对比剂400 mg/ml碘美普尔18 ml,流率2 ml/s)和B组(常规对比剂370 mg/ml碘帕醇45 ml,流率4 ml/s)。A组重建获得不同亚组,即各个单能级图像40~80 keV(间隔10 keV)和传统混合能级图像(A2组),B组重建获得传统混合能级图像。分别在主动脉根部(AO)、左前降支(LAD)中段、左回旋支(LCX)中段及右冠状动脉(RCA)中段选取感兴趣区,测量A组各个亚组和B组图像冠状动脉的CT值和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高年资医师以4分法评估A组各个亚组和B组图像的图像质量(1分:不能接受,4分:优秀)。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A组各个亚组和B组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若总体存在差异,则用Steel Dwass检验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A组各个亚组不同血管节段的CT值、噪声、SNR、CNR和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O的CT值在40、50 keV明显优于B组图像(P均<0.05),LAD中段、LCX中段及RCA中段的CT值在40 keV明显优于B组图像(P均<0.001)。噪声在40 keV、A2组和B组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50~80 keV噪声均小于B组图像噪声(P均<0.001)。AO的SNR、CNR在40~60 keV明显优于B组图像(P均<0.001)。LAD中段、RCA中段的SNR在40、50 keV明显优于B组图像(P均<0.001),LAD中段、RCA中段的CNR在40~60 keV明显优于B组图像(P均<0.001)。LCX中段的SNR在40~60 keV明显优于B组图像(P均<0.001),LCX中段的CNR在40~70 keV明显优于B组图像(P均<0.05)。A组各个亚组和B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组40、50 keV图像的评分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0~80 keV、A2组图像的评分低于B组图像(P均<0.001)。结论40、50 keV单能级图像联合高浓度对比剂扫描方案在降低对比剂用量和对比剂流率的同时提供了相当或优于常规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为临床患者的冠状动脉扫描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