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能量CT成像代表着CT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应用也不断拓展,在疾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量CT成像的优势是多参数、多维度、定量成像,量化反映组织的成分特征和血供特点,为疾病诊断、鉴别和治疗后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必将会充分发挥能量CT的潜能,彰显其独特的优势,提升CT临床应用的能级。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能量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主客观评价系统分别评价深度学习方法在动静脉期CT上的分割效果,并探索影响动静脉期胰腺分割差异的因素及影响静脉期胰腺分割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至11月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218例胰腺CT扫描数据,每例均包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并按照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为7∶3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39例)、验证集(20例)及测试集(59例),使用训练集训练二阶段全局局部渐进融合网络,在验证集上寻找最优分割效果的模型参数,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并对结果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基于胰腺与周围器官的临界区域,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客观评价采用Dice相似系数(DSC)。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检验比较动静脉期主客观评分的差异。结果在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空肠曲、左肾上腺、门脉、肠系膜上静脉、脾动脉及脾静脉处胰腺临界区域动脉期主观评分[M(Q1, Q3)]分别为4(4, 5)、5(4, 5)、5(4, 5)、4(4, 5)、5(4, 5)、5(5, 5)及4(3, 5)分,静脉期主观评分[M(Q1, Q3)]分别为4(4, 4)、5(4, 5)、5(4, 5)、5(4, 5)、5(5, 5)、4(3, 4)、5(5, 5)分,以上临界区域的胰腺动、静脉期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期DSC略高于动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C:0.923比0.921, P=0.952)。胰腺与十二指肠空肠曲、胃、左肾上腺存在脂肪间隙组在静脉期主观评分分别为4.64、4.68及4.63分,无脂肪间隙组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56、4.62及4.56分,胰腺与十二指肠空肠曲、胃、左肾上腺有、无脂肪间隙两组间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7、2.112、2.277,均P<0.05)。除外脾,胰腺临界区域与其余周围器官的密度差在动静脉分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用双期CT构建深度学习胰腺自动分割模型,并对分割效果进行主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可以提高今后胰腺临界区域的分割能力。

  • 标签: 胰腺 深度学习 自动分割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CTP),探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对于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有效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评估为中重度冠心病风险的患者,采用第3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动态负荷心肌CTP扫描。针对心肌灌注后处理图像,分别采用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患者进行心肌缺血诊断评估。定量评估基于美国心脏协会(AHA)17段分段法,对左心室心肌牛眼图进行心肌血流数值(MBF)定量测量。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心肌缺血诊断参考标准,基于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通过DeLong检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度等诊断效能值。结果60例患者最终入组并完成动态负荷CTP检查,共有151支冠状动脉血管成功接受后续ICA、FFR检查和治疗,其中39例患者的58支冠状动脉血管被诊断为存在血流梗阻性病变伴相应供血区心肌血流灌注减低。定性评估方法AUC为0.65 (95%CI 0.58~0.73),定量评估方法AUC为0.92 (95%CI 0.87~0.97)。2种评估方法诊断效能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为(3.8±1.2)mSv。结论动态负荷心肌CTP定量评估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定性评估方法。采用第3代双源CT能够有效实现低剂量CTP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缺血 血流储备分数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以MRI为参照,探讨不同延迟强化容积占比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节段细胞外容积(ECV)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27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在1周内行心脏光谱CT和MR检查,根据MR图像上每个心肌节段延迟强化容积占比,将心脏节段分为3组:A组(0~4%)、B组(5%~49%)和C组(50%~100%)。由2名医师分别测量并计算相应的心肌ECV。整体心肌及每组心肌节段的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检验。2名医师测量的CT-ECV和MRI-ECV组内一致性采用ICC评价。结果27例患者共432个心脏节段,其中A组199个心脏节段,B组151个心脏节段,C组82个心脏节段。27例患者整体心肌CT-ECV为32.25%(28.04%,34.28%),MRI-ECV为32.27%(28.35%,34.77%),两者间相关性很高(r=0.969,P<0.001)。CT-ECV和MRI-ECV一致性分析的偏倚为0.4%(95%CI -6.9%~7.8%)。A、B、C 3组CT-ECV分别为28.23%(26.18%,29.92%)、33.29%(30.16%,35.96%)和40.22%(34.06%,46.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9.219,P<0.001)。A、B、C 3组内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依次升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P<0.001)、0.852(P<0.001)和0.953(P<0.001)。A、B、C 3组内CT-ECV和MRI-ECV的一致性偏倚较小,分别为2.0%(95%CI -17.6%~21.6%)、-0.4%(95%CI -13.8%~12.9%)和-1.8%(95%CI -17.4%~13.9%)。2名放射科医师测量CT-ECV和MRI-ECV组内一致性ICC分别为0.877和0.945。结论心肌延迟强化容积占比越高,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越大,CT-ECV可作为MRI-ECV替代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组织特征。

  • 标签: 心力衰竭 细胞外容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R)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和对钙化病变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确诊或拟诊冠心病的33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45~86(61.9±9.0)岁。所有患者接受CCTA检查并于1个月内进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采用DLR和混合迭代重建算法(HIR)重建CCTA图像。分别在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开口、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选取不同的感兴趣区测量两种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以Likert 4级评分法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1分,优秀;4分,不能诊断)。以ICA为金标准,计算基于DLR和HIR的CCTA诊断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血流梗阻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共33例患者的123处病变纳入分析。DLR图像的噪声低于HIR图像(定义为主动脉根部CT值的标准差:18.12±3.66比24.19±5.71,P<0.001),CNR和SNR均高于HIR图像(主动脉根部CNR:43.83±23.73比26.38±9.69,P<0.001,SNR:26.66±7.83比21.23±8.65,P<0.001),主观评分优于HIR图像(1.12±0.41比1.46±0.60,P<0.001)。DLR与HIR对于诊断钙化病变所致冠状动脉血流梗阻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0%、77.4%、78.9%和100.0%、63.5%、65.9%。与HIR相比,DLR图像上CCTA的假阳性病例减少38%。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DLR重建算法能够显著降低CCTA图像噪声并提高图像质量。DLR有助于提高CCTA对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血流梗阻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X线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 冠状动脉疾病 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