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灰色预测模型具有所需样本少,计算流程简便等特点广泛运用在地表沉降预测领域中。针对传统的 GM ( 1,1 )灰色预测模型固有模型的不足,为了满足地表沉降预测精度要求,本文提出使用近似非齐次指增长序列的间接模型 -IDGM ( 1,1 )模型,该模型弥补了传统灰色模型针对近似非齐次指增长序列的模拟性能不理想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表明, IDGM ( 1,1 )利用已获得观测数据能够更好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地表沉降量,可以为安全施工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沉降预测 IDGM(1 1) 基坑 灰色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初探BCAR1、PDE1C、OPRD1以及NRXN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改变与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门诊及体检中心同期随机选取原发性痛风患者5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体检者50名,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经甲基化转化后对3组受试者BCAR1、PDE1C、NRXN1以及OPRD1 4个基因启动子区的目标序列进行焦磷酸测序,得到其甲基化率。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对3组病例的4种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提示PDE1C(pos4、pos5、pos6)的甲基化水平对诊断痛风有较高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2、0.772、0.775,P均<0.05;OPRD1 pos4的甲基化水平对诊断高尿酸血症有较高的准确性(AUC=0.733,P<0.05)。结论DNA甲基化可能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和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DNA甲基化 痛风 高尿酸血症 焦磷酸测序
  • 作者: 刘雄 柯跃华 刘威 杨超杰 王智华 腾毅 乔卿华 刘昊 张蓉 贾瑞忠 贾雷立 陈勇 王长军 徐晓莉 夏欣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武汉火神山医院 430100;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71,武汉火神山医院 430100;联勤保障部队907医院,南平 350702,武汉火神山医院 430100;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成都 650032,武汉火神山医院 430100;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洛阳 467000,武汉火神山医院 430100;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西安 710032,武汉火神山医院 430100;南部战区总医院,广州 510010,武汉火神山医院 430100;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 210002,武汉火神山医院 430100;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检验医学研究所,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特异性IgM和IgG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为临床病例诊治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423例COVID-19确诊或疑似病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对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OVID-19确诊病例特异性IgM和IgG的阳性率分别为80.4%(314/388)和98.2%(381/388);COVID-19疑似病例特异性IgM和IgG的阳性率分别为0%(0/24)和45.8%(11/24)。发病时间在6周及以上确诊患者,IgG抗体阳性率为100%。发病5~8周(均值:112.70 AU/ml)病例IgG滴度水平总体高于发病1~4周(均值:85.01 AU/ml)病例(U=8 531, P<0.000 1)。危重症患者IgG滴度水平高于普通型和重症患者,均值达到137.61 AU/ml。结论特异性IgM和IgG在COVID-19病例诊断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建议加强患者体内IgM和IgG滴度水平的追踪监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体 临床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的主流治疗方式。股动脉入路是TAVR的首选入路,90%以上的患者可经股动脉完成TAVR,替代入路包括经锁骨下动脉、经腋动脉、经颈动脉、经升主动脉和经心尖入路。对于常规经股动脉或上述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患者,近年来国际上报道了经腔静脉入路,但该入路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该文报道1例具有明确TAVR指征,但股动脉入路和常规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例,通过建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通路成功完成TAVR,植入球扩式脉瓣系统。

  • 标签: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 经腔静脉入路 主动脉瓣狭窄 二叶式主动脉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抑郁状态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高频rTMS治疗,磁刺激强度为80%的静息运动阈值,频率为5 Hz,rTMS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评分(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抑郁状态,并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标本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和HAMD评分以及TNF-α、IL-2、IL-6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和HAMD评分分别为7.07±1.97(分)和9.39±2.61(分),TNF-α、IL-2、IL-6分别为(84.82±11.35)pg/mL、(4.16±1.32)ng/L、(5.75±1.46)ng/L,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艾司西酞普兰 脑卒中 脑卒中后抑郁 炎症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HBO)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卵巢癌SKOV-3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完成后,首先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对照组和HBO组,初步分析HBO对卵巢癌SKOV-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对HIF-1α表达的影响。然后将余下的SKOV-3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C组、HBO组和HBO+HIF-1α组。HBO组在HBO条件下培养,HBO+HIF-1α组在HBO处理前通过转染过表达HIF-1α。采用qPCR、Western blotting、CCK-8、克隆形成、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检测HBO处理后HIF-1α对卵巢癌SKOV-3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在HBO环境中培养24 h后,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并且HIF-1α mRNA和蛋白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HBO组SKOV-3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能力均显著低于NC组(P<0.05);而HBO+HIF-1α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HBO组(P<0.05)。过表达HIF-1α部分逆转HBO对SKOV-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P<0.05)。结论HBO可以在体外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发挥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卵巢癌 SKOV-3细胞 高压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 恶性生物学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医生在治疗脓毒症3.0定义及诊断标准下的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时,执行2018年"拯救脓毒症运动"(SSC)更新的1 h集束化治疗(1 h Bundle)的依从性,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资阳市人民医院、雁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脓毒症3.0定义及诊断标准的153例ICU患者,其中95例完全执行1 h Bundle的患者为Bundle依从组,58例未完成1 h Bundle的患者为Bundle未依从组。统计3家医院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感染部位,以及1 h Bundle依从性执行情况和28 d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两组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绘制28 d生存曲线,评估两组脓毒症患者生存情况。结果3家医院153例脓毒症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为61.44%(94/153),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79%(75/94);感染部位前3位分别为呼吸系统、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分别占32.0%、28.1%、18.3%。3家医院能完全执行1 h Bundle的患者占62.09%(95/153),1 h Bundle中执行较差的指标为1 h血液微生物培养〔占77.78%(119/153)〕和1 h抗菌药物的应用〔占79.74%(122/153)〕。Bundle是否依从两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要预后指标:Bundle依从组28 d生存率明显高于Bundle未依从组〔80.00%(76/95)比62.06%(36/58),χ2=6.447,P=0.014〕;次要评价指标:Bundle依从组6 h和24 h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高于Bundle未依从组〔mmHg(1 mmHg=0.133 kPa):78.22±11.25比69.86±14.04,79.78±11.45比75.35±12.90〕,Bundle依从组总住院时间中位数较Bundle未依从组明显延长〔d:13(17)比6(11),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 h和24 h MAP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064(0.994~1.102)、1.032(1.003~1.063),均P<0.05〕。结论资阳市3家医院ICU脓毒症患者1 h Bundle依从率为62.09%,依从性仍有待提高,特别是经验性抗菌药物使用和抗菌药物使用前留取微生物培养两项的依从性较差。Bundle依从组28 d生存率明显高于Bundle未依从组,说明1 h Bundle方案有助于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

  • 标签: 脓毒症3.0 1 h脓毒症集束化治疗 依从性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继发多发性骨髓瘤以及肿瘤性浆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的认识。方法对长沙市第一医院2021年4月收治的1例DLBCL继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2014年3月确诊为胃DLBCL,行CHOP、R-CHOP方案治疗后病情缓解。7年后骨髓细胞学涂片见浆细胞增生并吞噬成熟红细胞及血小板。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IgG-λ型多发性骨髓瘤。结论对于长期生存的DLBCL患者应密切随访,对第二肿瘤应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继发原发性 浆细胞 吞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