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型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7例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合并听力下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异性检查、脑脊液分析、耳部查体、纯音测听、影像学表现等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2~70岁,平均39.29岁。7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早期表现出布鲁氏菌病的典型症状: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头痛等。听力下降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出现在发病早期2例、治疗过程中3例、停药后2例。单侧发病者2例,双侧发病者5例。突发性聋者2例,渐进性听力下降5例。听力下降病程小于3个月者4例,听力改善者4例;长于3个月者3例,听力改善者0例。轻、中度患者5例,重度、极重度患者2例。腰椎穿刺检查提示入组患者颅内压轻度升高(平均为197 mmH2O),脑脊液中白细胞升高(平均为104个/μl),且以单核细胞为主(90.7%),脑脊液蛋白206.1 mg/dl,脑脊液糖1.95 mmol/L,脑脊液氯化物118.7 mmol/L。结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合并听力损害并不少见,相较于其他典型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及漏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降低相关后遗症。
简介:摘要目前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引起全世界对人冠状病毒的广泛关注。该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人类冠状病毒NL63(human coronavirus NL63,HCoV-NL63)均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为受体。现对这3种病毒的病毒学特征、与ACE2的相互作用、传播能力和临床特点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及3种冠状病毒的交叉免疫问题进行综述,为2019-nCoV的后续研究及COVID-19防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是国际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其在基因组学与SARS-CoV高度同源。针对SARS-CoV-2感染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故了解病毒结构,阐明并利用它们的复制机制筛选治疗靶点是值得关注的课题。本综述主要围绕目前中和抗体的研发、主蛋白酶、聚合蛋白酶靶点研究、宿主细胞及病毒感染后期NF-kB和IL-6-STAT3通路中的关键分子作为治疗靶点加以综述,为药物及疫苗设计提供基础。
简介:摘要 :水文地质作为工程地质勘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工程地质勘查的整个工作质量水平和工作效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在水文地质条件勘查工作中地下水又是尤为重要的关键因素,对于整个工程地质工作和勘察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本文针对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址的各项问题进行了一一分析。
简介:国务院法制办于2016年12月1日向全社会发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针对该《征求意见稿》,对社区矫正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几个问题:社区矫正法中将社区矫正对象统称为“社区服刑人员”更为恰当;建议设专章或者专节对社区矫正机构的性质、设置、职责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由公务员及部分人民警察组成,并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职责及法律保障加以明确规范;对公检法司各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的衔接配合方面做出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明确授予社区矫正机构相应的监管权并规范、细化社区服刑人员权利保障的规定。
简介:摘要这些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也因此让建筑功能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大规模的建筑。而在进行消防设计的时候,其设计水平会很大程度的决定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一定要得到相关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过目前,我国在建筑设计工作上还存在一些消防方面的问题,因此一定要采用合理的解决措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复阳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免疫功能与病毒核酸复阳的关系。方法随访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诊治并出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分为复阳组和非复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结果共纳入554例出院患者,其中复阳患者107例,复阳率19.31%。与非复阳组相比,复阳组中性粒细胞计数、B淋巴细胞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降低比例、肌酐水平较低,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降低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值<1.1(OR=3.231,95%CI:1.510~6.917)与B淋巴细胞计数≤200(OR=15.791,95%CI:5.315~46.917)是出院患者核酸检测再次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细胞免疫与患者核酸再次阳性有关,B淋巴细胞计数≤200是患者核酸复阳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国际标准化比值<1.1也可作为预警指标,值得临床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妊娠合并甲型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治的妊娠合并甲型流感患者261例,收集患者的年龄、妊娠期、合并基础疾病、发病至就诊时间、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比较门诊治疗与住院治疗患者的上述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合并甲型流感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261例妊娠合并甲型流感患者中,住院治疗36例(13.79%),其中10例(27.78%)因严重流感并发症入院,26例(72.22%)因妊娠相关不良事件入院。住院治疗患者年龄≥30岁、妊娠期≥28周、合并基础疾病和淋巴细胞计数<1×109/L的比例分别为75.00%(27/36)、83.33%(30/36)、16.67%(6/36)和50.00%(18/36),分别高于门诊治疗患者的47.11%(106/225)、35.56%(80/225)、0.89%(2/225)和13.22%(16/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6、29.05、26.00、22.12,均P<0.05)。住院治疗患者和门诊治疗患者白细胞计数≥4×109/L的比例分别为97.22%(35/36)和97.52%(118/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比值比(odds ratio, OR)=5.18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628~16.489,P=0.005]、妊娠期≥28周(OR=11.054,95%CI 3.233~37.796,P<0.01)、淋巴细胞计数<1×109/L(OR=6.864,95%CI 2.237~20.729,P=0.001)、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OR=0.076,95%CI 0.012~0.468,P=0.005)是妊娠合并甲型流感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30岁、妊娠期≥28周、淋巴细胞计数<1×109/L、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是妊娠合并甲型流感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69例境外输入性COVID-19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147例国内本土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转归等。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境外输入组病例来源地以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主,留学生占44.9%(31/69),均乘飞机入境。境外输入组年龄[27(21,40)岁]低于对照组[43(32,5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 828.500,P<0.01)。境外输入组能追溯确诊病例接触史的比例较对照组低[30.4%(21/69)比68.0%(100/147)],发病至入院时间以≤7 d为主[81.2%(56/69)比66.0%(97/147)],境外输入组合并基础疾病比例低于对照组[21.7%(15/69)比44.2%(65/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935、5.233、10.175,均P<0.05)。境外输入组轻型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42.0%(29/69)比10.9%(16/147)]。境外输入组嗅觉异常17例,味觉异常12例,而对照组未发现嗅觉和味觉异常。境外输入组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851、8.118、9.730、16.255,均P<0.01)。境外输入组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者比例较对照组少[37.7%(26/69)比67.3%(99/147)],C反应蛋白升高者比例低于对照组[15.9%(11/69)比51.8%(72/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015、24.722,均P<0.01)。境外输入组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示磨玻璃密度影、不均匀实变征象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61、5.099,均P<0.05)。境外输入组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损伤比例较对照组低[分别为2.9%(2/69)比10.9%(16/147),4.3%(3/69)比14.0%(16/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7、4.335,均P<0.05)。境外输入组氧疗使用患者比例[13.0%(9/69)]低于对照组[26.5%(39/147)],且无病例使用机械通气及体外膜肺氧合,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低于对照组[13.0%(9/69)比39.5%(58/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42、15.797,均P<0.05)。结论境外输入性COVID-19病例以欧洲国家输入为主,以青壮年居多,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首次发现以嗅觉、味觉减退症状为主要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法维拉韦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尿酸升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并应用法维拉韦5日或10日方案治疗的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法维拉韦用药结束后血尿酸变化率≥30%为血尿酸升高,据此将患者分为血尿酸升高组与无血尿酸升高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疾病情况、吸烟饮酒情况、COVID-19分型、法维拉韦用药方案、用药前血尿酸和肾功能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法维拉韦相关血尿酸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为179例,男性104例(58.1%),女性75例(41.9%);年龄19~70岁,中位年龄43岁。179例患者法维拉韦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451±119)μmol/L比(332±94)μmol/L,P<0.001];血尿酸变化率为-57.1%~157.8%,中位血尿酸变化率为38.6%;108例(60.3%)患者血尿酸变化率≥30%。接受法维拉韦5日和10日方案治疗患者血尿酸升高发生率分别为46.8%(36/77)和70.6%(7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4.0~<28.0 kg/m2(OR=3.109,95%CI:1.209~7.994,P=0.019)和法维拉韦10日方案(OR=3.017,95%CI:1.526~5.964,P=0.001)是法维拉韦相关血尿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法维拉韦治疗的COVID-19患者超过半数可发生血尿酸升高,超重和法维拉韦10日方案是血尿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