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最大流速<3 m/s,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8.1±6.3)岁,其中男性8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峰值流速为(1.78±0.44)m/s,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峰值流速为(2.05±0.42)m/s,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简介:摘要:现阶段,“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积极稳妥推进职工家属区“三供(水电暖)一业(物业)”分离、移交、改造工作,是矿区“瘦身减负、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就如何推动“三供一业”的分离移交改造工作高标高效、落实落地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分析正常分娩第二、三产程的相关指南,并对高质量指南进行证据总结,为临床实践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以Johns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理论指导,组建循证团队,系统检索国内外主要的指南发布网站、电子资源数据库、相关的学术团体及指南网等,评价指南并汇总最佳证据,检索时限截至2019年6月1日,由4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提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篇指南,总结出人文支持、分娩陪伴、分娩体位、胎儿监测、延迟用力、会阴保护、宫底加压、预防产后出血、延迟断脐9个方面20条最佳证据。结论基于现有证据整合了正常分娩第二、三产程护理措施的最佳证据,建议母婴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促进最佳证据转化。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胼胝体 -穹隆间入路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 5月 --2019年 7月,本院共收治 52例第三脑室肿瘤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甲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乙组采用经胼胝体 -穹隆间入路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乙组 26例的治疗有效率大于甲组( P<0.05) ;乙组26例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小于甲组( P<0.05)。 结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可有效治疗患者,可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和分析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 9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1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5.3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19.30%),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 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84.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疗法在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于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行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骨肉瘤相关的微小RNA(miRNA,miR),研究其对骨肉瘤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生物信息学筛选GSE39058中骨肉瘤相关miRNA的表达差异,确定miR-329为研究目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miR-329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比较miR-329对骨肉瘤143B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观察miR-329对G3BP1的调控作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miR-329转染前后G3BP1、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获得差异miRNA 90个,其中miR-329功能富集程度较高。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表明miR-329在各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低于成骨细胞hFOB1.19(P<0.05)。CCK-8结果显示miR-329模拟物组143B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NC低(0.571±0.019比0.975±0.0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分析发现转染miR-329模拟物组侵袭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8.83±4.55)个比(58.17±6.25)个,t=6.2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共转染G3BP1 mRNA3’端非编码区(3’UTR) wt和miR-329质粒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45±0.06比1.01±0.09,t=1.2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转染miR-329 mimic后E-cadherin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0.51±0.11比0.31±0.12,t=2.903,P<0.05),而Vimentin、N-cadherin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13±0.03比0.25±0.06,t=2.859,P<0.05;0.28±0.11比0.45±0.12,t=2.5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329通过靶向抑制G3BP1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从而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江苏省某地三甲医院医学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管理的认知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提高医院整体科研管理水平以及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医务人员、专职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书面和电子邮件进行科研数据认知及科研素养问卷调查。采用软件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有效问卷共200份。结果显示,科研人员获取科研数据的主要途径为实验室实验,获取他人原始数据途径主要为图书馆公共数据库。将近70.0%(140人)的人员因未妥善保管科研数据导致数据丢失;142人(71.0%)愿意将数据交由数据管理机构;146人(73.0%)要求项目组及160人(80.0%)鼓励同行交由数据管理机构,其中研究生学历比例高,曾利用过他人原始数据的占57.0%;共160人(80%)愿意及鼓励同行使用数据管理机构提供的他人原始数据,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高。结论科研人员数据保存情况较差,愿意共享科研数据,但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医院层面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科研数据管理的培训,提高科研数据保护及共享方面的认知能力;要建立科学数据保存制度,配备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和安全等必要设施,保障科学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科研管理创新及改革从而促进医疗科研管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