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修复术后早期肢体血运的术前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动脉修复术后发生肢体血运障碍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收治的139例(140侧肢体)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伴肢端缺血患者资料。男112例,女27例;中位年龄为30(20,44)岁。以术后患肢早期(48 h内)是否发生血运障碍为主要结局指标,将患者性别、年龄、缺血时间、损伤机制、损伤部位、是否伴发骨折、软组织损伤情况、手术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4侧(31.4%,44/140)肢体在术后48 h内发生血运障碍。术后肢体发生血运障碍与未发生血运障碍患者的损伤机制、缺血时间、是否伴发骨折、软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钝性伤(OR=5.639,95%CI:1.068~29.761,P=0.042)和周围软组织缺损(OR=12.568,95%CI:3.402~46.431,P<0.001)是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修复术后早期肢体发生血运障碍的术前危险因素。结论钝性伤和周围软组织缺损是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修复术后早期肢体发生血运障碍的术前危险因素,在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时应重点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以文献为准、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显微外科1960-1973年这个阶段的历史。方法检索收集公开及内部出版中、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专著等,精读分析中、英文"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相关"文献,重点记录确认手术、交流、报道时间等。结果中国显微外科起步,得益于1963年初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报道;此后3年,多个单位开展显微血管技术实验研究、探索断指再植,于1964年世界首例断腿再植,于1966年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世界首批完全离断手指显微血管缝合再植成功;1972年广州全国断肢再植经验交流会,完全断指260例,再植存活率44.9%;首次使用"显微外科"术语;1973年3月,完成世界第2例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1973年5月,北美再植代表团访华,开启中、外显微外科学术交流先河。近十年临床实践、原创性、先进的中国断肢(指)再植技术与原则被国际同行认可。结论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臂丛损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股薄肌移植术后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6年12月行功能性股薄肌移植重建臂丛损伤111例,记录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受区、供区及全身并发症。记录皮瓣危象发生的时间、危象类型及抢救结果,计算皮瓣移植成功率、皮瓣危象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BMRC评分系统评估股薄肌术后的肌力。结果本组111例共122块游离股薄肌移植,成功率为98.4%(120/122),发生早期并发症32例,其中6例同时出现2项并发症:受区并发症27例(84.4%),供区并发症4例,全身并发症7例。其中发生皮瓣危象17块,抢救成功15块,抢救成功率88.2%。皮瓣危象是影响股薄肌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58.8%(10/17)的危象组患者术后股薄肌肌力达M3以上。发生血管危象的主要原因是静脉迂曲和静脉栓塞,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结论皮瓣危象是影响股薄肌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术后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皮瓣危象抢救成功率最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在大鼠骨骼肌缺损模型上,探讨骨骼肌去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联合骨骼肌干细胞对骨骼肌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采用5种方法将大鼠骨骼肌脱细胞,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DAPI染色评估骨骼肌脱细胞情况,选出最优策略制成水凝胶。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扫描电镜(SEM)等对水凝胶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将骨骼肌干细胞植入包被有水凝胶的培养皿,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构建大鼠骨骼肌缺损动物模型,用HE染色检测骨骼肌生长,免疫荧光检测Pax7和MyoD的表达情况,电刺激对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修复后功能进行评估;使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了一种对骨骼肌结构损伤小并且彻底的脱细胞的方法,然后将其制备成水凝胶;Masson染色、SEM表明水凝胶保留了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生物因子;MTT检测表明该水凝胶能够促进骨骼肌干细胞的增殖。大鼠骨骼肌缺损实验表明大鼠骨骼肌干细胞联合水凝胶治疗组比力为(9.00±2.10)N/cm2,分别与未修复组和水凝胶组[分别为(4.06±1.12)N/cm2和(5.00±1.60)N/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更好的效果。结论骨骼肌ECM水凝胶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该水凝胶联合干细胞有望能成为一种修复骨骼肌缺损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与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治疗儿童Ⅲ型先天性桡侧纵列缺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收治Bayne Ⅲ型先天性桡侧纵列缺如畸形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3~5.8岁,平均4.3岁。采取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一期手术行前臂与腕部桡侧软组织松解、外固定架固定及桡偏畸形的逐级矫形,酌情附加尺骨弯曲截骨、接骨板内固定术;二期手术行吻合血管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修复桡骨缺损、重建腕关节,腓骨近端骨骺移植物的血管蒂为膝下外侧动脉;三期手术行拇指畸形的矫形术。术后对患儿腕关节桡侧偏斜程度、前臂长度及肘关节、前臂、腕关节、手指活动度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本组5例患儿平均随访52.6个月(42~72个月)。移植腓骨平均长度为4.1 cm,全部存活并在3个月内与桡骨远端骨性愈合。最终随访时腕关节桡侧偏斜平均矫正28°;尺、桡骨平均长度分别为14.4、12.1 cm,占健侧长度的64.0%、56.3%;腕关节稳定性好,活动度为健侧的56%;前臂旋前为健侧的75%,旋后为健侧的45%,肘关节屈伸基本正常;平均手指活动度为103°,为健侧的39%。结论儿童Ⅲ型先天性桡侧纵列缺如采取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能达到恢复桡骨长度、稳定腕关节的治疗目标,长期随访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