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心理平衡与疾病预防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了心理平衡在维护个体健康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训练方法,个体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增强心理韧性,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社会支持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及时介入,为个体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援助。实现心理平衡是一个多方面的努力,需要个体的自我管理、社会的广泛参与以及专业服务的精准支持,共同构建起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应对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简介:摘要出生队列研究在探讨生命早期暴露对子代远期健康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育龄人口生殖健康问题的凸显,辅助生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关于辅助生殖技术对母婴健康的远期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2016年,以家庭为单位,同步招募辅助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多中心前瞻性的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NBC)研究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累计在全国招募7.2万个家庭,包括辅助生殖家庭3.9万个和自然妊娠家庭3.3万个,本队列以面对面随访的形式在辅助生殖治疗前、胚胎移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及分娩时以及婴儿出生后42 d、6个月、1岁、3岁时采集数据信息和生物样本。其主要目标为评估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后诞生子代的发育和健康状况,发现与不良出生结局和儿童期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提升出生人口质量的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国家出生队列的建设概况和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
简介:摘要出生队列是研究孕前和孕期各种环境暴露因素与胎儿、婴幼儿、青少年健康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出生队列建设周期长、环节众多,研究质量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中国国家出生队列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建设经验。以期为相关队列研究提供经验,减少相关因素对队列研究的影响,提升队列研究质量。中国国家出生队列在质量保证的顶层设计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研究质量,包括研究中心筛选、成员管理系统开发、标准化操作流程制定及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在质量控制方面,包括针对队列数据产生过程的实时、及时、定时质控,针对生物样本采集、处理及保存的全周期质控,以及针对参与工作人员的培训、督查和量化考核的全面立体质控。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虽然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既往呼吸道病毒的研究和目前2019-nCoV相关报道表明该类病毒导致输血传播性疾病(transfusion transmitted disease, TTD)的可能性较小,但可在患者血浆中检测到病毒RNA,因此,尚无证据完全排除其通过输血传播的可能性。本文结合CoV特征、经血液传播途径的理论研究及数据分析,对CoV与TTD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总结了采供血机构针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展现状应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保障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了2019-nCoV的输血传播风险分析和应对策略。
简介:摘要大型出生队列是持续、动态地收集个体生命早期暴露信息,探讨暴露与生命远期健康结局因果关联的一种重要的队列研究类型。但由于其设计复杂、实施难度大,如何保证出生队列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是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者面临的主要挑战。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hina National Birth Cohort)建设正式启动。该队列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探索并建立了一套“云端信息平台”,以支撑覆盖全国16家单位的出生队列建设。经过四年的发展,该系统平台在“出生队列人群招募和随访管理、数据的实时交互、队列质量控制、多级权限管理和职能划分”等多个方面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完善的建设方案。该平台的设计框架和功能要素对于我国今后出生队列乃至大型人群研究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就以色列式剖宫产术与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两种方法术后盆腔粘连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随机择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有剖宫产史且需再次剖宫产的产妇167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组1患者剖宫产采用以色列式剖宫产术,共65例,为对照组;组2患者剖宫产均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共102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二次手术时的盆腔粘连情况。结果组2患者71.6%出现盆腔粘连,较组1患者粘连发生率86.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患者出现Ⅳ级粘连极少(3例),Ⅰ~Ⅲ级粘连的出现率也呈递减趋势,而组1患者Ⅱ级粘连情况较Ⅰ级多,且有30.4%出现Ⅳ级粘连,与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能有效降低术后盆腔粘连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关怀在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2020年11~12月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自我关怀量表对抽取的626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3.0和PROCESS v 2.16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结果男生的家庭亲密度得分显著低于女生[(63.52±8.47)分,(65.48±9.07)分](t=-2.79,P<0.01),自我关怀[(37.68±5.26)分,(36.49±5.75)分]、孤独感[(37.74±10.44)分,(36.01±10.48)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70,2.06,均P<0.05)。留守和非留守学生的家庭亲密度[(63.67±8.71)分,(64.74±8.85)分]、自我关怀[(37.45±5.71)分,(36.98±5.49)分]和孤独感得分[(36.60±10.52)分,(36.96±10.49)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0.87,0.38,均P>0.05)。七年级的家庭亲密度得分显著低于八年级、十年级、十一年级(P<0.01),十年级的自我关怀得分显著低于七年级、十一年级(P<0.05),十一年级的孤独感得分显著低于八年级、十年级(P<0.05)。青少年家庭亲密度[(64.50±8.82)分]与自我关怀[(37.09±5.54)分]呈正相关(r=0.22,P<0.01),家庭亲密度、自我关怀与孤独感[(36.88±10.49)分]均呈负相关(r=-0.28,-0.27;均P<0.01)。青少年自我关怀在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9%。结论家庭亲密度不仅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还可以通过自我关怀的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抗精神病药物对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效果,旨在为临床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的研究设计,选取了从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纳入了9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随机接受了9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数据收集包括认知综合评分、注意力、处理速度、执行功能等多个认知领域的表现。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药物前后的认知改善,并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平均差异和95%置信区间。结果:结果显示,鲁拉西酮和氨磺必利对认知综合得分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而氟哌啶醇在多个认知领域中表现最差。例如,在执行功能的改善中,奋乃静和舍吲哚表现最佳,氟哌啶醇和瑞莫必利的效果最差。荟萃分析的结果还指出,改善效果与药物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结论:研究表明,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神经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的认知缺陷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具有严重认知损害的患者,推荐使用效果最佳的药物如鲁拉西酮或氨磺必利。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药物对特定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和长期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引起河南省2021年11月COVID-19暴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特征,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情况并进行溯源。方法收集病例急性期咽拭子标本,应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SARS-CoV-2核酸进行检测。选取SARS-CoV-2核酸阳性样本进行高通量基因序列测定和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核酸检测显示,70例阳性标本ORF1ab基因Ct值的中位数为26.41(15.58~39.27),N基因Ct值的中位数为24.43(12.04~39.74)。测序结果显示,同武汉参考株(NC_045512)序列相比,测序成功的63例本土病例SARS-CoV-2基因组序列存在47~49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共享47个突变位点和4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其中S蛋白区核苷酸突变位点9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为12个。指示病例与河南省10月14日俄罗斯输入病例和江西省10月本土病例共享47个突变位点,基因组高度同源,属于VOC/Delta变异株(AY.122进化分支)。结论应对境外输入性COVID-19进行持续监测,适当延长隔离观察期限,降低输入性COVID-19引起本地暴发与流行的风险;通过分析病毒基因组特征及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情况,进行快速溯源,为我省后续精准防控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