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影像组学指导下CT引导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同步穿刺活检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胸外科行CT引导下MWA同步穿刺活检的肺结节患者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特征、穿刺活检诊断率、消融情况等,评价基于人工智能影像组学CT引导下微波消融同步穿刺活检效果。结果:行穿刺活检的7个病灶均获得足够的病理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标本有效率100%。其中浸润性肺腺癌4例,原位腺癌1例,结肠癌肺转移1例,乳腺癌肺转移1例。所有病灶均完全消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基于人工智能影像组学CT引导下微波消融同步穿刺活检安全有效,诊断准确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患中选取110例,并对病患进行病理诊断。并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经内镜直视诊断的59例病患,通过病理诊断属实的为40例,两者符合率为67.8%(40/59),表明两种方法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内镜检查我们发现有19例病患以胃黏膜皱襞细小和白相(即A+B型)为主,同时被病理诊断为CAG的有12例,符合率为63.2%;同理,C型的符合率为62.5%;(A+B+C)型的符合率为71.9%。结论两者相结合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接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及处理。方法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21名接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围手术期的真实体验,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接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近视者心理特点包括术前担心手术失败导致失明及出现并发症、后遗症的顾虑,手术中的紧张与应对,术后的喜悦与满足等。针对各个心理特点进行相应处理。结论关注接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围手术期心理需求并对其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很有必要,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多学科综合管理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多学科综合管理45例SMA患儿随访1年的营养状况、呼吸功能、骨骼健康、运动功能等临床资料。管理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等。结果45例SMA患儿(男25例,女20例)入组年龄50.4(33.6,84.0)月龄,1、2、3型各6、22、17例。经多学科管理患儿营养不良由22例减少至12例(P=0.030),维生素D水平升高[(45±17)比(48±14)nmol/L,t=-4.13,P<0.001];用力呼气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呼气峰流量的实测值/预计值基线与复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6±19)%与(76±21)%、(81±18)%与(79±18)%、(81±21)%与(78±17)%, t=-0.24、1.36、1.21,均P>0.05];脊柱侧凸Cobbs角较前减小[8.0°(0°,13.0°)比10.0°(0°,18.5°),Z=-3.01,P=0.003];2、3型Hammersmith功能性运动量表扩展版评分均较前升高[11.0(8.0,18.0)比11.0(5.0,18.5)分,44.0(36.5,53.0)比44.0(34.0,51.5)分,Z=2.44、3.11,P=0.015、0.002]。结论多学科综合管理有助于延缓SMA患儿营养不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脊柱侧凸等多系统损伤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护理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医院7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认知护理,出院后随访10~12个月,比较两组SAS、SDS评分及随访末期时的治疗依从性、再次入院率。结果:随访末期时,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治疗依从性为84.4%,显著高对照组的61.0%(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BM)的病原菌组成、临床特征、疾病转归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15岁的1 610例ABM患儿的病原菌分布、颅内影像学并发症、疾病转归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按年龄分为<28日龄、28日龄至<3月龄、3月龄至<1岁、1~<5岁、5~<15岁组;根据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指标,分为病原学确诊组及临床诊断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精确四格表法或非参数检验。结果1 610例ABM患儿中男955例、女650例,5例未提供性别信息;发病年龄1.5(0.5,5.5)月龄。<28日龄588例,28日龄至<3月龄462例,3月龄至<1岁302例,1~<5岁156例,5~<15岁101例,1例未提供年龄信息。<28日龄及28日龄组至<3月龄组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38.8%(95/245)、31.5%(70/222)]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8%(68/245)、35.1%(78/222)];3月龄至<1岁组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依次为34.3%(61/178)、14.0%(25/178)及13.5%(24/178);1~<5岁组及5~<15岁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67.9%(74/109)及44.4%(16/36)。9.7%(19/195)的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共收集脑脊液标本1 598例,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率依次为32.2%(515/1 598)、25.0%(400/1 598),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率分别是38.2%(126/330)和25.3%(21/83)。4.3%(32/737)病原学确诊组患儿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1 610例ABM患儿中常见的颅脑影像学并发症是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349例(21.7%)、脑积水233例(14.5%)、脑脓肿178例(11.1%)和脑血管疾病(包含脑软化、脑梗死、脑萎缩)174例(10.8%)。不良结局166例(10.3%),其中死亡32例(2.0%),1岁内死亡24例;复发37例(2.3%),3周内复发25例。病原学确诊组ABM患儿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脓肿和脑室管膜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组[26.2%(207/790)比17.3%(142/820),13.0%(103/790)比9.1%(75/820),4.6%(36/790)比2.7%(22/820),χ2=18.71、6.20、4.07,均P<0.05],两组间不良结局、死亡、疾病复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ABM的发病年龄多在<1岁,尤其是<3月龄。<3月龄患儿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3月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积水是常见并发症。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不能排除ABM。ABM病原学确诊患儿占比较低,临床还需重视和规范细菌学检查及提高病原检出率。脑脊液非培养检测方法可提高病原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疾病修正药物诺西那生钠治疗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诺西那生钠注射治疗的15例5q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基线及随访资料,对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基因型、临床分型等)、运动功能、营养状态、脊柱侧弯以及呼吸功能等多系统状况进行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15例患儿中男7例、女8例,年龄6.8(2.8,8.3)岁,1、2、3型各有2、6、7例,病程55.0(21.0,69.0)个月。诺西那生钠治疗随访9.0(9.0,24.0)个月后,运动量表评估显示患儿Hammersmith婴儿神经学检查第2部分[13.0(7.0,23.0)比18.0(10.0,25.0)分],2、3型患儿Hammersmith功能性运动量表扩展版[38.0(18.5,45.5)比42.0(23.0,51.0)分]及上肢模块修订版量表分数[27.0(19.5,32.0)比33.0(22.5,35.5)分]均较基线明显提高(Z=-2.67、-2.38、-2.52,P=0.018、0.018、0.012)。13例患儿获得临床意义的运动功能改善,2例量表分数保持稳定。主观报告亦提示治疗后患儿肌肉力量、运动能力等有所提升,治疗期间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辅以多学科管理后患儿脊柱侧弯Cobbs角、用力呼气肺活量等指标均改善(均P<0.05)。结论诺西那生钠药物治疗可提升5q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运动功能,安全性良好,药物治疗辅以多学科管理有助于改善多系统功能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54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病程7 d时临床表现是否改善将其分为病情缓解组(n=436)和病情持续组(n=118),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重要变量,再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M患儿病情持续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预测IM患儿病情持续的价值,并用MedCalc 19统计软件对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随后在2018年141例IM住院患儿中,对符合预测指标者予糖皮质激素,并比较使用前后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时间(OR=1.493,95%CI 1.372~1.626,P<0.01)、受累系统(OR=2.023,95%CI 1.453~2.817,P<0.01)及铁蛋白水平(OR=1.002,95%CI 1.000~1.004,P<0.05)为IM患儿病情持续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热时间的AUC为0.854,临界值为10 d,敏感度为75.4%,特异度为86.9%。受累系统和铁蛋白水平的AUC分别为0.640和0.607。与受累系统、铁蛋白水平相比,发热时间在预测IM患儿病情持续中的价值更高(P<0.01)。2018年的141例IM患儿中,23例发热>10 d,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7.0%(20/23)患儿当日体温高峰开始下降,91.3%(21/23)患儿3 d内下降至正常。所有患儿均在干预后2 d内体温高峰下降,5 d内体温正常。应用糖皮质激素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淋巴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血清EB病毒DNA载量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下降(P<0.05或<0.01)。患儿随访22~34个月未发现EB病毒再活动。结论病情持续的IM患儿常表现为发热时间长、受累系统多及铁蛋白水平增高,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抗炎来控制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联合雾化吸入在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19年 12 月在我科室 收治的 90例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 行研究,通过随机抛硬币 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雾化吸入治疗 ,而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干预联合雾化吸入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情绪功能、社会活力和心理功能以及自理能力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77% ( 1/45 )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2.22 % ( 37/45 ) , 观察 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可以 提高患者治疗疗效,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与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2018年治疗前活检或手术切除的DLBCL病例,制作组织芯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RP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χ²检验和Kaplan-Meier分析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评估。结果共纳入198例治疗前DLBCL病例。男性111例,女性87例(男女比为1.3∶1.0)。中位年龄60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20例DLBCL肿瘤组织CRP阳性(10.1%)。与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具有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CRP阳性患者具有较差预后(P=0.040)。结论CRP在DLBCL中具有一定比例的表达,CRP阳性提示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固定术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病例选取时间段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总计56例,均为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n=28)和参考组(n=28)。参考组采取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外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炎症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进行调研与评测。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7例,占96.43%)的优良率和参考组(25例,占89.29%)相比,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均低于参考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炎症相关指标IL-1、CRP、PCT均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患者(1例,占3.57%%)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考组(8例,占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中分别应用外固定术与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均能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但外固定术的临床价值更为显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指标,降低炎症反应,整体安全性较高,值得大力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此文主要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接受针刀治疗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本次研究对象共80例患者均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鉴于研究需要,经患者自愿同意后,均分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的为参照组,针刀治疗的为研究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40(100.00%)高于参照组31(77.50%),对比(P<0.05);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及疼痛评分各项数据组间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研究组较高于参照组,疼痛评分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对比(P<0.05)。结论 针刀治疗有助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并减轻恢复期疼痛感,治疗效果显著且令患者满意,具有临床广泛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次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ICC患者资料。最终入组167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63例,年龄(60.3±10.9)岁。收集患者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判读结果。采用单因素及LASSO回归筛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CC术后生存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ICC预后评估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和验证。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肿瘤TNM分期高、肿瘤低分化、切缘阳性、肿瘤黏蛋白5表达阳性、肿瘤P53表达异常的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预后较差。以上述因素构建ICC预后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21,对预后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术后3年生存校准曲线图代表实际生存的45°对角线与代表列线图预测生存的分段线贴合较好。列线图预测生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0.894比0.803,z=4.10,P<0.001),列线图模型预测ICC患者术后生存的效能高于AJCC TNM分期。结论肿瘤TNM分期、肿瘤低分化、切缘阳性、肿瘤黏蛋白5表达阳性、肿瘤P53表达异常是ICC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较传统AJCC TNM分期更好地评估IC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参加洪涝灾害救援的真实心理体验,以期为制订灾害护理培训体系及救援护士的心理干预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1年8—9月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郑州市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参加洪涝灾害救援的13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应用质性研究现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灾害发生时的负性心理体验、洪灾救援过程中的积极应对体验、灾情稳定后的自我反省与认知体验。结论参加洪涝灾害救援的护士在受灾初期以负性心理体验为主,救灾过程中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最终达成心理与能力的成长。管理者应重视灾害救援护士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提前做好洪灾知识普及和救灾技能培训,以期提高洪灾救援护士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实践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及评价腹腔镜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应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的短期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收治的79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均限期行腹腔镜下根治性手术,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8)。观察组患者术中应用雷替曲塞进行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术中应用同等量蒸馏水进行腹腔灌注。分析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 d及1周时体温、血细胞、肝肾功能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手术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术后24 h引流量、体温(术后3 d及1周)及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血肌酐、血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在术后3 d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升高(P<0.05),术后1周仍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对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体温均略高,但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腹腔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应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安全可靠性高,不良反应轻,操作简单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