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心肌纵向及圆周向应变。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我院2017年8月至2020年6月确诊为ST段抬高型AMI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老年患者47例(AMI组),分别于术后1周及3个月时行超声检查,另选择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应用软件分析获取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LPSS)和圆周向峰值应变(CPSS)。结果对照组LPSS、CPSS均呈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规律,而AMI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各节段CPSS、LPSS均降低,失去正常的应变规律。AMI组术后1周左心室整体LPSS、CPSS降低,与对照组比较(-12.3±2.7)%比(-22.5±1.7)%、(-12.9±3.2)%比(-23.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62、15.43,均P<0.01)。AMI组术后3个月时,左心室各节段CPSS、LPSS较AMI术后1周均得到明显改善。AMI组术后3个月整体LPSS、CPSS较术后1周显著增加,(-16.8±2.6)%比(-12.3±2.7)%、(-17.0±3.3)%比(-12.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8.23、6.11,均P<0.01),但较对照组仍然减低,(-16.8±2.6)%比(-22.5±1.7)%、(-17.0±3.3)%比(-23.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11.29、9.04,均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左心室心肌各节段纵向应变及圆周向应变均明显受损,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用于定量评估老年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应变及改善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为两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有效率96.0%较对照组72.0%明显较高,且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高,且P<0.05。观察组满意度100.0%较对照组84.0%显著较高,且P<0.05。结论针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其术后心功能,且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方向、脱位时间等临床特征,并尝试提出术中及术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3月至2021年3月122例累及骨盆Ⅱ区切除重建术患者,骨盆Ⅱ区32例,骨盆Ⅰ+Ⅱ区31例,骨盆Ⅱ+Ⅲ区40例,骨盆Ⅰ+Ⅱ+Ⅲ区19例;122例中发生术后脱位17例。男73例,女49例;年龄平均为47岁(范围9~73岁)。统计肿瘤学情况,手术及辅助治疗方式,术后影像学特征,脱位患者的脱位方向、脱位时间,复位方法及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结合切除重建术后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结果122例患者中共有脱位17例,脱位率13.7%,其中前脱位12例(70.6%),后脱位5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3)。术后3个月内发生脱位共有12例(70.6%);1例脱位发生在术后5个月,另4例脱位时间>术后1年。脱位患者复位后MSTS评分为56.1%±15.6%(20%~80%)。结合术后影像学检查,提出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包括:可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0°~10°);适当将髋臼杯向旋转中心后方移位少许,适当减少股骨颈假体前倾角,三者结合可减少股骨-髋臼假体撞击的发生;同时术后患肢用严格的钉子鞋控制患肢在中立位,避免外旋的发生。结论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多以前脱位为主,股骨柄假体颈部与髋臼下缘空间较小,容易发生撞击;若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髋臼假体适当向后方移位及股骨颈前倾角减少5°,可减少股骨-髋臼撞击可能性,继而减少术后脱位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应用保留假体的"多米诺"序贯疗法治疗骨肿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注意事项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共11例采用保留假体的序贯疗法治疗骨肿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51.82±15.57)岁(范围21~74岁)。股骨远端肿瘤膝假体6例,胫骨近端肿瘤膝假体2例,骨盆假体感染2例,股骨中段假体1例。术前8例发热,2例出现窦道。序贯疗法治疗失败定义为:感染复发。治疗方法为保留假体的清创灌洗同时全身联合局部应用药物敏感的抗生素,评估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手术部位X线及CT扫描,并进行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结果微生物培养阳性率72.7%(8/1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停乳链球菌(C群)1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由(10.91±2.31)分提升至(20.73±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2,P<0.05)。3例序贯治疗感染控制失败,手术成功率72.7%(8/11),其中1例截肢,1例长期创面换药,1例改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髓内钉反向双插技术控制感染。结论对临床感染症状短于1个月的骨肿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采用保留假体的"多米诺"序贯疗法治疗可取的较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ICU老年术后谵妄患者早期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及对拔管发生率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ICU老年术后谵妄患者,初始于2023年2月,直至2024年4月,以盲选抽签法操作62例样本组别划分,常规护理予以对照组(31例),实验组(31例)施以早期集束化护理,比对谵妄转归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谵妄转归有效率(96.77%)相比对照组(77.42%)要高(P<0.05)。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23%)相比对照组(19.35%)要低(P<0.05)。结论:对ICU老年术后谵妄患者施以早期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减低拔管发生率,促进谵妄转归有效率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胆道内支架引流(BDS)与单纯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以( "Choledocholithiasis" 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 OR "CBDS" OR "ex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 ) AND (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OR "LCBDE" ) AND ( "primary duct closure" or "PDC" ) AND ( "T-tube drainage" or "TTD" or "T-tube" ) AND ( "biliary drainage stenting or BDS) AND ( "clinical trials"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一期缝合、胆道内支架引流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纳入评价LCBDE后胆总管缝合行BDS、单纯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BDS组为LCBDE后行BDS,一期缝合组为LCBDE后行单纯一期缝合,T管引流组为LCBDE后行T管引流。结局指标: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在Rstudio环境下应用GeMTC软件进行Meta分析。在贝叶斯框架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执行。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Brooks-Gelman-Rubin作图法、迹图法和密度图法对模型收敛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同时绘制各结局指标不同胆总管缝合方式的等级概率矩阵图。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2篇。12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982例,其中BDS组190例,一期缝合组296例、T管引流组496例。(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21,0.48,95%可信区间为0.06~0.52,0.24~0.87,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43,95%可信区间为0.12~1.30,P>0.05)。②BDS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18,95%可信区间为0.02~0.86,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70,95%可信区间为0.27~1.70,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25,95%可信区间为0.03~1.60,P>0.05)。③BDS组和一期缝合组分别与T管引流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58,1.40,95%可信区间为0.13~2.40,0.41~5.50,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39,95%可信区间为0.05~2.70,P>0.05)。(3)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级排名: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0.08%、0.98%、98.9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57%、92.38%、1.05%,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3.36%、6.64%、0.01%,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25%、18.93%、79.82%,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11%、74.01%、19.88%,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2.64%、7.06%、0.30%,3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0.89%、67.37%、21.7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16.09%、21.09%、62.82%,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73.02%、11.55%、15.44%,3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序: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BDS组。结论具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后优先采用BDS,可降低胆总管缝合相关并发症。本研究在http://www.crd.york.ac.uk/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1913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