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早发性(发病年龄≤35岁)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胚系突变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发病年龄≤35岁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BRCA2定位协作基因(PALB2)、肿瘤蛋白53(TP53)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EK2)基因的胚系突变。根据遗传变异的分类标准与指南对突变进行解读,分为致病、可能致病、意义未明、可能良性和良性。根据有无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n=18)和非突变组(n=132),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50例早发性乳腺癌中检测到18例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总突变率为12.0%。其中,8例(5.3%)BRCA2突变,7例(4.7%)BRCA1突变,1例(0.7%)PALB2突变,2例(1.3%)TP53突变,ATM和CHEK2基因未检测到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突变类型以移码突变(9/18,50.0%)为主,其次是无义突变(7/18,38.9%),错义突变(1/18,5.6%)和剪接受体突变(1/18,5.6%)。18例突变携带者分子分型中,9例Luminal B,6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2例Luminal A,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扩增仅1例。其中,8例BRCA2突变携带者均为Luminal分型,7例BRCA1突变携带者中6例是TNBC分型。突变组和非突变组乳腺癌患者家族史(P=0.343)、雌激素受体(ER)状态(χ2=0.16,P=0.688)、HER-2状态(χ2=2.89,P=0.089)、分子分型(χ2=1.99,P=0.575)、初诊TNM分期(χ2=2.49,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胚系突变率,建议早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多基因检测。
简介:摘要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是曲妥珠单抗、连接头和微管抑制剂组成的抗体偶合物。T-DM1结合了抗体的高效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高抗肿瘤活性优势,降低了细胞毒性药物的脱靶不良反应。T-DM1应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和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极大地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多有关T-DM1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期待有更多的阳性结果。
简介:摘要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是曲妥珠单抗、连接头和微管抑制剂组成的抗体偶合物。T-DM1结合了抗体的高效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高抗肿瘤活性优势,降低了细胞毒性药物的脱靶不良反应。T-DM1应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和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极大地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多有关T-DM1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期待有更多的阳性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划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乳腺癌患者1 43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导管使用信息,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分析CR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 432例乳腺癌患者总置管天数达121 980 d,每例患者的平均置管天数为85.2 d。CRT发生率为6.8%(97/1 432),即0.79例/1 000置管日。815例CICC患者中,43例(5.3%)发生CRT,即0.70例/1 000置管日;617例PICC患者中,54例(8.8%)发生CRT,即0.90例/1 000置管日。CRT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占63.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中心静脉置管种类、导管尖端位置、二次调整导管位置、D-二聚体为CR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60岁(OR=1.712,95% CI为1.056~2.775)、采用PICC(OR=1.732,95% CI为1.130~2.656)、导管尖端位置不在下腔静脉(OR=10.420,95% CI为1.207~89.991)、二次调整导管位置(OR=3.985, 95% CI为1.510~10.521)和高D-二聚体(OR=1.129,95% CI为1.026~1.241)的患者发生CRT的风险较大。结论乳腺癌患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发生CRT的问题不容忽视,选择年龄适宜的患者和中心静脉置管种类,置管位置准确,减少二次调整导管位置,及时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CRT的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划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乳腺癌患者1 43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导管使用信息,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分析CR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 432例乳腺癌患者总置管天数达121 980 d,每例患者的平均置管天数为85.2 d。CRT发生率为6.8%(97/1 432),即0.79例/1 000置管日。815例CICC患者中,43例(5.3%)发生CRT,即0.70例/1 000置管日;617例PICC患者中,54例(8.8%)发生CRT,即0.90例/1 000置管日。CRT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占63.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中心静脉置管种类、导管尖端位置、二次调整导管位置、D-二聚体为CR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60岁(OR=1.712,95% CI为1.056~2.775)、采用PICC(OR=1.732,95% CI为1.130~2.656)、导管尖端位置不在下腔静脉(OR=10.420,95% CI为1.207~89.991)、二次调整导管位置(OR=3.985, 95% CI为1.510~10.521)和高D-二聚体(OR=1.129,95% CI为1.026~1.241)的患者发生CRT的风险较大。结论乳腺癌患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发生CRT的问题不容忽视,选择年龄适宜的患者和中心静脉置管种类,置管位置准确,减少二次调整导管位置,及时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CRT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