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近日来自美国休斯顿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TimothyCooper及同事在菌群进化研究中发现有益突变存在着负性异位显性现象。这一研究结果有将助于促使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生物进化机制。这一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6月3日的著名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上。

  • 标签: 《科学》 显性 负性 突变 COOPER 进化机制
  • 简介:目的:分离、培养、纯化家猫的骨髓充质干细胞,并对获得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利用骨髓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移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家猫骨髓充质干细胞,通过多次更换培养液获得较纯化的骨髓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根据第1、3、5、7、9代细胞的镜下增殖情况绘制出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CD44和CD90的表达率。结果: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骨髓充质干细胞贴壁呈梭形或纺锤形;原代细胞生长丛集成片,5~7d达到融合,进行传代;培养到第三代以后,细胞出现相对均匀的梭形扁平外观,迅速增殖的细胞呈涡流样排列;第3、5代骨髓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第7、9代;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的CD34、CD44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17.5%、97.9%和91%,这与骨髓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一致。结论:分离培乔的细胞具有骨髓充质干细胞特性,成分相对单一,第3、5代细胞纯度高,增殖能力强,适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标签: 家猫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 简介:目的:为提高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条件,从行为学实验培训角度以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基本实验技能为重点。方法:安排学生学习行为医学发展史、熟练行为学动物生命观、基本实验仪器操作以及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自行研制行为检测制仪器等课程。结果:实验技术人员了解了现代行为学的发展,掌握常规的实验方法,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激发了实验技术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和技术的结合。结论:多途径带教培训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行为学实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 标签: 医学实验带教 行为学 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转染腺相关病毒对骨髓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充质干细胞;将pAAV—GFP、pAAV—RC、pHelper用磷酸钙法共转染HEK-293细胞,得到rAAV—GFP,转染骨髓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观察rAAV-GFP对骨髓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结果:与未转染rAAV—GFP的充质干细胞相比较,转染rAAV—GFP后,骨髓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未见改变,均袁现为细胞浆蓝紫色,核周明显。结论:转染腺相关病毒对骨髓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未见明显影响,为基因修饰腺相关病毒转染骨髓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内移植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腺相关病毒 分化潜能
  • 简介:近日,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团队发表在StemCellResearch&Therapy上的一篇题为(VCAM-1+胎盘绒毛膜充质干细胞显示出强有力促血管生成活性》的文章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度关注。该文章阐述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胎盘绒毛膜充质干细胞(CV-MSC)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活性,成为理论走向临床治疗的重要一步。

  • 标签: 干细胞治疗 缺血性疾病 胎盘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血管生成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携带IGF-1基因慢病毒转染脂肪充质干细胞(ADMSCs)的可行性,对其引起的细胞凋亡机制做出初步研究,并讨论其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ADMSCs,利用脂质体将携带IGF-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入ADMSCs。实验分为Blank组,Lv-non和Lv-IGF-1三组,转染后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凋亡,Westernblot测定各组中IGF-1、Akt、p-Akt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了大鼠脂肪充质干细胞;携带IGF-1慢病毒载体转染ADMSCs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Lv-non和Blank组凋亡率明显高于Lv-IGF-1组(P〈0.05)。同时发现Lv-IGF-1组中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蛋白和Bax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抗凋亡蛋白Bcl-2显著上调(P〈0.01)。MTT法结果显示Lv-IGF-1能促进细胞生长,在5到6天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通过检测PI3K/Akt通路发现,Lv-IGF-1组PI3K和p-Akt水平显著高于Blank和Lv-non组(P〈0.05),通路被激活。结论:携带IGF-1基因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ADMSCs。在ADMSCs中过表达IGF-1蛋白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同时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蛋白磷酸化相关。

  • 标签: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载体 IGF-1基因 PI3K/AKT通路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充质干细胞在氨气致大鼠吸入性肺损伤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9只普通SD大鼠,随机将这些大鼠分为正常组(n=23)、地塞米松治疗组(n=23)、干细胞治疗组三组(n=23),正常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注射地塞米松,干细胞治疗组给予干细胞注射。结果:干细胞治疗组大鼠治疗后1d、3d的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肺W/D、BALF白细胞数量及蛋白浓度、TNF-α、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地塞米松治疗组(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骨髓充质干细胞在氨气致大鼠吸入性肺损伤的疗效较地塞米松显著。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氨气致大鼠吸入型肺损伤 疗效
  • 简介:骨髓充质干细胞(MSCs)有来源广泛、易于分离培养、不易引起免疫排斥等特点,使其成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骨髓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能诱导分化成神经元甚至是更为特异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为帕金森病进行细胞移植疗法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本文就近年来体外诱导M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定向分化所涉及到的常用诱导因素和诱导方法及途径予以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多巴胺 分化
  • 简介:目前从骨髓中成功分离、鉴定BMSCs的方法较为成熟。新发现一些物质能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因子,其中对BMP研究较多。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Ⅰ、Ⅱ型BMP受体后激活Smad信号通路诱导成骨。其诱导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应用天然BMP或者将BMP及其协同基因转入BMSCs,通过靶细胞的持续表达BMP促进新骨形成。本文将近10年BMP诱导BMSCs向成骨分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化 骨生成 综述
  • 简介:目的:应用改良CCI模型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后痛觉过敏和自发放电各自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4、7、9、11、14天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腿反射潜伏期,同时选取术侧机械刺激缩腿反射阈值低于4g或者术侧和健侧热缩腿反射潜伏期差异大于2s的CCI模型大鼠观察术后4-14天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结果:神经纤维损伤后,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随时间表现为逐渐增强,同时在损伤区观察到三类放电模式:整数倍放电﹑阵发放电和周期放电。结论:术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逐渐降低,机械痛敏的产生和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关系密切,不同的放电模式可能代表不同的传入信息。

  • 标签: 改良CCI模型 机械痛敏 热痛敏 自发放电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孔镜(PTE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治疗的120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其中采用PTED术式治疗患者60例,作为PTED组,采用FD术式治疗患者60例,作为FD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在术后12个月时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PTED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FD组(P<0.05)。术后12个月PTED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FD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且与上一时点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TED组优良率为93.33%,与FD组的9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DH患者的疗效无差异,但是采用PTED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减轻术后疼痛和改善生活能力方面优于FD术式。

  • 标签: 皮椎间孔镜 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