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自治区气象局和自治区人工降雨防雹指挥部办公室的领导下,由自治区气象科研所代行管理的内蒙古中部人工增雨(防雹)基地(以下简称中部基地)承担着我区中部6个盟市范围内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任务及呼市地区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任务。多年来,中部基地以为农牧业防灾、减灾服务为宗旨,组织实施了大范围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和局部地区的防雹作业指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和公众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中部基地近年来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在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内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国家和地方的双重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先后建成和正在建设一批大中型骨干工程项目(如国家中心巨型机系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等),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五级信息网络系统,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并得到发展,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此过程中,气象部门在人才、技术、装备、系统等资源方面形成了雄厚的实力。这些资源除了承担气象业务发展的任务外,还有足够的部分可直接用于为社会服务,发展部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此,中国气象局提出了气象部门的综合经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产业为首的战略。无论从国际国内的大环境看,还是从气象部门本身的发展看,这个战略都无疑是中国气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一方面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同时,将使气象部门更加直接地进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发挥气象科技辐射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就气象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必要性,思路及具体运作提出一些浅显的见解。
简介:1.1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通过对西南玉米和水稻干旱、南方双季稻低温、黄淮海小麦干热风不同灾害的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的研究,提出上述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气象指标和灾害分级指标体系,研发了可在气象业务中应用的基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作物模式相结合的不同灾害的立体监测技术和动态评估的技术方法。该项目所研究解决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关键技术是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和灾害对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同时也是针对气象和农业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决策服务的需求而展开的,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比较显著地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能力。(赵艳霞)
简介:本项目利用荒漠草原地区现有林片网,采用平行对比观测法,应用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区不同结构的片状防护林对造林区内草地小气候以及牧草的群落结构、生长发育状况,水分利用状况,载畜量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明显地改善了造林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引起了群落优势种的更替,即由以小叶锦鸡儿、冷蒿、针茅、隐子草为主要优势种变为以羊草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草群高度和盖度显著增大。主要牧草种的出苗或返青期提早1-2天,生长速率增大53-250%。水分利用率提高100-150%,鲜草增产100-200%,载畜量增加100-200%。造林区域为0-1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88.9%,0-30cm土壤全氮量降低1.1-36.3%。造林结构以密度为1.5×1.5m或2×3m郁闭度为0.3-0.65的片林,其气候生态效应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