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61—2013年4—5月辽宁省5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鄂海阻塞高压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61—2013年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为4月17日至5月3日,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22日,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的平均日期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推后。鄂海阻塞高压是影响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的主要环流系统,受鄂海阻塞高压的阻挡,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在对流层低层鄂海阻塞高压激发了辽宁省北部地区的一个气旋式环流,水汽从孟加拉湾地区经中国中东部地区输送至辽宁地区,为辽宁地区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必要条件。

  • 标签: 透雨 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 贝加尔湖 气旋
  • 简介:我来呼盟气象局预报科工作已近3年,刚来时就有老预报员对我说:“咱盟的降水非常有特点,总是在低涡的顶部偏东气流中,称之为回流天气。”这句话对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经过3年的实际工作总结的确如此,70%的降水发生在低涡系统中,而且维持时间较长,一般1~5天,...

  • 标签: 降水 低涡 回流天气 夏季 地形
  • 简介:利用2011年呼伦贝尔市9部ADTD型地闪定位仪提供的地闪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市地闪发生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约占92.62%;夏季地闪活动最强,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弱,地闪主要集中在7-8月;地闪的发展有明显的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形式,地闪活动下午最活跃;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和下垫面的性质关系密切,地闪的大值中心位于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东西两侧,白天地闪密度大值中心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区山坡上,而夜间地闪密度大值中心则位于呼伦贝尔高原与大兴安岭山脉的过渡区沙丘地带.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地形 闪电密度 时空分布
  • 简介:利用1970年12月至2014年2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16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对全市及其3个分区冬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冬季气温增温速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近44a全市冬季气温总体以0.2℃/10a的幅度上升,1990年代以后气温波动加大,1990年代为最暖期,200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变暖趋缓阶段。其中,农区增温幅度略大于牧区和林区;全市及其林区、牧区冬季气温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由偏冷期转为偏暖期,而农区冬季气温并未发生明显突变;全市及3个分区冬季气温存在5~6a、11~13a及18~23a的变化周期;全市冬季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但又存在岭东南和岭西北相反的分布形式。

  • 标签: 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振荡周期 EOF 大兴安岭
  • 简介:根据1988~1998年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对上游阻高系统和呼伦贝尔市中雨以上降雨的影响及500hPa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并从相似时域历史的样本中找到较佳的中期过程分型,分型结果的历史检验和应用在实际预测未来具体的中期天气过程中效果较好,有助于提寓中雨以上、转折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

  • 标签: 降水 相似预报 中期天气过程 环流分型 呼伦贝尔市
  • 简介:使用采暖度日分析法和采暖期室内温度采样分析等方法,了解掌握呼伦贝尔市采暖现状,分析采暖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以及气象服务在采暖方案优化中的潜力。分析表明:2014—2015年海拉尔地区采暖度日偏高11.7%,存在节能减排的巨大空间。呼伦贝尔市理论采暖开始和结束日期一般会偏离平均采暖日5d左右,在采暖初期与末期有38.6%的采暖日所需的理论采暖度日只占全部采暖期度日的25.9%,若能根据天气预报制定采暖开始、结束日期,则可有效避免能源浪费。现阶段供暖企业针对冷空气过程的采暖调整方案会出现室内气温骤降、骤升的问题,存在结合冷空气过程预报和寒潮预警优化采暖方案的空间。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采暖 耗能 气象服务
  • 简介:1概述2003年6月7~10日呼伦贝尔市全市持续低温,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7~11℃,是40年来同期极值,属历史罕见,特别是6月7日夜间到8日凌晨,新巴尔虎左旗降鹅毛大雪,雪量达4mm,出现了6月飞雪天气,导致部分羊羔和已剪毛的羊冻死,全市在遭受严重干旱同时又有百万亩农田遭霜冻袭击.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低温天气过程分析 冷涡 极地冷空气 高空槽
  • 简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8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一次全市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和蒙古气旋及冷锋是造成这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导系统;高空强锋区及低层强温度平流是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高低空急流为大风天气提供能量;气压梯度大和冷锋后较大的3h正变压与大风天气有很好的相关性.

  • 标签: 寒潮 大风 高空急流
  • 简介:2001年底,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发表了根据收录的300多种1991-2001年地球科学类期刊统计得到的地球科学论文的机构和个人排名。按照论文的影响因子排名,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以16.33超过了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16.15,位列第一,让人略感意外。

  • 标签: 气象学家 诺贝尔奖 《科学引文索引》 化学研究所 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
  • 简介:开展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是呼伦贝尔市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出的新要求.以市、旗、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1985-2014年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对热量资源的要求,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呼伦贝尔市玉米热量资源区划,将呼伦贝尔市玉米种植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区划结果对有效利用热量资源,提高玉米增产、增收以及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玉米 GIS 热量资源 精细区划
  • 简介:利用呼伦贝尔市1973—2012年4—10月地面0cm温度观测资料,对在全球变暖环境下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呼伦贝尔市地面温度呈现随纬度和高度递减的分布方式,各台站地面温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年倾向率为0.82℃/10a,夏季变率明显高于秋冬季,秋季各台站间的变率差距较大。大多数台站2007年为地面温度显著偏高的异常年,突变大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10年代初期,重现期百年一遇在40.9-34.8℃之间变化,20a一遇在33.7~39.4℃之间,新巴尔虎左旗较高,根河较低。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温度倾向率 突变检验
  • 简介: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温度资料,并选择上海、北京与海拉尔3个代表站温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呼伦贝尔市2012年1月下旬出现的持续低温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气温整体趋势是在上升的,但海拉尔气温上升的幅度比较小.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的比较异常,极端事件也在增多,甚至出现持续性极端低温天气.

  • 标签: 气候变暖 持续低温 波动
  • 简介: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对鄂尔多地区1964~1997年冬季(11~3月)降雪进行诊断分析,归纳总结中-大雪以上降水的时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前期天气形势特征,根据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的演变特点,筛选预报因子、指标,建立回归方程,从而做出冬季中-大雪以上降水预报.

  • 标签: 鄂尔多斯地区 短期预报 降水预报 年际变化 气温
  • 简介:基于呼伦贝尔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16年生长季逐候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呼伦贝尔不同生态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干旱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地区PCD与PCP空间分布特征明显,PCD总体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增,PCP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2)1961年以来,呼伦贝尔大部分地区PCD和PCP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即整体上降水趋于均匀、最大降水出现时间趋于提前;(3)PCD无明显突变现象,PCP在1978年发生突变;(4)PCD、PCP与干旱灾情发生一致率为牧区〉林区〉农区,其中牧区PCD、PCP与干旱的一致率均达80%以上,说明牧区干旱发生与降水集中程度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呼伦贝尔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干旱
  • 简介:孙学庆同志,高级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主任。他一直从事气象网络、气象设备的维护、维修和管理以及气象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工作,他十几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呼伦贝尔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气象局 先进事迹 业务应用软件 人生 气象事业发展
  • 简介:利用浑善达沙地11个站点1961~2000年扬沙和沙尘暴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该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包括其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浑善达沙地东部沙尘暴出现日数在减少,而浑善达沙地西部地区沙尘暴出现日数呈波动增加态势.沙尘暴出现日数的变化是特定气候变化的反映,同时下垫面条件的持续恶化是造成浑善达沙地西部沙尘暴天气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内蒙古 沙尘暴 气候特征 地理分布 季节变化 年代际变化
  • 简介: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土地、大气和水资源系(DepartmentofLand,AirandWaterResources)的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马建中研究员于2018年6月20日至8月1日赴美国对该校进行短期访问。此次访问的目的是就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地表能量收支与卫星资料对比分析问题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并进一步建立在大气化学-气溶胶-辐射-天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合作关系。

  • 标签: 美国加州大学 戴维斯 短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环流
  • 简介:1999年夏季,中国首次组织北极地区科学考察.分析此次考察中楚奇海海域上空获得的大气结构和臭氧探空资料,结合臭氧总量观测光谱仪(TOMS)臭氧总量和NCEP大气环流资料,指出:考察期间楚奇海海域上空臭氧总量与13km以下臭氧含量关系密切,而在20km附近最大臭氧浓度处的臭氧变化与大气臭氧总量关系较差,表明整层臭氧总量的变化主要受低层大气臭氧变化的影响.大气臭氧总量呈高-低-高变化,对流层顶高度呈低-高-低变化,分析500hPa高度场表明:考察期间的天气系统可能是造成局地臭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楚克奇海 北极 臭氧探空 对流层顶 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
  • 简介:根据欧亚地区大尺度环流调整,应用天气学原理对鄂尔多地区2007年9月26日-10月13日持续性阴雨天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持续性阴雨天气与历史同期相比特点、距平百分率、几个主要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及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对今后中秋季节持续性降水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大尺度天气系统 持续性阴雨天气 主要影响系统
  • 简介:利用1971-2008年鄂尔多市降水资料,使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多雨区和少雨区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多雨区年降水有明显的14a和6a左右的变化周期,多雨区夏季降水有明显的15a和8a左右的变化周期;少雨区年降水有明显的14a和5a左右的变化周期,少雨区夏季降水有明显的12~15a和6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代际变化尺度上,近38a鄂尔多市多雨区和少雨区夏季平均降水总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

  • 标签: MORLET小波分析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