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4年是我国自主组织南极考察20周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及南极考察办公室合作,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89058,62°13′S,58°58′W,10m)、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国中山气象站(89573,69°22′S,76°22′E,14.9m),在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报发送、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图像(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还进行南极考察航渡期间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向南极冰盖内陆延伸,
简介:IPCC的几个情形实验第4评价报告(AR4)被在大气的物理的研究所开发的一个灵活联合Ocean-Atmosphere-Land系统模型(FGOALS)的版本g1.0执行,中国科学院(IAP/CAS)包括“第20世纪实验的气候”,“1%每年增加到加倍实验的公司2”和二分开的IPCC温室气体排放情形A1B和B1实验。为了在气候上在自然变化和人的活动的不同影响之间区分,变化,三成员的整体跑为每个情形实验被执行。联合模型模拟出现:(1)从1900~2000,全球吝啬的温度增加大约0.5°C,主要增加发生在第20世纪的以后的一半期间,它在与加亮联合模型的能力自从工业革命,复制气候变化的观察一致;(2)全球吝啬的表面空气温度在分别地在A1B和B1情形加倍实验和1.5°C和2.4°C的CO2增加大约1.6°C。全球温暖被在深海洋的表面温度和降水而且温度增加的变化显示不仅。海水的热扩大将导致全球吝啬的海水平的上升。控制跑和运用的第20世纪气候变化与FGOALS,寒冷在高纬度在偏导的版本g1.1再被执行被移开。他们当时与从FGOALS的版本g1.0的那些相比以便在全球温暖的模拟上区分模型偏爱的效果。
简介:热带降雨测量的影响结构和intraseasonal摆动(ISO)的内在的物理上的使命(TRMM)降水产品与美国国家航空学和观察系统模型版本3的空格管理戈达德土(GEOS-3)被调查数据吸收系统(DAS)。在1998夏天的强壮的ISO阶段显然位于亚洲季风区域和东方赤道的和平的区域。当向东北的繁殖是在30点的突出的ISO到超过10的60天的摆动时,东方繁殖是为在20点的热带ISO的一个主导的特征到30天的摆动
简介:Daily850-hPameridionalwindfieldsinEastAsiafromMarchtoSeptember2002wereusedtoestablishamodeloftheprincipaloscillationpattern(POP).Thismodelwasthenusedtoconductindependentextended-rangeforecastsoftheprincipaltemporalandspatialvariationsinthelow-frequencymeridionalwindfieldonatimescaleof20-30days.Thesevariationsaffecttheoccurrenceofheavyprecipitationeventsinthe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valley(LYRV).Theresultsof135forecastexperimentsduringthesummerhalfyearshowthatthepredictedandobservedanomaliesarestronglycorrelatedataleadtimeof20days(meancorrelationgreaterthan0.50).Thisstrongcorrelationindicatesthatthemodeliscapableofaccuratelyforecastingthelow-frequencyvariationsinmeridionalwindthatcorrespondedtothe3heavyprecipitationeventsintheLYRVduringthesummerof2002.Furtherforecastexperimentsbasedondatafrommultipleyearswithsignificant20-30-dayoscillationsshowthatthesepredictionmodesareeffectivetoolsforforecastingthespace-timeevolutionofthelow-frequencycirculation.ThesefindingsofferpotentialforimprovingtheaccuracyofforecastsofheavyprecipitationovertheLYRVatleadtimesof3-4weeks.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的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的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的减少和牧草用地的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的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的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的变湿作用。
简介:利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OLS数据以及2000-2008年陕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卫星灯光指数和城市化水平指数(ULI-NCLI)模型,分析了1992-2013年间灯光指数的变化特征和陕西省城市化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灯光指数(NCLI)和城市化水平指数(ULI)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陕西省1992-2013年城市化过程发展南北不均衡,关中城市群城市化过程发展快于陕北和陕南)992-2010年全省城市发展过程较缓慢,空间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以关中城市群为中心和大城市周围的面状发展过程,沿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发展过程,陕北、陕南区域内新型小城市或小城镇出现为特征的点状发展过程等三种基本过程;本世纪初关中城市群落基本形成,随后从2005-2013年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关中以西咸为核心的城市群形成并向周围扩张发展,陕北和陕南的中小城市点状发展过程开始呈现面状扩张发展的趋势.
简介:使用NCEP/NCAR、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OfficeHadleyCenter)HadISST以及NOAA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海温、海冰及雪盖异常对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跃变的外部强迫作用,同时也对比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与20世纪8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特征和成因的一些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EAWM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国一致偏冷型,同时中国近海的海温也偏低;该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海温和海冰的作用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末EAWM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东亚北方气温显著偏冷而南方偏暖的南北反相变化分布;EAWM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受北大西洋海温和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共同影响。北大西洋显著的异常暖海温,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的波列,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加强,EAWM加强,从而导致我国北方气温下降;同时,秋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和秋季欧亚雪盖偏多对东亚冬季风的增强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热带西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会导致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有异常的辐合和对流增强,引起大气环流的Gill型响应,对流西侧的异常气旋在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南部地区温度偏高。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东亚温度呈现南暖北冷的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