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21世纪初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NPP)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道路、河流、居民点等因子对沼泽湿地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C)的变化范围为92.2-675g/(m^2·a),平均值为374.2g/(m^2·a)。沼泽湿地生产力主要受三江平原综合水热条件控制,其与气温和降水显著复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49(n=6,P〈0.05)。低生产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北部地区,高生产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河流在0-8km的范围内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居民点扩建,道路修筑等人类活动影响沼泽湿地分布,并导致沼泽湿地生产下降,其有效影响范围分别是0-6km区域和0-8km区域。

  • 标签: 三江平原 净初级生产力 沼泽湿地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
  • 简介:流域水空间是与径流密切相关,直接受洪水波及的地表以及此范围内地下含水层系统所共同占据的空间.流域水空间功能评价是通过对流域水空间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综合判断,对流域水空间的水量承载力和水量调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流域水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以流域高程和土地类型建立霍林河下游流域水空间功能分类体系,以流域水空间功能影响指数进行霍林河下游流域水空间功能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分析,以期为霍林河下游流域规划和管理提供新视角.

  • 标签: 水空间 功能 评价 霍林河下游流域
  • 简介: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国土空间,需要规划先行。空间规划试点是中央深改组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之一,是统筹土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 标签: 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 鹤壁市 河南省 生态文明建设 编制
  • 简介:于2013年9月,在小兴凯湖湖区的入湖口、农田排水渠、湖心、主要景观区和人口密集区布设14个采样点,选取10项水质指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水质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及插值,以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开流、857农场抽排干和兴凯湖农场31队采样点的水质最差,新开口和东北泡子采样点的水质最好;水体污染水平空间变异特征明显。人类活动是影响小兴凯湖水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废物输入湖中的氮、磷和有机物是主要污染源,旅游业对该湖水质影响的强度逐渐加大。

  • 标签: 水质 污染 空间异质性 小兴凯湖
  • 简介:在区域尺度下,探索提取不同林分结构和滩涂裸露状况下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信息的适用方法。选择ALOSPRISM/AVNIR-2为数据源,以广西北部湾两个红树林典型分布区作为实验区,第一个实验区是红树林茂密、滩涂裸露的区域,第二个实验区是红树林稀疏、低矮和滩涂不完全裸露的区域,分别采用了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个实验区,用RVI、NDVI、SAVI、DVI、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5.3%、94.3%、92.3%、93.3%、96.0%、97.0%和94.0%,说明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较精确地提取红树林信息,其中非监督分类的结果相对较好;在第二个实验区,植被指数不能精确提取红树林信息,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2.7%、85.7%和89.3%,以监督分类的结果最好。因此,监测区域尺度的红树林,必须根据具体海湾或地段红树林的林分结构特点、成像时刻的潮位高度、红树林在遥感图像上的表征,选用适合的方法,才能确保红树林信息提取精度。在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红树林动态监测中,综合运用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和图像解译方法,可以准确提取红树林信息。此外,对于斑块破碎、林木低矮且相当部分稀疏的广西北部湾乃至南中国海红树林遥感信息提取,适用的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应小于5m,以小于3m更适宜。

  • 标签: 红树林 空间分布 遥感 信息提取
  • 简介:收集、整理和分析了福建省71个气象观测站点30年(1961—1990)年均温的资料,建立了数据库;以福建省1:100000的数字等高线图为基础底图,在ArcGIS支持下,生成福建省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此基础上,生成福建省经、纬度及海拔宏观地理因素数据库;采用趋势面铲析与克里金(Kriging)插值相结合的混合插值模型,进行气温空间分布模拟,为快速模拟福建省年均温空间分布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福建省气温资源的专题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气温 空间分布 DEM 模拟 福建省
  • 简介:经济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动力机制探讨何承耕(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在空间结构上的演变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种趋势:集聚和扩散。这两种趋势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集聚中意味着扩散,扩散中又含有集聚。从宏观上看,当经济向少...

  • 标签: 集聚和扩散 经济空间 动力机制 生产要素 市场机制 落后地区
  • 简介:城市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反映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本研究结合百度网络信息流分析法,在引力模型、断裂点公式基础上,分析江西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发现:江西省城市分布“南松北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一核南北双中心”的格局,南昌的核心地位突显,其对周边县市的经济拉动作用与极化效应并存;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屏蔽效应明显;赣州作为赣南重要的中心城市,与南昌“南北呼应”,推进江西发展,但与南昌经济联系略显疏远。因此,在确保南昌核心城市地位的同时,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发挥九江、赣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加强江西南北经济发展的同时,亦需要加强南北之间的沟通与联合,实现赣闽粤地区的大发展。

  • 标签: 城市空间结构 引力模型 断裂点公式 江西
  • 简介: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是人口信息与其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信息进行空间集成的基础.本研究对国内外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了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交通廊道、夜间灯光等不同建模参考因素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10个主要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模型,进而对当前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综述认为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研究将向数据获取多源化、建模因素综合化、模拟格网精细化、模型应用实用化等方向发展;目前需要改进的问题包括:1)统一的人口数据统计标准;2)人口结构特性相关的空间化,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3)城市街区尺度的空间化方法研究;4)多源数据与人口动态信息综合中的时相匹配;5)统一的空间化指标量化方法;6)模型参数优化与精度验证方法完善.

  • 标签: 人口 统计数据 空间分布化 模型 研究综述
  • 简介:目前,自然资源部机构改革方案已全面实施,各项工作正有序展开。纵观自然资源部机构、职能的设置,可以说有效维护了两个“统一行使”(即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综合管理的要求,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从而也为推进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 标签: 机构改革 治理体系 空间 国土 自然资源部 生态保护
  • 简介:日益凸显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对城市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急避难所是其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本研究利用福州市社区尺度的人口统计数据建立高精度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根据应急避难所的容纳人数与人口密度图动态缓冲区分析计算其服务能力空间范围,对研究区内21个避难所的空间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城区避难所建设数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弱.针对福州城区避难所空间分布现状,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对福州城区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建议,认为在人口分散区的避难所应该增加数量,适当减小规模;而在人口稠密区则可增加规模适中的避难所建设.

  • 标签: 应急避难所 空间格局 服务半径 福州市
  • 简介:利用GIS技术,计算医疗机构的质量指数、距离指数以及频率指数,同时构建福州市市区医疗机构的优势度模型,并实现了GIS空间分析可视化.研究结果显示:1)福州市主要的综合性医疗中心大部分分布在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仓山区数量较少.2)随着福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医疗机构的发展跟不上人口分布的变化,在金山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建议有关部门给予重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医疗站点.

  • 标签: 福州医疗机构 距离指数 频率指数 质量指数 优势度模型
  • 简介:采用样带法对泉州湾桐花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桐花树种群趋于随机分布;桐花树种群的丛生指数I,扩散指数Iб,聚块性指数m·/m等指标值对1.0的离差没有显著偏离,负二项式参数K值为负值.从幼苗群、小树群到大树群,桐花树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规律为随机型→随机型→集群型或随机型;秋茄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规律为集群型→随机型→随机型.

  • 标签: 桐花树 湿地 泉州湾 负值 指数 秋茄
  • 简介:闽西赖源溶洞群是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仙云洞又名出气洞,是赖源溶洞群中最大一个洞穴。采用V级洞穴测量标准,对仙云洞展开系统的洞穴测量,绘制大比例尺洞穴平面图和三维展布图,参考已有的地质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仙云洞洞道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仙云洞探明的洞道总长度为2470m,总面积约为1.5万m2,洞穴深度约74m,属于大型洞穴。洞口为洞穴最高点,海拔968m,最低点海拔为894m;2)仙云洞洞道主要沿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发育,洞道主要呈廊道状结构,局部发育面积较大的厅堂,洞道走向蜿蜒曲折,发育数条支洞,部分洞道崩塌堆积多见;3)仙云洞的洞穴系统发育于栖霞组(P2q)地层中,受地层产状、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控制。4)洞穴北部3层水平洞层较为明显,上两层可能与洞外的赖源溪1~2级阶地发育相关。深入探讨洞穴发育与区域水文地貌演化历史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地图测绘,洞内溶蚀形态和沉积形态深入调查研究,洞外喀斯特地貌调查,同时开展地下河联通示踪实验。

  • 标签: 仙云洞 洞穴结构 发育演化 闽西
  • 简介: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建筑,很好的诠释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同存共息关系.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在技术应用上,结合人文的、生态的、经济的、地区的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推动新的桥梁建筑艺术的创造,是特殊自然条件的建筑拓展空间、延伸空间的典型.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在闽东北得以出现和保留与闽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系,从地理学视角解读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是闽东北木拱廊桥研究的一个全新命题.

  • 标签: 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 地理空间 地理学视角 解读
  • 简介:花(Thaliadealbata)是近年来在湿地造景中应用较广泛的外来水生植物。为探究该种植物是否对其他植物生长产生影响,采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再花不同部位浸提液对3种敏感植物萝卜(Raphanussativus)、白菜(Brassicachinensis)和黄瓜(Cucumissativu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再花各个部位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率、根长、芽长、鲜质量和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高浓度(50mg/mL)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再花叶片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39.51%、10.53%和85.19%;根状茎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幼根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87.4%、71.23%和91.7%,对幼芽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51.21%、45.71%和69.66%。再花各个部位都有化感物质分布,根状茎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最强,其他部位依次为根、叶柄和叶片。

  • 标签: 再力花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率 幼苗生长
  • 简介:综合利用Photoshop、Geoway、MapInfo、ArcView等软件提供的处理技术,通过对扫描得到的地形、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等要素图进行图像剪切、拼接、配准、采样、跟踪、调整以及属性表的维护等一系列处理步骤,建立了大比例尺小流域地理空间框架数据集,提供了小流域空间框架数据采集与应用的技术流程与方法,提出应用各种软件进行大比例尺空间框架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种细节问题.最后,以闽南丘陵地区草子坝小流域为例,利用ArcView的3DAnalyst、SpatialAnalyst、Geoprocessing等扩展模块以及MapInfoSQL查询功能,对流域空间框架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用于比较精细空间尺度上表达流域三维地形模型、坡度、坡向、河流垂直剖面、晕渲,不同高程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等专题应用结果.

  • 标签: 小流域 空间框架数据 数据处理 图层整合 地形分析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加剧,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三江源区为主要研究区,通过构建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化指数,利用连续网格法,对人类干扰强度与不同时期的湿地率分布、湿地类型分布、湿地率和湿地类型年际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内的湿地率与等级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等级的增大,湿地率明显减小。而在不同干扰等级下,对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湿地率变化的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的年际变化越小。基于栅格单元对湿地的分布、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同样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率越小,湿地的年际变化也越小。不同类型的湿地在不同人类干扰等级间的分布差异也较大,湖泊、沼泽等在人类干扰弱的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大;而河流湿地和水库、池塘等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强度大的地区,且这些湿地类型的年际变化较小。

  • 标签: 人类干扰强度 湿地率 湿地类型 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