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流产效果与怀孕时间及用药剂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药物流产的孕妇300例,根据药物流产中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的剂量大小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在治疗中给予小剂量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照组在治疗中给予大剂量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结果停经大于45天的孕妇流产成功率明显小于停经小于45天的孕妇(P<0.05);治疗组药物流产的成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应用不同剂量催产素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选择足月孕龄且具备阴道试产条件与催产素引产指征的孕妇196例为观察组,分为A组(n=98)与B组(n=98),A组给予10U催产素,B组给予15U催产素,另取100例未使用催产素的足月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与胆红素。结果A组TB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新生儿胆红素与对照组各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3天、第4天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结论产前应用催产素剂量越高新生儿黄疸几率越大,应严格把握催产素用量,以保证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剂量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网、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4月9日相关文献。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结果最终纳入1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 831例患者。与阿昔洛韦200 mg每日5次相比,800 mg每日5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止疱时间(MD=-1.29,95%CI:-1.62~-0.96,P<0.001)、更快缓解疼痛(MD=-2.73,95%CI:-4.37~-1.09,P=0.001)、缩短结痂时间(MD=-2.42,95%CI:-2.96~-1.89,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1.64,95%CI:0.80~3.36,P=0.17);与伐昔洛韦300 mg每日2次相比,900~1 000 mg每日3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17,95%CI:1.04~1.32,P=0.007)、缩短止疱时间(MD=-1.53,95%CI:-2.54~-0.51,P=0.003)、更快缓解疼痛(MD=-1.04,95%CI:-1.30~-0.77,P<0.001)、缩短结痂时间(MD=-1.78,95%CI:-2.80~-0.76,P<0.001)、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RR=0.28,95%CI:0.15~0.52,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1.47,95%CI:0.93~2.32,P=0.10)。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与伐昔洛韦1 000 mg每日3次相比,2 000 mg每日3次不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50、500、750 mg每日3次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带状疱疹中,800 mg阿昔洛韦每日5次,900~1 000 mg伐昔洛韦、250 mg泛昔洛韦每日3次在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中是更好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镇痛消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71例,年龄18~70岁,男32例,女3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对照组(C组,n=24):术中持续静脉输注等速率生理盐水;(2)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125 mg·kg-1·h-1组(ES1组,n=23):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125 mg·kg-1·h-1;(3)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组(ES2组,n=24):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24、48 h内患者氢吗啡酮总消耗量;次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拔出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以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ES1组和ES2组患者术后24 h氢吗啡酮消耗量分别为(5.4±1.0)、(4.5±1.5)、(4.0±0.8)mg,术后48 h氢吗啡酮消耗量分别为(9.7±2.2)、(9.0±3.0)、(7.7±1.8)mg;与C组相比,ES1组和ES2组患者术后24 h氢吗啡酮消耗量均减少(均P<0.05)。C组患者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23±10)min、(70±12)min、(17±3)h,ES1组分别为(22±4)min、(69±11)min、(14±5)h,ES2组分别为(16±8)min、(58±12)min、(14±3)h;与C组和ES1组相比,ES2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缩短(均P<0.05);与C组相比,ES1组、ES2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缩短(均P<0.05)。3组患者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可显著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促进患者转归。
简介:文章从“零距离的观察”到“零距离的引导”、“零距离的感受”,产生了一系列的“零距离的效应”。在整个效应中,老师用爱心、耐心关注“特殊儿童”,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和行为动机,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而加以引导、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让“特殊儿童”转变为正常儿童,为他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与抗炎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与抗炎药物的临床使用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分析得出我院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用药最多前三位分别为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氯芬黄敏片、氨咖黄敏胶囊;氨咖黄敏胶囊、氯芬黄敏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为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与抗炎药物DDDs排名前3位的药物;奥沙普秦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芬黄敏片为用药总量排名前3位的药物。结论我院近几年常用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与抗炎药物主要以一些安全性高、价格便宜、疗效好、镇痛效果良好、胃肠道反应不大的药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