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
  • 简介:哲学开端与哲学史开端不同,哲学史开端是学术史问题;追问哲学开端是追问哲学这门学问本身根据。开端与根据相关,是因为开端总是一种设定,它规定着一门学问对象、方法等。哲学没有特定对象,其方法也不定于一格,这不是说哲学本身没有设定,而是哲学在其开端处设定是最少。作为常常为其他学科提供设定哲学,其自身设定又必须是最可靠。对自身根据追问是哲学这门学问尊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就是从其各自传统出发对自身根据不断挖掘历史。哲学最终根据是唯一,中西哲学在这里会面。哲学就是一再从生活各种角度追问其最终根据,又将这个最终根据作为开端贯彻到生活中活动。

  • 标签: 哲学的开端 中西哲学比较 生活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一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到各种困惑,困惑之人是我们认识规范性理由切入口.拉兹提出了一种独特理由分类学,将价值与理由进行了对接.道德理由是一阶行动理由自然状态,无论是在应用层面上还是价值层面上,道德理由都会产生冲突.建议、要求与命令都是求助他人解决冲突重要手段.其中命令更是提供了一种新型二阶理由,改变一阶理由规范性状态.一阶理由与二阶理由可以结合成为一种保护性理由,法律规范即为这种典范,在规范性推理中发挥着独特重要作用.

  • 标签: 约瑟夫·拉兹 一阶理由 二阶理由 保护性理由 规范性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议题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异同.一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介入伦理”突出强调由力量与能力导致主体性向他者施加影响品质。“存在者之间”本体论对“介入”能力强调告别了之前中世纪流行对道德品质固定看法,转而重视主体自身在具体改变他者与世界走向方面的动态功能。费奇诺为代表新柏拉图主义“爱伦理学”提倡最大幅度地向外“介入”,同时注重保留与维护他者主体性生成必要自由空间。文艺复兴主体反对在任何时候将他者完全作为“亟待被施救”非主体对象看待,而是要在尊重自由意志基础上完成相对平等向外介入。

  • 标签: 文艺复兴 介入 自由 至善
  • 简介:郑玉《春秋》诠释“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史视《春秋》观点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在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界定,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 标签: 《春秋》 阙疑 郑玉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事实。使得道德自律可能性遭到质疑。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探究,最后将指出,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 简介:基督教神性爱是全无差异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双重性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理论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逻辑 名辩 中国逻辑史
  • 简介: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理论方法模型。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辩证法 空间 节奏
  • 简介:当代哲学已经疏离于生活世界——这里"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类在时空背景中形成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类赋予自己生活意义,指引自己生活方向。这种疏离源于如下事实:自现代以降,哲学就是依据科学范式来划定自身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将现代哲学与生活世界之间裂痕加以弥合。因此,可以从哲学采纳科学范式时所面临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特别要考察是,对智慧加以重估是否能否重新恢复哲学与生活世界关系,是否有助于批判科学过分自负。

  • 标签: 生活世界 智慧 科学哲学 笛卡尔 康德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是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中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20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主义假说提出,关于认知科学讨论聚讼纷纭。由于认知主义假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今,认知科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造运动。在这场改造运动中,认知实用主义是重要竞选者。认知科学需要一个认知实用主义转向。这个转向可以通过"行动核心性假说"来刻画,这一假说既是认知实用主义理论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需要考察对该假说可能反驳:一种反驳质疑这一假说充分性(代表是皮埃尔·施泰纳),另一种反驳诘问该假说必要性(代表是杰瑞·福多)。关于认知实用主义讨论刚刚起步,在行动理论、实践知识理论等方面还待进一步开拓。

  • 标签: 认知科学 实用主义 行动 实践知识
  • 简介:谓述问题是哲学史上难题,罗素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论述,并试图采用认识论方法加以解决。戴维森认为罗素没有解决谓述问题,是他根据塔尔斯基真理论才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罗素仍然对谓述问题作过贡献,表现为他用现代逻辑方法清楚地表述了谓述问题,他把语言划分为不同层次,把谓述问题限制在原子命题中,把谓词推广到关系词。虽然戴维森从外延角度解决了谓述问题,但是语言意义和心理活动关系问题仍是未解之迷,罗素后期理论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义问题,为谓述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补充。

  • 标签: 谓述问题 命题 意义 共相 殊相
  • 简介:现代数学语言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现代物理学和化学语言也有很大部分是超越文化,因为它们采用了统一符号系统;但是哲学语言千差万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语言群体都有其独特哲学语言。于是,我们面临一个跨文化问题:英语或德语哲学能够用汉语来教吗?或者,用英语或德语提出问题可以用汉语来解答吗?

  • 标签: 哲学教学 跨语言 现代物理学 数学语言 化学语言 符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