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从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移植到对技术的哲学研究,一种新的技术哲学——技术的社会塑形理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用社会学研究纲领对传统技术哲学进行批判,技术的社会塑形论从经验维度实现了理论重建,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验转向。

  • 标签: 技术哲学 社会建构 技术系统 经验转向
  • 简介:一、个人经验访者(以下简称为“访”):莫兰教授,很荣幸能与您做这次访谈.正如我们所知,您在都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获得资助在耶鲁大学进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您能和我们分享您的学术经验吗?尤其是您在耶鲁大学的学习和研究经验

  • 标签: 个人经验 世界哲学大会 哲学问题 教授 研究生学习 耶鲁大学
  • 简介: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的基础,它通过共同体的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的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是对知识概念的误解导致的,而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的形象。认知科学中的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的科学。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的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在不同的学科和学术活动中包含着多重合理性,由此得出存在着多元现代性的论点。接着,考察关于现代性的替代概念;然后,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尤其是19世纪挪威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分析,展示了有着深厚传统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复杂而独特的历程。结论是,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的探讨必须奠基于具体的合理性概念。

  • 标签: 合理性 多元现代性 挪威 民众运动 精英
  • 简介:海伦·朗基诺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可被理解为两个版本。弱版本认为在科学实践中社会性因素必然地参与到知识论过程中。强版本则坚持一些社会性因素是科学实践中知识论过程的构成性成分。弱版本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强版本则引起许多争议。这两个版本之间存在着论证上的鸿沟,而该鸿沟是学界质疑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CCE)的主要原因。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进路也存在着类似的强弱版本之间的鸿沟。生成理论对强版本具身进路的辩护策略可以被借用来处理批判语境主义的强弱版本之间的鸿沟。两种对应强弱版本鸿沟策略的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意味着生成进路所提供的资源可为批判语境主义提供更好的辩护。

  • 标签: 批判语境主义 海伦·朗基诺 生成进路 具身认知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的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的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的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的赋义应当始于人的“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的、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情感赋义”的谈论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的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的起点是人的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的情感。不同的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的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和规范方面融入对科学的理解中,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和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的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的一种形式。二者的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一新的实在论形式。在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对不充分决定性问题的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的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标签: 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实在论 不充分决定性
  • 简介:传统的科学哲学有关科学理论的公认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宣告失败以后,有些科学哲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出一种结构主义的科学理论结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缺点又排除了历史学派的极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科学理论分析在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并批评了新经验主义否定系统理论和普遍规律的片面性。

  • 标签: 集合论 模型 理论元素 理论网络 理论金字塔
  • 简介: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曾以"博罗米恩结"(nudborroméen)来描述其所阐述的想象界(l'imaginaire)、符号界(lesymbolique)和实在界(leréel)三者之间的拓扑学结构,并以"核心症状"(sinthome)作为串联起前三者的关键第四环。根据他的观点,一个博罗米恩结至少需要三个圆环组成,但这样的基本结构并不牢固,其中任意一个圆环的脱落都会使整个博罗米恩结散架。

  • 标签: 神经科学 精神分析 实在界 核心症状 意识哲学 拉康
  • 简介:2012年9月18日,"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的演讲。

  • 标签: 斯堪的纳维亚 多元现代性 哲学分析 讲堂 故事 经验
  • 简介: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的经验实例.引起了一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众多对SSK的批评之一,但它的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的社会学主义的科学发现观和心智主义的科学发现观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内部社会情境和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的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的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的一些结果以及社会学的限度。

  • 标签: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 简介:弗洛伊德曾著有《梦的释义》一书,解析了梦的原动力何在。我在多年前就买了最早的中译本,记住了书中的核心要义:梦性之间的关系密切。我个人理解,这里的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诸如受压抑的性情、受压抑的情绪、受压抑的精神、受压抑的个性,当然也包括受压抑的性欲,对实现美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 标签: 休闲 释梦 弗洛伊德 负面影响 中译本 情绪
  • 简介:在《哲学分析》杂志举行的第四届论坛上,王凤才、徐长福和韩水法三位教授分别就俞吾金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质询.俞吾金教授一一加以回应:首先指出.尽管在自己以往的论著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是自洽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矛盾;其次表明,在康德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尽管理念在涉及至善这一对象时起着构成性作用,但在通常的情况下,理念却起着范导性作用。最后叙述了批判构成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批判上的深邃见解,不可能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反之,没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批判也难以击中要害:并指出,构成性的观点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不能教条式地加以运用。

  • 标签: 理解 批判 构成性的 范导性的
  • 简介:系统说理发展出专门论理的方式。其核心在论理词。比较一下“寻找钱包”和“寻找自我”、“把蛋糕分为平等的两份”和“人生来平等”,不难看出“自我”和后一个“平等”是论理词或语词的论理用法。考察了几种主要的论理用法。总体上说,论理词的意义不尽受日常用法约束.而多多少少是根据某些道理设计和规定的,要掌握论理词的确切含义,就需要了解它背后的理论。由于论理词较少受日常用海约束,若不加自律,论理领域很容易出现新语词新用法的癌变.从而降低论理的公共可理解性。最后建议论理者尽可能少创新语汇、新用法。如确需新创,最好用可感的语词及搭配创造合成词,尽可能与普通语言保持联系。

  • 标签: 论理词 普通用法 理论负载
  • 简介:哲学游戏看似毫不相干,两者却蕴藏着概念关系。首先,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可以发现游戏哲学之间诸多相似处。其次,借助休茨关于游戏的定义,也能将哲学归类为游戏。但将哲学视为游戏会面临诸多挑战。游戏中的目的是微末的,而非取效的。但哲学应有一定的实践意蕴。这也就构成了价值难题。即便面临这个难题,仍有诸多方式可以关联游戏哲学。

  • 标签: 元哲学 游戏 休茨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游乐之心
  • 简介:所谓“中止说理”,一种是强制中止.另种是自愿中止。所谓“实践智慧”主要不指前者,而指后者。当然,实际情况往往居于二者之间。概略地说,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论理哲学的活动模式,通过辩论、讨论、对话方式进行,其中说理在原则上是不被中止的;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形态的活动模式,通过博弈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强制中止的;第三个层面是实践哲学的活动模式,通过协商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自愿中止的。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弱自愿中止,就是搀杂了强制中止要件的自愿中止,以谈判(讨价还价)为模型;另种是强自愿中止,就是纯粹自愿中止,以协商(求同存异)为模型。

  • 标签: 中止说理 强制中止 自愿中止(弱自愿中止 强自愿中止) 实践智慧(实践哲学)
  • 简介:卢梭的同时代人对追求幸福的解释往往把幸福界定为减轻不幸或者通过娱乐回避不幸。数学家莫佩尔蒂试图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人类生活的幸福痛苦,从而主张追求幸福只会增加欲望满足之间的间隔,进而用斯多葛式节制欲望的方法来追求幸福;霍布斯认为没有完全满足的欲望,幸福是从欲望到欲望的权力欲求。卢梭则主张用当下的享受来代替追求幸福,用新的关注我们自身的方式来代替娱乐并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他认为,延迟满足而不是追求满足才能经常增加幸福,从而为追求幸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 标签: 追求幸福 消遣 卢梭
  • 简介: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将于2016年5月28日-5月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联合主办“事实证据:哲学法学的对话”国际研讨会。我们诚邀对事实证据问题有研究兴趣的中外哲学家和法学家积极参与,共同促进证据科学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证据法 大会主题报告 证据科学 司法文明 会议议程 中北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视见之间的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的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的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的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的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的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的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的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的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的"知识"—"积层"的实验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