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直接起源于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建设构想,研究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特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在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中,小康社会是'中国化的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与西方的现代化概念不同,它代表着不同的现代化水平,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其发展目标确定一个具体的标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小康'不只是经济指标,而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人民生活、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康社会不仅指国内社会发展,还包括'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一些',在增加国内经济收入的同时,增加对外援助,增强世界和平力量。小康社会姓'社',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简介:"小康"一词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始终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上"小康"概念也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构建和实践下,"小康"概念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基础上,给予"小康"更多的时代内涵,使得"小康"逐渐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阶段中国奋斗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小康社会"逐渐演变为现代中国的重要概念符号。考辨"小康"概念的源流,不仅可以了解"小康"内涵的变迁过程,还可以透视各个社会力量对"小康"的价值要求和实现政治社会秩序的主张。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先秦儒家向往的两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小康'则是相对于'大同'的一定时段的低度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较为现实的一种理想。为了实现'小康'的社会政治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以礼治国的国家治理原则。邓小平对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它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勾画了蓝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简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理解并贯彻落实好这两大战略,有必要追溯“小康社会”与“从严治党”的提出过程。邓小平于1979年提出“小康”目标后,1985年中央首次正式提出“从严治党”。二者自最初产生就紧密联系,都包含着丰富的实践进程与理论突破。从1979年到1987年,“从严治党”与“小康社会”一起经历了共同迈进的三个发展阶段。回顾这一历程,可以明显地看到推动党建理论创新、加强党的建设,对于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和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介:'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考的重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思想与'中国式的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等探索相连接,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也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根据和基本依据,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这两个邓小平'思想词典'中最具特色的话语,成为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连续三次党的报告中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课题,也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