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始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戴维·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1965),鲁·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96)和塞缪尔·亨延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是上世纪60年代比较政治学界以发达国家为蓝本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提出的比较政治学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莫衷一是。享延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布莱克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序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我国学者罗荣渠给政治现代化下定义时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钱乘旦则直截了当地将政治现代化概括为就是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政治现代化指的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政治领域的反映。
简介:<正>今年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三十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引起的变化对我们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具有决定意义。这一变化的发端就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历史是不能淡忘的。许多当事人已经发表了不少回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这场讨论。我只是参与这场讨论的普通一兵,同理论界的一批同志一起尽了一点微薄之力。十年前我在一个会议上介绍过一些亲身经历的情况,但没有见诸文字。今年有两家报纸要来就这次讨论的情况采访我,这才又一次引发了我的回忆。除了回答采访的问题外,我想借此机会提供一些并非众所周知的情况.算是对其他的文章的补充吧。
简介:"纲要"课的课程属性,增强授课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这些因素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十分必要。历史观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近现代两大历史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对范畴,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的基本思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通"纲要"课的教学体系;二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优化"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三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简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组多年以来积极探索"导客为主"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导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教导学、化教为学;基本理念是教师实现"四个转变",即自觉地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引导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转变,引导学生由"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转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实施方法是从"听、说、读、写、行"五个方面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动耳""动口""动目""动手""动足",其关键是进行考核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