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面对当前复杂的政治地形,应该用激进民主的战略替换共产主义的假设。新战略意味着全面解析霸权、激进民主、对抗、接合、要素、节点、话语、等同链条等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激进民主的真正内含在于,在尊重多样性、承认对抗不可根除的前提下寻找新的敌手,实现霸权政治在话语层面上的拆解和再接合,进而在不同民主要求之间建立起等同链条,全面质疑现存的权力关系结构。

  • 标签: 激进民主 共产主义 霸权 对抗接合
  • 简介:半个多世纪前,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段谈话,被人称为"延安窑洞对"。黄炎培写有《延安归来》,其中采用"周期率"一词。后来,有人提出"周期率"是对"周期律"的误引或者误用。其实,查阅黄炎培原著,并结合当时的具体语境,不存在后人对黄炎培的误引,也不存在黄炎培的误用。黄炎培与毛泽东讨论的不是历史规律,而是由历史规律决定的既可能发生也可能摆脱的历史现象。"率"用于表达不确定性,"律"表达的确定性强于"率",用"周期率"比"周期律"更符合原意。

  • 标签: 毛泽东 周期率 周期律
  • 简介: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仍然忠于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左翼运动自觉代表来说实际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这是因为斯大林主义作为一个威权主义的政权制度干尽了一切坏事,使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多年以来陷于深刻的思想和政治危机之中。

  • 标签: 社会主义理想 斯大林主义 共产主义运动 世界社会主义 左翼运动 政权制度
  • 简介:受日本大正初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大正中期的社会思潮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间久雄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众艺术论",并强调艺术家创作的对象,要将重点放在人数最多的下层阶级和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身上,要创作能够为工人阶级所接受的,并能起到教化作用的民众艺术。针对该主张,大杉荣提出了民众艺术要来自民众、为了民众、为民众所有的艺术理论,并强调其斗争精神。加藤一夫在赞同大杉荣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民众艺术是觉醒的民众的新思想和真实感情的具体表现,并且要具有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而奋斗的战斗性。通过民众艺术论争,在大正时期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并对我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诞生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民众艺术 社会问题 艺术问题 本间久雄 大杉荣
  • 简介:马克思基于对现代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关照和对人类政治命运的终极关怀,提出和论证了一个扬弃虚幻共同体、超越政治解放和克服市民社会的超政治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武器,科学地论证了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作出了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国家的消亡既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的承诺,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图景”。我们应从社会理想和历史真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高度去理解国家的消亡,从而澄清马克思的国家消亡论既不是乌托邦的神话,也不是“宿命”的机械历史决定论。

  • 标签: 马克思 国家消亡 社会理想
  • 简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论》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 标签: 《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 建构 哲学
  • 简介:<正>毛泽东哲学思想理论来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一源说”,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有一个理论来源,即来自马列主义哲学;一种是“两源说”,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除主要来自马列主义哲学外,还来自中国优秀哲学传统,是对中国优秀哲学遗产批判的继承。持“一源说”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是对马列主义哲学的继承,而与中国传统哲学并无任何关系;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只是清算的对象,要彻底给予批判;有的还认为如果承认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继承关系,那就等于承认毛

  • 标签: 我国古代 批判地继承 毛泽东哲学思想 思想体系 学术界 中国古代
  • 简介:效用抑或劳动孰为价值源泉的争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发生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争论表明:把效用归结为价值源泉的学说,由于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衡量效用的尺度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的量的尺度的劳动价值学说,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角度看,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 标签: 马克思 价值悖论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伍德从分析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角度出发,指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并没有消亡,反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国家一方面充当着资本的导流器,另一方面也成为革命的能量场,制约资本的渗透与扩张。全球资本需要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全球资本积累和扩张中充当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规则的作用,同时民族国家能够有效整合各种反资本主义力量,将反资本主义的经济斗争引向政治斗争。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重新认识国家(政府)的作用,要强化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作用,推进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协调,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资本 国家治理
  • 简介: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术界针对《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以切森为代表的一方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而以施克列多夫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不是“简单商品生产”,而是“简单商品流通”。通过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对此问题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简单商品生产”的概念,并认为它是《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而在马克思那里,《资本论》第1卷的起点,是较低级抽象阶段上的简单商品流通。由于MEGA^2第2部分的出版,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有了新的文本基础。人们将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地讨论和研究《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 简单商品生产 简单商品流通
  • 简介: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多学者误以为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仅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而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应是"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方法,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统一。

  • 标签: 辩证法 抽象 具体 研究 叙述
  • 简介:第四个伟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①话虽不多,却对我们准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常重要。政治理论研究者不能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

  • 标签: 空想社会主义者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史考 无产阶级专政
  • 简介: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人道主义;(六)剩余价值;(七)唯物史观。这七个伟大发现的实现,有着历时性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逻辑层次关系。而在七个伟大发现中,处于核心、基础和本质地位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发现。

  • 标签: 伟大发现 研究路径 劳动 工艺学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 劳动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