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于1917年俄国革命,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确凿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月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和革命士兵。他们通过工兵代表苏维埃这一组织,手持武器,英勇战斗。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成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二月革命局限性的集中表现。二是二月革命后列宁及时制定了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包括提出四月提纲、统一党内思想、充分发动群众、与左派社会革命党联合行动、根据瞬息万变的形势及时变更革命策略。本文着重论述了列宁在这一时期的领导艺术,揭示了列宁不仅是一为伟大的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实践家。三是论述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十月革命不是二月革命的反动,而是它的继续和发展。两次革命都要肯定,但不能并立,不能调和。十月革命是俄国广大人民唯一正确选择,不是某个政党或某个领袖个人的选择。十月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鼓舞和支持了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共存的新时代。
简介: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是恩格斯晚年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早期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策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策的调整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等新情况,为恩格斯晚年研究革命策略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特点为恩格斯晚年研究革命策略提供了新材料。恩格斯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从革命时机、革命手段、革命形式、革命同盟军、革命领导力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革命策略的新思想。当今时代与恩格斯晚年所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谈论具体的策略没有实际意义,但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和方法论意义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简介:回顾马克思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和斗争实践,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特质至少可以从其阶级立场、革命意志、理论斗争和斗争实践四个方面来理解:他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从小就志向高远、爱憎分明,到莱茵报工作之后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他终身赤贫,然而饥饿和疾病等一切困难都没有压倒他,反而造就了他钢铁般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他与各种错误思潮展开坚决而彻底的理论斗争,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他参与和指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建、欧洲大革命等一系列斗争实践,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可看作马克思革命生涯及伟大贡献的生动写照。
简介:无产阶级不能够代表我们同时代里有生命力的革命代理人,后者可以是我们同时代中"被排除出去的人"。假如我们打算重新开始革命,就不得不找到一种新的代理人。政治的与艺术的先锋往往携手前进并且具有相同的目标。"美学的革命"标示的是这样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涉及一种统一的艺术与政治日程,艺术在其中变成了政治,而政治则变成了艺术,因为这两者都在一个单一的乌托邦规划中被合并了。这种现象的一些极为重要的例子就是早期意大利未来主义、俄罗斯的极端先锋、60年代的美国文化、自70年代早期以来的"非官方"俄罗斯艺术、最近的中国艺术,以及80至90年代的某些斯洛文尼亚艺术等。现代艺术时代中,这些美学运动的日程、技法与程序,即它们的"实质",仍然是极为类似的。这些美学革命是20世纪最独特的现象。只有这些美学运动和现象与20世纪"人类感官知觉的方式"之间的关系似乎最接近我们的理解力。期盼未来或者现在会产生这些美学革命的新实例,也是合理的。任何真正的先锋都不仅要求政治的日程,而且也要求艺术的或者至少是美学的日程。作为一种艺术努力,美学的革命仍然主要存在于"英雄"阶段的范围之内,即便当它作为艺术已经历了同化乃至商业阶段。
简介:文章认为文化滞后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历史性难题。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挫折后,开始从俄国现代化独特的初始条件出发,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一是认为形形色色的前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在农村中保持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并占据着充分优势,因而作为现代化后起国的俄国必须通过实现电气化、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造大量的传统经济,创造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二是充分估计到人的素质对现代化的制约,特别是文盲众多、文化水平太低既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又阻碍了通过合作化改造小农经济从而引导千千万万个小农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简介: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一个充满歧见的论域。化解歧见,需要细致的知识性研究。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维度: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与伦理革命,文化革命与阶级革命。毛泽东对文化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三者的关系坚持辩证论,摒弃了经济决定论,承认文化和文化革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决定的因素;将伦理革命视为文化革命的重要主题,将立场转换视为文化革命的先导条件,突出文化革命与知识分子阶级立场转换的关系;认为文化革命是阶级革命的特殊组成部分,突出文化革命的特殊性。1949年前,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潜藏的不确定性和特定情况下的偏向性,是使其产生理论和政策偏差、导向"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