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8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的父亲、未来岳父和中学校长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特别是中学时期的性格特征、志趣爱好和思想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最初具有的启蒙主义世界就是在这三位长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中学时期的启蒙世界主要反映在其三篇中学作文中,他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寓道德于宗教论证之中,追求人格上的完美;崇尚理性,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力求在理性框架中内把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启蒙世界观 起源 表现
  • 简介:现行马克思主义世界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创立,即马克思主义世界是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的解读并凝练成型的一个总体性框架。它的理论内核在风行社会主义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哲学教科书中并未被明确和完整地表述过。马克思主义世界是站在“社-资”对立统一基石之上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马克思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其具有阶级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主要特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恩格斯
  • 简介:《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新的世界是在科学批判中形成的。新世界的原理是通过科学批判得到阐释的。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确立新世界的历史地位也是通过科学批判种种错误社会思潮实现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的批判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 标签: 科学批判 共产党宣言 新的世界观
  • 简介:世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世界、方法论。

  • 标签: 世界观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整体性
  • 简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以《1.关于费尔巴哈》为标题,匆匆写成的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理论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批判了唯心主义、特别是旧唯物主义,明确提出'‘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新的实践;第二部分运用新的实践在批判分析中阐述科学世界、历史观中的重大问题。包括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哲学的功能等基本原则等;第三部分论述了新唯物主义的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代表资产阶级的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巨大作用,只是这样或那样去解释世界;代表无产阶级的新唯物主义则以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世界'为使命。三个部分构建起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框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科学阐述的关于科学世界、历史观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费尔巴哈 提纲 历史唯物主义 起源
  • 简介: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新华社记者孙本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今天在同出席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干部哲学教育研讨会全体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全党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党巩固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

  • 标签: 哲学教育 刘振英 十一届三中全会 理论联系实际 真理标准讨论 哲学著作
  • 简介: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革命”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世界革命”理论有所创造和发展:一是认为世界革命包括一国革命,以一国革命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二是认为十月革命后进入了革命的第三时期,也就是世界革命时期,因此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三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已经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转移到了苏联。其逻辑起点是“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和前提”,“保卫苏联”则成了其世界革命的逻辑结果。以此为基础的世界革命理论既有扶持东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因将苏联利益与世界革命整体利益等同起来而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与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损失。

  • 标签: 斯大林 世界革命理论 主要命题 内在逻辑
  • 简介:在邓小平理论中“发展”思想是贯彻始终的不容动摇的主题,它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发展的基础。邓小平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可以分为:自发贡献、引发贡献和积极贡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越来越可以称得上一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发展的辐射作用自然引起和带动世界其它构成体的发展;中国并积极作用于世界,为世界的发展而有所作为。体现于邓小平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思想,是中国贡献于世界的一个重要侧面。

  • 标签: 邓小平 发展观 中国 经济全球化 国际政治新秩序
  • 简介:马克思"世界文学"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 标签: “世界文学观” “全球本土化” 文化战略
  • 简介:朱德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时期。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后,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仅在军事领域,而且在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有着许多创新和辉煌的建树,特别是他关于思想政治建设和放眼世界的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朱德 思想政治建设 放眼世界 文化观
  • 简介:曹前发在《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无论是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强调绿化事业和注意水土保持。今天,我们追忆他的绿化祖国和注意水土保持的思想,研究他的生态,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家园,有着巨大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生态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 《学习与探索》 建设生态文明 水土保持
  • 简介: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其形成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但若论其民族文化渊源,则不能否认湖湘哲学对毛泽东哲学的深刻影响。这一点突出地体现于他的实践上:湖湘哲学知行关于"力行践履"、"以知导行"、"知行统一"等思想为毛泽东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毛泽东实践关于实践的决定性、认识的能动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思想烙下了湖湘哲学知行的深刻印迹。

  • 标签: 湖湘哲学 毛泽东实践观 力行践履 以知导行 知行统一
  • 简介:喻中在《理论探索》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法家对毛泽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仰慕秦始皇、追求富国强兵开始,到崇尚商鞅的以法治国,再到暗合于法家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经比较深入地受到了传统法家的影响。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甚至在此之前,毛泽东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的革命实践活动。

  • 标签: 先秦法家 毛泽东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理论探索》 1921年
  • 简介:李佑新在《求索》2017年第10期撰文认为,“洞朗对峙”事件之后,中印边界问题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国和印度应如何发展两国关系?如何解决横亘在两国之间的边界难题?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大国,如何妥善地解决好两国之间的纠纷,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

  • 标签: 印度 毛泽东 中印边界问题 《求索》 两国关系 中国
  • 简介:刘军平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法制是毛泽东在其长期革命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法制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毛泽东对法律本质与法律价值等最基本法律问题的观点与看法,对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毛泽东 法制观 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法学 法制建设 大学学报
  • 简介: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指导科技工作。党和国家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发布为标志,实践着“两个基本方略”,即以加强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略”和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方略”。前者是应对知识化的全球竞争新挑战的科学抉择,后者是追求发展的知识化与人民化相统一的科学抉择。两个基本方略的统一,蕴涵着落实科学发展深刻的实践创新。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科技发展观 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普及
  • 简介:科学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拓展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 标签: 发展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观
  • 简介:本文就科学发展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作了阐述,通过论证得出,毛泽东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源头。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从而把科学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 标签: 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
  • 简介: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总结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内在本质和基本规律,明确提出了治国理政系列思想,丰富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标签: 习近平 经验观 治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