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正>《左》《国》筮案展示了春秋易学的存在.春秋易学是占筮易向学术易的过渡形态,它的背景和基础是占筮易学,学术易学在其中已经发生.因而可根据《左》《国》等文献,对春秋筮法进行讨论.1.筮法的宗旨是确定卦爻的唯一性占筮易范式中的《周易》文本是一部筮典,其中的卦象“—/—”六联体就是巫术性质的符号.就巫筮信仰来看,卦象是天命的显象表达,具有不可直接理解的神秘意义;就占筮的操作而言,卦象则是揲蓍与卦爻辞建立联系的中介符码,即揲蓍的结果首先要变换成卦爻象的

  • 标签: 《周易》 唯一性 筮法 并变换 传播载体 传统易学
  • 简介:春秋》义法是孔子整理鲁史而成《春秋》时,继承发展先前史家笔法而形成的编撰方法、思想原则和笔削法度的总称。《春秋》义法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指“属辞比事而不乱”的编辑原则,既包括材料取舍上的“先内后外、录大略小”和“常事不书、有变乃志”,也包括材料编排上的“统一时间概念”和“严密时间关联”,前者可以称为载笔之基,后者可以称为载笔之端,两者合起来构成《春秋》义法的前提和基础。《春秋》义法的深层结构指“辞微指博寓劝惩”的思想原则和修辞原则,这些原则以《春秋》五例为基本内涵。修辞原则指涵摄《春秋》各种具体书例的根本法例,即载笔之法,既包括“直书以惩劝”和“制例以臧否”的直笔之法,也包括“婉略以隐讳”和“变笔以褒贬”的曲笔之法。思想原则指超越《春秋》各种细目微旨的宏纲大旨,即通过惩恶劝善的道德评判,凸显载笔之义。思想原则与修辞原则紧密相关,前者是目的功用,后者是手段方法。思想原则与修辞原则合起来构成《春秋》义法的核心和精髓,成为狭义《春秋》义法的主体内涵。

  • 标签: 《春秋》义法 载笔之基 载笔之端 载笔之法 载笔之义
  • 简介:<正>一、晏子其人晏子名婴,字仲,谥平。原籍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齐大夫晏桓子弱之子。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周简王元年,齐顷公十四年),卒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齐景公四十八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他讽谏匡君,朝夕不怠,闻名于诸侯,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治理齐国有一定业绩,品德高洁,哲学思想也有所创见,因此成为历史的名人。

  • 标签: 晏子春秋 晏婴 二十年 哲学思想 左传 齐景公
  • 简介:本文从篇数及其学派归属、成书时代及作者、校勘注释、词汇、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晏子春秋》进行综述,通过这一综述,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中所取得成绩固然很多,但问题也不少。由于新出土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契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认为今后应着重从《晏子春秋》和《左传》等书思想方面的比较、晏婴和《晏子春秋》思想的区分、《晏子春秋》和稷下学派的比较、《晏子春秋》和出土文献、《晏子春秋》在整个先秦思想史中的地位、《晏子春秋》中的论辩术等几个方面作出突破。

  • 标签: 《晏子春秋》 综述 反思 出路
  • 简介:<正>《吕氏春秋》一书有一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奇特现象,即这部由秦相吕不韦主持编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术巨著,竟与齐国的稷下之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求解这一超地域的文化现象,揭示其密切的相关的内在原因,对于《吕氏春秋》、稷下学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 标签: 吕氏春秋 吕不韦 稷下学 文化现象 阴阳五行说 齐国
  • 简介: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晏子春秋》曾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一直被怀疑为伪书。故历代学者对它的探讨多集中在"学派归属与文体性质""作者与成书时间""文本校勘与注疏"等问题上,而对其思想内涵探究得很少。直到近三十年来,尤其是1972年银雀山汉墓《晏子》竹简出土以后,学者们才开始真正对该书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其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福利、外交、军事和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成果斐然,同时亦存在些许不足。

  • 标签: 《晏子春秋》 晏子 思想研究
  • 简介:<正>(上)《春秋》一书,记载了三十六次的“日有食之”,成为世界天文学史上珍贵的文献资料。古今学者中,对于这一资料进行研究、考释的,不乏其人,研究的成果也是得失互见,大致是今人胜过古人。汉儒泥古不化而又强辞夺理,对于其中纪时的阙文,他们虽说不知推步,却胆敢放言。

  • 标签: 日食 春秋时期 十七年 世界天文学史 推步 文献资料
  • 简介:<正>古城曲阜位于泰沂山脉西南麓,西面和北面有洙水绕城流过,南临小沂河,因城中有曲阜山而得其名。古时曾有少皥氏居此。商时为奄地。周灭商后,周公旦受封于鲁,其子伯禽就封并建都于此。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灭鲁,历三十四世,凡八百余年。此后,秦为薛郡治,汉置鲁县,又为鲁国治,晋至后魏为鲁郡治,后齐改为任城郡,

  • 标签: 春秋时期 左传 都城 杜预注 公羊传 鲁国
  • 简介:在先秦著作中,同、一样,每篇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并通过简洁的篇名昭示读者.所不同的是,没有如、那种专门探讨天人哲学的篇章,它的自然哲学思想散布在不同的篇章中,需要我们细心地发掘和梳理.通过对自然哲学的分析,可以看出的自然哲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是先秦到汉代的思想转折进程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自然哲学 《吕氏春秋》 天志 墨子 荀子 先秦
  • 简介:<正>《春秋公羊传》(以下简称《公羊传》)是战国、秦汉之际的儒家解释《春秋》的一部传述,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它的大一统思想和历史哲学,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近代革命者拿来作为改良维新的武器,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今人有关《公羊传》大一统和历史哲学的研究著述很多,但《公羊传》丰富的思想内容,并不止于它的大一统思想和历史哲学,强烈的复仇意识,也是《公羊传》的特异之处。我们

  • 标签: 春秋公羊传 复仇意识 历史哲学 君臣之义 思想内容 君臣关系
  • 简介:本文探讨了造成孙武在春秋时期不显于世,不为《左传》、《国语》所载的主要原因:孙武没担任过统帅或主将;孙武没有《左传》、《国语》已经记载过的伍员等人的地位高、权力大;孙武没担任正式的国家机构官职;孙武没有被封为卿或大夫;孙武相当于“军师”(或高参)职务位尊、显赫,但却是非正式国家或军队职务,不为外界所知;孙武及其兵法为吴国强大起了指导性作用,但兵法是为他人而作等等。

  • 标签: 孙武 春秋之世 不显赫 《左传》 《国语》
  • 简介:晏子思想·春秋思潮·齐文化王超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史家对于其思想归属何家之论争从未中断,向有儒、墨、杂家及自成一家之说,而儒墨之争尤为激烈。儒家说以晏子“尚礼”为依据,墨家所凭乃是晏子之“以俭治身”。(张湛《列子·杨朱篇》)事实上,尚礼或倡俭,...

  • 标签: 晏子 齐文化 现实主义思想 春秋时期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 简介:以往康有为研究大多将1897年前后的《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与1900—1903年间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1901)、《中庸注》(1901)、《孟子微》(1902)、《大学注》(1902)、《论语注》(1902)、《礼运注》(1901—1902)诸书混杂而论。笔者认为康有为的前后两次大规模释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思想调整,而且这一调整是其一生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枢纽所在。这一调整最为直接的动因,

  • 标签: 康有为 春秋 调整 经学思想 微言 大义
  • 简介:对董仲舒只讲阴阳不讲五行、而《春秋繁露》大讲五行,所以《春秋繁露》并非董仲舒所作,至少《春秋繁露》中的“五行诸篇”有问题的说法在哲学上和逻辑上进行了辩论,认为在讨论《春秋繁露》的文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以思想理路论真伪,以逻辑推断代替文本考证的倾向.单纯的文献考证也存在自己的问题.

  • 标签: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 阴阳 伪篇 真篇
  • 简介:《吕氏春秋》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晚周巨著。《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本文论述了秦道家思想的特点,由此证明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秦代新道家之说是能够成立的。

  • 标签: 《吕氏春秋》 道家思想 新道家 学说 先秦 阴阳
  • 简介:《晏子春秋》记载了齐国贤相晏婴的大多数事迹。本文以《晏子春秋》为依据,对晏婴的法律思想进行探讨,认为晏婴具有重德、尚礼、省刑三个方面的法律思想,对后期齐国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法律思想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晏子春秋》 晏婴 法律思想
  • 简介:先秦儒家主大义灭亲吗?其答案至少不是全称判断。比如,《春秋》记载鲁国诛庆父这个经典案例及其微言大义,就疑大义灭亲,而有亲属容隐制度萌芽。春秋鲁国宗室和朝臣庆父、叔牙、季友是三兄弟,叔牙、庆父先后弑君(也分别是弑兄杀弟),季友则立诛叔牙、缓诛庆父,力守君臣之义,同时尽可能悉心敦睦并力保延续与叔牙、庆父的兄弟伦理,曲尽亲亲之道。伦理亲情中血色淋漓,刀光剑影中维护伦理,其中蕴涵着求解伦理和政治法律关系两难、顾全伦理和政治法律关系的努力及其智慧。其直面问题、寻找成因、求解两难、所达目的等方面,都对大义灭亲审慎存疑,发育着亲属容隐制度。由此细化深化大义灭亲、亲属容隐研究,有助于凸显其两难,妥为调谐伦理和法律关系。

  • 标签: 《春秋》 大义灭亲 亲属容隐
  • 简介:《晏子春秋》的文体属性可谓众说纷纭,近年来,认定它为小说的观点日盛,持小说论者依据的主要是小说文体的部分特征,如具有故事性、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具有虚构成分等。这种依据并不科学,它忽视了小说作为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我们要判断《晏子春秋》是不是小说,关键要判断它的文学属性,即它是不是审美的。《晏子春秋》在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及表现手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非审美特征,这与标志着中国小说审美初始的《世说新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能轻易把《晏子春秋》定性为小说,它是一种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特殊文体。

  • 标签: 《晏子春秋》 小说 文体 审美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 标签: 春秋战国 齐国 人才观 能力 品德修养
  • 简介:发式是指头发梳成的各种样式。发饰是安发、固冠、装饰的梳理工具。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男女老少还是一直沿用着前人蓄发不剪的习俗,梳成发髻,在头上插簪笄、饰珠翠精心梳理,从简到繁。随着社会审美观的发展,人们对发式、发饰造型美的追求也日渐增强,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发式及发饰。发式的发展大体是从春秋的垂云髻到秦代的凌云髻、九鬟仙髻,汉代的堕马髻、高髻等发式。发饰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木笄、玉笄、竹笄等。秦汉逐渐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成发笄,雕刻形象上更加细致生动活泼。发式、发饰的发展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丰富我国传统的发式与发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发式 发饰 春秋战国 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