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先秦儒家主大义灭吗?其答案至少不是全称判断。比如,《春秋》记载鲁国诛庆父这个经典案例及其微言大义,就疑大义灭,而有亲属容隐制度萌芽。春秋鲁国宗室和朝臣庆父、叔牙、季友是三兄弟,叔牙、庆父先后弑君(也分别是弑兄杀弟),季友则立诛叔牙、缓诛庆父,力守君臣之义,同时尽可能悉心敦睦并力保延续与叔牙、庆父的兄弟伦理,曲尽亲亲之道。伦理亲情中血色淋漓,刀光剑影中维护伦理,其中蕴涵着求解伦理和政治法律关系两难、顾全伦理和政治法律关系的努力及其智慧。其直面问题、寻找成因、求解两难、所达目的等方面,都对大义灭审慎存疑,发育着亲属容隐制度。由此细化深化大义灭、亲属容隐研究,有助于凸显其两难,妥为调谐伦理和法律关系。

  • 标签: 《春秋》 大义灭亲 亲属容隐
  • 简介:<正>说起易经西方的传播,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莱布尼茨对易图二进制的破译、威廉父子的翻译和介绍,以及荣格从“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出发对易经的阐释。总之,值得一提的只是些德语区欧洲人的名字。另外,欧美的书店及图书馆有关易学的橱架上,大多是英语的翻译和著述。确实,北美大陆,尤其是随着华人在学术界的立

  • 标签: 易经 易学研究 翻译 法国人 周易 莱布尼茨
  • 简介:徐福研究龙口田连谟徐福是中、日、朝、韩交往史上的先驱人物,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航海家。两千多年前他率领数千童男女冲破艰难险阻,实现了东渡日本的伟大壮举,开创了中日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敬仰。徐福研究因而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 标签: 徐福东渡 徐福故里 龙口市 《史记》 海市蜃楼现象 三神山
  • 简介: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一种礼制。随着儒学的兴起,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敬老的思想。到明清时期,统治者又赋予其宣法、教化和安定社会秩序的功能,使乡饮酒礼从内容到形式出现了许多变化,内容上增加了替朝廷读律普法,告诫民众安分守己等举措,其仪式也更为简化,更适合普遍推广。乡饮酒礼对形成尊贤、敬老、礼让、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大有裨益,为明清统治者所重视和利用。但到了清朝后期,由于财政困难和社会危机加深,乡饮酒礼日益荒废而怠于举行。

  • 标签: 明清时期 乡饮酒礼 敬老 尊贤
  • 简介:本文基于对传统易学和上世纪易学研究的分析,对21世纪的易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描述,重点讨论了四方面问题:易学价值的新认定;理论思维的新探讨;天人关系的新开展;形上之道的新诠释。笔者认为:重新认肯传统易学的文化资源价值,是上世纪易学研究获得的共识,21世纪,此一共识仍将被普遍认同。而站在发展传统易学,回应时代需要,建立现代易学新体系的立场看,探讨易学阴阳相成互补的思维形式,发展易学天地人整体和谐的天人观,诠释易学蕴含生生之德的形上之道,将更有可能在本世纪引起人们的重视。

  • 标签: 易学研究 整体和谐 天人关系 天人观 天地 诠释
  • 简介:继承语是移民社会的特殊现象。英语为通用语言的美国社会中,继承语学习者和继承语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继承语美国的发展,指出继承语项目能够维护语言生态,顺应人口变化,促进族裔认同,调整语言关系,将成为美国语言教育的新方向。

  • 标签: 继承语 继承语学习者 原因
  • 简介:从《论语》注释史来看,关于“子齐闻《韶》”典故,宋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是孔子何以可能固滞的长达三月不知肉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程颐认为“三月”是“音”字误,朱熹认为当增“学之”二字。程颐和朱熹之说影响巨大,门人皆附和师说。但是,和程颐同时期的陈祥道反对“学之”之说。“子齐闻《韶》”伤心说(孔子伤心于《韶》乐至齐而三月不知肉味)宋代并未绝响,郑汝谐和蔡节是代表。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对“子齐闻《韶》”论述最为详尽,附和朱熹之说,认同赞美说(孔子陶醉于《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

  • 标签: 《论语》 《韶》 宋代
  • 简介:卡尔·拉纳《圣言的倾听者——论一种宗教哲学的基础》中把自己的宗教哲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的本体论”。事实上,这是对于作为真正形而上学根基的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的经典阐释。毕竟在之在和此之在的生存论关联中,拉纳把此规定为上帝圣言的必然倾听者。的本质乃是的照亮状态——作为普遍必然的上帝观念,此在对于上帝之在的在先把握是抽象的先验条件,是纯粹理性的根据,同时是此精神对于上帝之临的先验经验。上帝绝对的自由中向此发出可能来临的启示话语——此在在自由的爱中伫立可能发出启示的上帝面前,自己的历史中仰望并期待着那位在人的形而上学中以完全未知者的形像出现的上帝可能发出的启示。上帝的启示一旦来临,便在人的历史中并作为历史的最高现实以言辞形式发生——此必然自己的历史中倾听着可能以人的言辞形式来临的历史性的上帝启示。作为上帝圣言的倾听者,此在在自由的爱中实现着自己的先验本质。

  • 标签: 毕竟在 此在 在先把握 自由 人的历史性言辞形式 圣言的倾听者
  • 简介:作为儒家经典的《孟子》,辽、金二朝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辽代并无孟学著述的著录信息,但从营州人马保忠进谏辽帝,称扬“孔孟圣贤之教”的表述可以推断,《孟子》辽代有所传播,并且认定“孔孟”乃属一体之学。至于金代,由于汉化程度更高,《孟子》也国子监、国语译经、科举考试等领域得到更广范围的流传,孟学著述亦更丰富;无论是金朝科考的科目规定,还是王若虚等人的著作,都体现出北方学术传统对南方朱子理学反动的特色。《孟子》辽、金的传播,对于二朝教化的广施和器度的涵养,对于推进二朝儒学化的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孟子》 辽代 金代 四书学 经学
  • 简介:启蒙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命运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应然和实然两个问题:从应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实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 标签: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过程 命运问题 应然 实然
  • 简介:<正>今人研究孔子一般仅以一部《论语》为依据,殊不知今本《论语》对孔子思想的记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必然很大程度上限制孔子研究的进展.因而,如若不以正确态度对待今本《论语》以外的史料,孔子研究就很难取得大的突破.笔者认为,先秦时期存在多种《论语》,至少它们中的一部分西汉时期仍在流传,而现存西汉以前文献中保留着大量原始《论语》佚文,它们都是研究孔子相当可靠的史料.一、先秦时期多种《论语》的存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论语》命名于汉代.《论衡·正说篇》云:“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

  • 标签: 《论语》 《鲁论》 《齐论》 先秦时期 孔安国 孔子研究
  • 简介:《管子》科技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刘青泉世界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以撰写1400多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而享有盛名。李约瑟博士原来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37年(当时他37岁)开始学习中文,此后转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最初学习中...

  • 标签: 《管子》 科技史料 管仲学派 科学思想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史
  • 简介:《管子》是我国齐文化一部重要著述。21世纪是追求“和”之精神的时代,重新审视《管子》乐论,从《地员》、《宙合》、《幼宫》三篇有关乐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和”之精神的存在。

  • 标签: 《管子》 “和” 乐论
  • 简介: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70年了。党的领导下,旧中国变成了新中国,新中国又发展为独立、自主、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一个人到了70岁时,如果很好地总结他的人生经验,他就可以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得到较大的自由。

  • 标签: 党的领导 人生经验 思想文化战线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从心所欲
  • 简介:<正>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今天孔子的故里——曲阜召开,来自世界四大洲的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者,聚集一堂,切磋学术,共叙友谊,这是令人高兴的盛会!特别是新加坡的贵宾王鼎昌先生和吴庆瑞博士,出席开幕式,给会议增添了光彩!我向到会的来宾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的学说,影响最深远。中国在世

  • 标签: 孔子 儒学 儒家思想 哲学研究 文化发展 中华民族
  • 简介:易学是朱熹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时期,朱子易学政府的推崇下,逐渐成为官方学术;同时学者也积极地以师徒相传、朋友讲习与读书自得等方式,传承朱子易学;此外,元代学者还通过研究朱子的易学典籍、发展与批判朱子的易学观点,以及调和朱子与程子的易说等多种途径,对朱子易学作深入探究。这三个方面即构成了朱子易学元代发展的基本面貌。

  • 标签: 朱子 易学 元代 基本面貌
  • 简介:曾参思想以道德规范为主,核心是孝,实质是重视伦理,重视做人的责任。他认为人生责任多,处处时时有责任,责任是相互的;人的责任有先后、高低之分,家庭责任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行政责任是次要的。人们尽到家庭责任以后,应自觉主动地承担并终生坚持不懈地履行对他人以至于天下人的责任;人们为尽到人生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并提出了“省身”、“战战”、“慎独”等修身方法。

  • 标签: 曾参 责任
  • 简介:裴頠"有"论魏晋玄学中究竟有什么理论价值?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是忽视就是轻视。事实上,裴頠的"有"论玄学思想发展中有三方面很重要的意义:一是矫正了玄学的致思方向,即把玄学探讨的中心和重心导入到"事物本身;二是为存在者的存在找到了存在的前提条件——"资",即为存在者之存在建构了一外存在构架;三是开拓了存在者之存在的"自生"性,这已预示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内性问题,为郭象"独化"论的提出作了必要的思想铺垫。这样来认识裴頠的"有"论,不仅有助于解剖其思想意蕴,也有益于把握整个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

  • 标签: 裴頠 外存在构架 “有—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