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肯尼迪政府的民权政策经历了一个从起初的谨慎、软弱到最终的坚强有力的发展变化过程.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它是当时对立的黑人与南方白人两人种族集团间斗争的产物.此外,也与肯尼迪总统本人民权态度的转变不无关系.

  • 标签: 美国 肯尼迪政府 黑人运动 民权政策 成因 种族歧视
  • 简介:<正>一、管仲的业绩与理论组合的模式管仲相齐,正逢春秋初期。那时,王室衰落,形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也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与此同时,还形成了列国兼并,诸侯争霸的格局。管仲的改革事业,就是在这时完成的。管仲的政治经济改革是成功的。从内政看,齐国执行重本禁末,富国强兵的政策,只用

  • 标签: 宏观经济政策 管仲学派 马克思恩格斯 管子 诸侯 轻重理论
  • 简介:3月22~23日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召开,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会议旨在关注哲学的现实意义,并深入探讨哲学在公共政策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康奈尔大学理查德·米勒(RichardMiller)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策勒(GunterZoller)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勇教授、清华大学贝淡宁(DanielBell)教授、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等20位学者与会。

  • 标签: 大学哲学 公共政策 学术研讨会 香港中文大学 武汉大学 康奈尔大学
  • 简介:对欧洲共同体共同农业政策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欧洲共同体共同农业政策》评介施学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程极明研究员的新著《欧洲共同体共同农业政策》,新近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1991年秋至1992年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欧洲大学...

  • 标签: 共同农业政策 回顾与总结 欧共体 世界农产品贸易 共同市场 农业结构
  • 简介:政策执行者具有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等身份属性。在公共政策实践中,政策执行者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互有交叉、彼此重叠,形成角色错位、身份矛盾,使执行者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政策执行者在价值选择中所具有的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常呈失衡状态,表现为其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式微,这些情况使公共政策执行失灵难以避免。

  • 标签: 公共政策 执行者 身份 理性
  • 简介:本文首先运用预期效应和供给的正向冲击两种作用机制理论诠释了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然后利用三种财政调整时期定义对1979-21309年间中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的潜在时期进行划分,并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财政政策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收入和支出对产出增长在紧缩时期产生了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而且由于非凯恩斯效应此时处于支配地位,财政政策对产出增长的总效应也表现为非凯恩斯影响;但是在正常时期和扩张时期,财政收入和支出均表现为凯恩斯效应,而且凯恩斯效应在扩张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 标签: 财政政策 产出增长 非凯恩斯效应 作用机制
  • 简介:<正>齐国在周代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齐国的发展和强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开明的君主和管仲等名相,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等等,而太公封于齐之初采取的“因其俗,简其礼”的统治政策对齐国当时以及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很重要的条件。《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姜太公封于齐之后采取

  • 标签: 齐文化 考古学 东夷文化特征 姜太公 齐国 传统文化
  • 简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世界各国。各国既有的社会文化隐含着对科学技术的不同认知和定位,这些认识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科技政策的制定。近年,国际上兴起公民认识论,即探讨深刻影响各国科技政策的文化因素。公民认识论有助于理解国家问科学文化差异,形成全球公共知识。未来几年中,通过丰富研究方法与分析维度,比较各国差异,公民认识论研究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认识论研究 科技政策 公民 文化分析 科学技术 社会文化
  • 简介:本文从法律政策学的角度解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民商法意义。该文件宣示了一种新型民商法制政策,蕴涵并再次强调了“法不禁止印自由”和民事平等的基本法治理念,其基本规定和精神将成为新时期基本的民商法制政策

  • 标签: 民商法 市场准入开放 平等原则 “非公36条” 法律政策学 中国
  • 简介:关于中央一地方关系的国家理论的基本趋势是单一制的式微和联邦主义的扩张。但是在我国,在基本制度结构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发生了经济上的革命变革,形成了政治单一制和经济联邦主义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是维护统一的市场和市场秩序、保持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而问题是中央权威资源的流失、基层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和社会币公正现象。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体制优势和改革体制中的问题进行了政策讨论。

  • 标签: 中央一地方关系 单一制 联邦主义 二元结构 治理
  • 简介:中国古代人的哲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化”,、“心“和“游”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特点。

  • 标签: 哲性思维 生态体验性 “大道”之境 生生 自然无为
  • 简介:"天下之言"章是孟子讨论人性的一段重要言论,但是由于个别文字难以训释,其内容一直不被人们理解,影响了孟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近出土的郭店竹简中,一些文句与"天下之言,,章有可沟通之处,为我们破解该章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拟结合新出土竹简材料对该章文字进行训释,并由字义训释进一步探讨孟子性善论思想.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孟子》 《性自命出》 性善论 个别 郭店竹简 人性
  • 简介: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与气质之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的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的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的意义,而天地之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的工夫。人由二(善恶混)而走向一(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的过程中实现的,说到底只是一的互为胜负。“一于气”的之两元也可以在一气一的意义上予以理解。

  • 标签: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
  • 简介:以“应该”的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的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的一个基础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的指标上,道德意义上的“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的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的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唯识论的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明所立的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的可靠,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的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的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的可靠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的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
  • 简介:政策如何下乡及有效运作,是乡村传播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主要探讨了国家对农传播过程中信息沟通或实际运作的背后,存在着由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构成的政策下乡传播系统,其中体制渠道与非体制渠道的传播博弈,将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对农政策在乡村社会的认知、理解与传播效果。

  • 标签: 政策下乡 乡村传播 传播路径
  • 简介:郭店楚墓竹简《自命出》是介于孔孟之间的先秦儒家著作,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研究孔孟之间儒家情感哲学的重要来源。从情感的来源上讲,“情生于”,将人的情感真正纳入人性当中,从根源处论证了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从情感的特征来看,强调真情、美情,以哀乐论情,最早提出至情必悲,开启了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从情感的善恶来看,人情可悦,人情为美,情感有向善的趋向,情善导致性善,为孟子的性善论,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过渡作用。

  • 标签: 性自命出 情感哲学 情生于性 道始于情
  • 简介:《孟子》论,唯“天下之言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说。“故”字初义从“欠、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故也”之“故”。刘宝楠以“”解“故”,杨惊以“本性”释“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及《庄子》“始乎故,长乎”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一求其故”而循本顺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 标签: 《孟子》 性故则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的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的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并提出新的美德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滋养和借鉴。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
  • 简介:通过与科学的比较,张东荪从普遍的维度研究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实质、概念特点、价值意义。他区分了“形而上学系统”中核心范畴的两种功能和抽象概念的两层涵义,论证了“形而上学知识”的合法和必要。进而,他依据形而上学的民族和历史特点,考察了汉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提出了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张东荪在重建新宇宙论时,遵循了这一理念,表现出了与现代本体论重建运动不同的实践方向,也显示了形而上学观念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复杂

  • 标签: 张东荪 形而上学 知识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