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东周时期齐鲁交通线路主要有四条,莱芜谷道过平阴要塞大道分居东西,其间还有多个山间谷道沟通齐鲁,齐长城上关VI则是谷道重要枢纽。西周早晚期交通线路因考古学文化分布格局迥异不同,但是莱芜谷道可能不是交通主线。诸多考古材料说明新石器时代鲁中山间谷道已被作为沟通鲁南鲁北重要通道。有商一代,鲁南鲁北交通主要以汶水上游泰山西侧大道为主,但不可忽视鲁中山地在商晚期交通作用。

  • 标签: 齐鲁 地理交通 考古
  • 简介:<正>中国逻辑史发轫于何时?开创者谁?我国逻辑学界对此似有定论。目前已经出版几本有影响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中国逻辑史开创者春秋末年郑国邓析。笔者认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观点与史实不符,因为邓析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史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产生、"正名"理论提出《论语》中逻辑思想三个方面论证孔子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开创者地位,并对"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几条主要论据作一些分析。

  • 标签: 中国逻辑史 开创者 逻辑思想 孔子 邓析 中国古代逻辑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知德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阐发来知德儒学思想,遑论氏学术整体逻辑。事实上,知德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易学大家,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氏太极之学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宇宙万物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氏儒学论域,既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人生,又以理气存在论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归宿。太极之学进入以来氏易图学、氏易象学氏义理易学为基本构成氏易学论域,太极之理成为氏义理易学目标归宿,太极之气成为氏易图学、氏易象学基础,太极之数(象数)成为氏易象学建构基础基本内容。从思想渊源看,氏太极之学整合并发展了邵雍太极观朱熹太极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太极 儒学 易学 邵雍 朱熹
  • 简介:韦伯对儒家合理判断含糊。哈贝马斯认为合理性有认知伦理两个方向,儒家文化有认知合理化潜力,但他没有考察儒家文化伦理合理化。分析韦伯哈贝马斯合理化概念得出社会学合理性分析框架:即经验普遍准则的确立或知识论证之主题主客体关系之预设。不同社会学合理性其预设知识性质不一样。既有主客对立客观知识对客观世界认知取向工具合理性,也有主客对立外在规范知识对社会世界伦理取向形式合理策略合理性,还有主客统一内在规范知识对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伦理取向交往合理性。儒家文化伦理文化;天人合一其预设;重内在主观知识,轻外在客观知识其特点。伦理文化缺少主客对立,无法建立客观知识外在规范知识,客观世界认知合理社会世界客观伦理合理化潜力低;但其建立起主观内在规范知识,具有一定主观伦理合理化潜力。儒家文化在认知伦理两个方向都具有合理化潜力;且由于其入世态度,其合理化得以实现。希腊哲学基督教分别在认知伦理上合理化潜力高,但直到宗教改革赋予其入世态度,其合理化潜力才得以实现。

  • 标签: 社会学 合理化 儒家
  • 简介:"经济人"利己性并非理论假定,而是一个简单事实;"经济人"利益最大化不是追求物质、金钱最大化,包括名誉、地位、良心以及长远利益最大化;"经济人"涵盖十分广泛,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府官员在内所有劳动者;"经济人"出现利他行为时也不能排除其出于利已动机;"经济人"利己属性基本权利,无善恶之分.对"经济人"必须设计构建严格制度,使正当个人利益得到激励保护,损害他人利益行为得到抑制禁止.制度安排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平等性、自主性、互利性原则,强化对权力约束原则,实现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趋于一致.

  • 标签: 经济人 权利 制度安排
  •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兴”义,采取朱熹

  • 标签: 孔子 朱熹 论语 社会作用 道德修养 政教
  • 简介:柏拉图主要在三个文本中讨论“知识”“信念”关系,这就是《美诺》、《泰阿泰德》《理想国》。《美诺》《泰阿泰德》讨论比较接近,《理想国》中讨论似乎与前两个文本形成明显冲突。《美诺》《泰阿泰德》似乎认为信念与知识可兼容,知识概念蕴含了信念概念,这种主张称为“兼容论”。

  • 标签: 知识概念 柏拉图 信念 《理想国》 兼容论 阿泰
  • 简介:梁漱溟从文化比较角度,不同于启蒙理性新思路,分析了现代性中传统、现代化多元倾向从民族传统中挖掘现代性资源重要性。他传统儒学为基础,用佛学西方哲学对儒学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讨论了儒家传统资源在现代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可能有的意义。他乡村建设实验试图重建农村礼俗机制并导入科学技术,造成儒学复兴社会基础,把寻求传统文化价值空间,从书斋引向社会,把传统儒学道德实践转化为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社会整体实践,从而扩大了儒学实践性。

  • 标签: 梁漱溟 文化比较 转化 乡村建设
  • 简介:由“理”“象一所昭示两种不同思维形式出发,形成了解读《周易》文本两大阵营——义理易学象敬易学·义理易学阵营中王弼、程颐易学凸现了《周易》“理”世界超越性,象数易学揭示了《周易》“象”世界对于彰明“理”世界关键性.朱熹基于《易》本为h筮之书立场。既强调了“理”世界超越性·又突出了“象”世界对于彰明《周易》“理”世界关键性.

  • 标签: 周易 象数 义理 “象”世界 “理”世界
  • 简介:试论徐福思想品德赵志坚,安克骏徐福秦代著名方士、伟大航海家、中日友好使者。但是长期以来,他思想品格却很少为学者们注意,这是因为有关他史料太少,所以很少有人有兴趣去发掘这一难度极大课题。但是,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留下辉煌功业伟大人物,...

  • 标签: 徐福 阴阳五行说 长生不死 思想渊源 《史记·秦始皇本纪》 理论基础
  • 简介:常逻辑公式不含命题变元逻辑公式,运用它们可以定义结构类。反过来,某些结构类却不能以常逻辑公式集定义。模态逻辑中一阶可定义框架类可被常模态公式集定义充分必要条件,该框架类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并且其补类对超滤扩张封闭。有穷传递框架类相对可由常模态公式集定义充分必要条件,它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这两条定理中后一条可推广至直觉主义逻辑。

  • 标签: 模态逻辑 定义 公式 充分必要条件 直觉主义逻辑 封闭
  • 简介:仅两万言《论语》以其内容之丰富深刻而为世人叹服,但它竟让人感到杂不乱,究其因在于通篇贯穿着两条互为关联逻辑主线:即如何修身怎样治国。修身之本在于求仁,至君子,治国之道在于“为政德”,至德治。修身为治国,即内圣为外王。可见,“为政德”...

  • 标签: 为政以德 《论语》 理论价值 为政者 孔子 德治观
  • 简介:从先秦到汉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奠立时期,思想家们对天人关系有不同理解和解决方式,由此而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开展不同向度。《易传》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从天道观向度展开,其特点天、地、人三才并举推天道明人事,其“天”主要是自然之天。思孟派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从心性论向度展开,通过对“心”、“性”两个重要概念阐发,最终将道德终极来源锁定在超越形上之“天”,该派之“天”主要是义理之天,成为后世儒家之“天”正宗主流。

  • 标签: 天人合一思想 《易传》 思孟学派 儒家 向度 “天”
  • 简介:关于孔子研究,强调从宏观方面考察孔学为当前国外学者所重视这一新趋势,认为应引起人们深刻反思;并从东方文化代表多层次性归结到孔子“仁”为核心古代人道主义思想,得出东西方不同价值观比较,说明国外孔学崛兴之思想时代原因。微观方面,即以此为基点,深入剖析“仁”学体系中反神权主义、反禁欲主义、反蒙昧主义、反主观主义、反专制主义反侵略主义等等积极因素,论证其对中国传统思想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所产生深厚影响,值得我们科学地予以批判继承发扬,为加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 标签: 孔子研究 批判继承 多层次性 价值观比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人与人
  • 简介: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汉石经《论语》属于《鲁论》系统。通过对《隶释》残字梳理以及石经与今本《论语》文字对勘,可进一步证明汉石经《论语》确为《鲁论》。汉石经《论语》用字并非全为正字,虚字增减与今本差别较大。

  • 标签: 汉石经 《论语》 《鲁论》
  • 简介:春秋中期之前“君子”、“小人”概念,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道德褒贬含义,而是指代两大不同等级社会人群,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君子”、“小人”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有了道德含义,进而“君子”成为道德、文化代名词,失去了与人出身等级之联系。这一转变背后有深远历史背景:历史由传统贵族制时代向官僚制时代演变,推动了君子、小人概念演变。亦即词汇意义演变过程,打下了深深中国文化平民化走向烙印。

  • 标签: 孔子 君子 小人 平民化 春秋时期
  • 简介:《太玄》西汉社会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一个学术产物,也是继孟喜、京房易学之后推阐天道又一数术工具。扬雄创作《太玄》,既是一次对《周易》经传模拟与改造,也是对易卦筮法一次再创造。《太玄》筮法出现,对先秦西汉数术之学、尤其对象数易学一次大整合;扬雄“玄”为字宙本体天道观,正是在对筮法进行巫新构建基础上建立起来

  • 标签: 《太玄》 《川易》 筮法 天道
  • 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休闲思想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超越性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休闲思想“乐”为核心休闲教育。《论语》中休闲思想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启发借鉴意义。

  • 标签: 《论语》 休闲理想 休闲教育
  • 简介:从诠释学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建立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建立,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时代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夏,王阳明出征前往广西思恩、田州两地,平定当地少数民族暴乱。在出征前夕,阳明应两位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之请,在家乡天泉桥上阐发了对自己晚年所提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良知,为善去恶格物”理解,并对两位弟子疑难进行了相应解答,史称“天泉证道”。在“天泉证道”记载上,《传习录》下、《年谱三》《天泉证道纪》三条最为基本文献。

  • 标签: 四句教 “四有” 考辨 《传习录》 少数民族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