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朋友来访,提起琳琅满目的古代经典,惭愧道:看不懂。我安慰他说:同感,我也看不懂。这是实话。昨晚,合上即将完成的书稿,仿佛眼前忽然拥有了一片辽阔的时光草原,便去读大藏经。那古老的词汇、迥异的句式,几页过后就颇觉头疼。顺手拿起南怀瑾先生讲解的《药师经》,越读越有味。读到十二药叉大将,各带七千眷属,向佛陀表示要守护所有读经人时,

  • 标签: 寂寞 古代经典 大藏经 南怀瑾 安慰 人时
  • 简介:伊斯兰推崇知识和理性,故而学者在伊斯兰里的地位非同一般。萨里作为一名著名学者,他当然认识到了学者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品行不佳的学者对一个民族的危害。所以,他在《圣学复苏》的“知识卷”中,以大量的篇幅对学者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那个时代里学者的弊病,对于一个“真正的伊斯兰学者”——后世学者应具备哪些品质,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论述之尖锐、犀利,

  • 标签: 安萨里 圣学复苏 火狱 穆圣 后世学者 圣门弟子
  • 简介:上海市道教协会原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白云观代监院吕宗道长于2002年2月14日中午12时,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驾鹤登真,享年91岁。

  • 标签: 缅怀 道教协会
  • 简介:印光法帅学佛之人,当吃净素,慈心不杀,爱惜生命。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当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杀而食之,何能下咽?若知此义,

  • 标签: 人生 智慧 印光 学佛 慈心
  • 简介:什么是智慧?智慧究竟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同修及朋友们常常这样问我,我也经常这么深深观想和思悟!但我修持不够,尚不解智慧之真实义!智慧在什么地方?智慧在你的内心深处,智慧在人的灵性内(不是灵魂)!什么是智慧?用俗人的话说智慧就是你的思想表现,及我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在显现智慧之光,只是自己日用而不知罢了。

  • 标签: 智慧 佛学研究 灵性
  • 简介:在恩师羽化登仙八周年之际,心里着实不能平静,总想写点什么以此抒发对恩师的缅怀之情.当年那个曾经意气风发、充满斗志的少年,如今已变得成熟而富有情感.在十几年艰辛的修行岁月里,均因铭记恩师的谆谆教诲而不忘修道之根本,使我对人世的沧桑也有几多理解.每每遇到挫折和困难,都会因此而克服、战胜它们.那种事后的喜悦总能令我更加感激和爱戴我的恩师.

  • 标签: 王信安 道长 道教 修行经历
  • 简介:在巴利文原文经典里,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脍炙人口的格言,被认为是佛陀(公元前六世纪顷生于印度)在普渡众生、广施教化时亲口演说的.其中有这样的佳句:"一切命中,慧命为最","智慧乃人类之宝","智慧之光,胜一切光".根据佛教来讲,人生的目的在于证得般若.般若一词,一般地都被翻译成"智慧",但是,巴利语般若比英语"智慧"一词的含义更为深广.般若,依佛教所说,它不但是指

  • 标签: 公元前六世纪 巴利语 巴利文 思想自由 人从 一切众生
  • 简介: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则已。——弘一大师

  • 标签: 智慧 弘一大师
  • 简介:在她内的神,原是聪明的,至圣的,唯一的,多样的,微妙的,敏捷的,精明的,无玷的,率直的,不受损害的,好善的,锐敏的,无敌的,施惠的,爱人的,稳固的,坚决的,无虑的,无所不能的,无所不察的,又是洞察所有明达、洁净和精微心灵的。实在,智慧比一切活动更为活动;她是如此精纯,能渗透深入一切。她是天主威能的气息,是全能者荣耀的真诚流露;因此,任何污秽都不能浸入她内。

  • 标签: 智慧 美德 爱人 天主
  • 简介:般若,即佛性,或如来藏。般若是认识现象的主体,是智慧的源头,是人内在的潜力。般若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没有思维形式,所以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般若是遇到色相(心理和物质的信息)才起作用的。般若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能随机应缘中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和真见。当自己的心智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及不受情绪所干扰时,般若就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那就是智慧

  • 标签: 般若 智慧 自性 思维形式 如来藏 色相
  • 简介: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知识难以改变命运又成了一个话题,仿佛文革浩劫中“读书无用论”的再版。确实,我们也看到学了很多知识的青年,工作待遇还不如学历比他们低的人。那么,知识是否真的无用?非也!依照佛法,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只有“转识成智”。才能改变境遇,改变你的“命运”。

  • 标签: 智慧 “转识成智” 读书无用论 知识 就业难 大学生
  • 简介:任何学说皆含有思想内核与外在形式,即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深刻的思想配以巧妙的表达方式,可奏相得益彰之效,所谓“文以载道,道因文远”。佛教为一智慧之宗教,佛陀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说法度生很注重善巧方便、应机施教,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楷模。佛教东来后,我国的高僧大德们探幽发微,创宗立派,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扬佛法,比如俗讲、变文、以诗喻禅、以画喻禅等,作了许多醒世的工作。西妙先生《佛教的醒世智慧》一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佛教的醒世智慧作了探讨。这篇文章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用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佛法,这是我们当代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读者一定会有很多新的想法。

  • 标签: 醒世 十二因缘 二谛 四十二章经 五蕴炽盛 道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