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Y模型的运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内部各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同力的作用。在个体力比多驱动下,个体自我和群体领袖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互动过程,造就了人类群体的全部活动。就投射来说,在Y模型中个体力比多驱动潜意识中的本能和各种情结的欲望,在快乐原则的引导下打破意识阈限的防御机制,力比多通过群体领袖进入无意识的群体场域形成联系各成员的感情纽带;就认同而言,在Y模型中群体领袖将自己的意志置于群体理想之中,并向个体理想渗透,在无意识的群体理想向个体无意识的超我植入领袖意志的同时,需要通过催眠、暗示、模仿等手段来打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意识阈限,最终使得同一客体世界置于个体相同的超我位置,以达到对群体领袖的认同和个体间的彼此认同。宗教教会是人为形成的群体,它的有效运行需要Y模型中各种要素力量配合,并防止其结构的改变和解体。本文试图构建弗洛伊德群体宗教心理思想的Y模型及其运演法则,以期对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构建有所帮助。
简介:本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检验了消费者在群体购买情境中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1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自我建构:独立vs.互依)组间因子设计,用来检验解释水平是否调节自我建构类型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2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认知模式:感知vs.模拟)组间因子设计,检验认知模式和解释水平对冲动性购买的联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购买情境下,消费者自我建构类别不同,冲动性购买意愿也不同,且受到解释水平的调节影响;群体购买情境下,消费者对他人认知模式的不同,对自身冲动性购买的影响也不同,解释水平在其中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简介:西方有关群体事件行为动机的一种经典解释基于资源动员理论,认为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群体事件数量的增多主要是由于行为参与者对于经济利益的关注。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我国群体事件数量在上升,可能是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度提高所致。本研究根据谷歌图书中包括的中文简体字版的正式出版书籍,通过GoogleNgramViewer分析工具考察'公正'与'经济'两类关键词的词频变化趋势,探讨1993~2008年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相关价值观的发展规律,从宏观层面对上述两个对立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验证了前述两个假设:(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平正义,而对于经济利益的关注度则在降低;(2)近年来群体事件数量的增多,更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而不是由于经济利益所驱动。
简介: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公平正义和人文关怀这两种基本道德价值的语义启动对涉及弱势群体的道德两难问题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道德价值语义启动对道德判断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公平正义启动状态下,人们的道德判断不会对弱势者有明显的道德宽容偏向。当个体处于恻隐关怀启动状态时则会出现明显的道德判断弱势者效应,即对弱势群体的道德判断充在显著的宽容偏向。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弱势群体判断在道德价值语义启动与道德判断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不仅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道德价值语境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指出在面对重大社会负性事件时,政府、社会媒体、学术界应该呈现怎样的道德价值语境是一个既具有突出现实性和重
简介: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被试内设计先后在群体内外两种备件下完成观点采择、共情反应与助人行为实验,探讨大学生观点采择在影响其助人行为的过程中,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1)在内外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均需要借助于共情反应的中介而发挥作用;(2)群体关系在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作用中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内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不仅需要借助于共情反应的部分中介效应而发挥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效应;在外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则完全借助于共情反应的中介效应而发挥作用,不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
简介:学校群体构成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环境变量,并对流动儿童具有不同于本地儿童的特殊效应。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建立的数据库,被试是我国发达地区32个区县141所学校的4960名2-6年级儿童,流动儿童所占比例为14.5%。结果发现:(1)无论流动儿童还是本地儿童,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越好;学校流动儿童比例对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没有影响;(2)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短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大;(3)学校流动儿童比例越高,长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小。
简介:以宁波市三种类型六所普通中学为样本,以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为对象,采用问卷评定法,以心理认可度为指标,探讨了普通中学师生对于实施选修课制度的主观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整体而言,学生和任课教师对宁波市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课的心理认可度较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效果的认可度较低,而教师对学校开展选修课的教学条件的认可度较低,且认为实施选修课制度的外部阻力较大;特色类和融通类学校落实选修课制度的观念性阻力较大;中老年教师对开设选修课的适应性较低.进一步完善选修课制度,需要从教师、学校和政府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修课制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