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广西民族大学校长办公楼,绿意葱茏,花语鸟唱。三楼西北隅袁鼎生教授的办公室,风景尤好。窗外芳草新树,一池绿波,清风相逐,阳光明媚;室内人伴书香,诗散雅韵,文竹与野草相亲相长,一切都呈现出和谐整生的景象。袁教授在其间修养心性,处理公务,探索生态美学的奥秘,生发学术人生,可谓境与人谐。生于广西全州湘山湘水之间的袁教授,与大画家石涛同乡,集诗性、理性与哲性于一身。野趣横生、淘气调皮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纯真天放的赤子心性和诗人情怀。早年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早登叠彩捧日出,夜赏漓江毛毛月,既能浅吟低唱出“天欲晓,最早醒来漓江鸟”的清明美好,也能挥毫出“端起天坑当酒杯”,“银河流觞唱兰亭”的气干霄云,还能飘逸出“一头老牛走来,侧听绿丝轻吐”的天态野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郭靖转益多师一样,他吸纳诸位恩师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特别是导师周来祥先生的辩证方法,生发了生态辩证方法和整生范式。他潜心实践,将学术方法化成了超循环的概念运动理路。凡此种种,合塑了他的学术素质,成就了他的生态美学研究。袁教授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之一。他的生态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创立了一整套以审美场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以整生为基座的...
简介:一花一世界,滴水见海洋;寸墨搅昆仑之情,咫尺具江河之势。早在歌行同志的《土族风情画》辑集之前,从《青海湖》上陆续读到他的某些篇章的时候,我们就以怀着这一审美享受,为它所展示的土族生活瑰丽画卷而驰魂荡目,陶醉流连了。现在,当我们读罢全集并且提笔写下心中感受的时候,又一次沉浸在这饱含高原乡土韵味的诗情画意之中。作者融汇土乡万有,情思超腾飞翥,在在闪烁着对土族人民爱的泪花,情的泉流;笔笔留下在乡土文学中艰辛开拓的深深足迹。“天道酬勤”,焕发出艺术光华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乘着这本散文佳作的出版发行,我们愿与广大读者同领茅馨,“赏此一丛珍。”
简介:<正>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艺论著中,就有不少著作接触到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就是在这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著作。它在《物色》、《神思》等篇对形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特别是《神思》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象思维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构思问题的。刘勰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意识到文艺创作构思时思维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对艺术思维形式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不可能用“形象思维”这一科学的术语来表述。但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接触了形象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是刘勰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上可贵的贡献。
简介: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论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非孟子意。但事实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知”是主客一体的“德性之知”,并非主客二分的认知论,而且朱熹把“格物致知”与“尽心知性”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从语言结构次序上说明“格物”对应于“知性”而为先,“致知”对应于“尽心”而在后,并不是要用“格物致知”诠释“尽心知性”。从“格物致知”的角度看,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可以被看作是格心之为物,而朱熹《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则是要求以格心之为物为中心,并进一步推展格“天下之物”。这样的理解,不仅可以看到《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对于《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密切而互补的关系,而且能够揭示出《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能避免把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看作“认知地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