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台湾多元复合势力主导的环境治理时期,“原住民”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生态智慧上,他们的传说和故事隐含着爱护野生动植物并希望多样物种持续存在于自然界的心声和环境态度;他们遵守狩猎禁忌,保护了台湾的生物多样性;他们的植物保护活动也有利于生态、水土保育和文化传承。在抗争实践上,他们通过“还我土地”运动反对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国家公园”,还通过反核废料、反水库兴建、反亚洲水泥公司侵占土地等抗争参与台湾的环境治理。“原住民”在参与台湾的环境治理时体现出“自觉性”、“在地性”、“边缘性”的特点。此外,文章还提出继续探索“原住民”多样性文化与台湾环境治理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在发展主义话语下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简介: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对日常生活的研究议题出现了由"晦暗"到"美好"的光明转向。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学界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美好愿景等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种理论视角:第一,在社会道德层次上,重新激活先哲们对美好生活阐释的本体论进路;第二,在想象意象层次上,集中转换文学家美好生活愿景的先验论进路;第三,在社会意象层次上,中产阶级美好生活追求的符号意向,以及增进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基本福利期许的意象型进路。美好生活研究实践议题具体体现在技术植入日常生活提升人们的美好感知,以及相关政策红利供给对人们美好体验的促进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中国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当然有中国智慧的美好生活建设需要对此批判性地借鉴和创造性地吸收。
简介:基于对中国在非洲援建的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微观层面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本研究将中国援助实践视作中国农业知识和技术嵌入援助实践,在异文化的地方进行再生产和地方化的过程。本文从对"发展"的技术性建构、对"技术"的认知性建构和对"高产"的权力性建构三个方面展开叙事,进而指出中国援助与西方传统援助的差异主要源自发展知识建构路径的不同:西方是理论性建构,中国是经验性建构。本文也表明中国国内发展经验是通过中国对外援助的经验建构路径嵌入到援助项目中的,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受援国的能动主体也根据各自政治、经济等利益诉求在实践互动中共同形塑着中国发展经验的再生产和地方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