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沮渠安周,沮渠蒙逊第十子,曾任北凉乐都太守。442年,安周作为先遣攻鄯善,为北凉余众西迁建立根据地。大凉承平二年(444),继位凉王,在位十七年。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遣使称藩刘宋,灭车师前国,统一吐鲁番盆地。承平十八年(460),柔然灭大凉,杀安周。文章利用吐鲁番出土文献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周生平、安周继位、与刘宋的关系、灭车师前国、大凉灭亡及其安周的历史地位做进一步探讨。
简介:<正>西伯利亚土著居民的经济文化类型这里首先说的是西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地带畜牧者和农民鞑靼人、阿尔泰——萨彦岭突厥部族(图瓦人、哈卡斯人、阿尔泰人、绍尔人)、贝加尔湖沿岸的西布里亚特人和东布里亚特人,以及东西伯利亚(勒拿河——阿尔丹河)雅库特人的经济和物质生活结构形式.在所有这些民族那里,俄罗斯人到来之前,畜牧业的发展大大多于农业.但是,从十八世纪起,农业经济在西西伯利亚鞑靼人那里仍然占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在南阿尔泰、图瓦和布里亚特的传统畜牧者中也得到推广.这些民族的物质生活方式相应地
简介:本文从民族审美的视角、钩沉了百越民族及其后裔朴而拙,壮而大,灵动飞扬,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致。
简介:1关于日本人的祖先问题,是长时期日本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从考古发掘材料看,绳纹文化时代以后的日本人在体质特征方面与现代日本人比较接近,而绳纹文化时代的日本人与现代日本人在体质特征方面差异较大。这不能不使人考虑,绳纹文化时代的日本原住民是否是现代日本人的祖先。这在日本引起争论,结果,先后
简介:本文论述了满通古斯语族诸语言的研究历史,介绍了在国内外对满通古斯诸语言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他们在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满通古斯诸语言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的同题及不足。
简介:角厮罗(一作嘉勒斯赉,藏语称SKy(?)Sr(?)s)生于公元九九六年,卒于一○六五年,原名欺南陵温篯逋(即赞普,吐蕃语讹为篯逋。)生于高昌磨榆国。角厮罗系出赞普之后。当他十二岁的时候,被河州羌何郎业贤,从高昌携归,取名角厮罗(意为佛的儿子)。
简介:<正>北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积贫积弱”的王朝。所谓“积贫”,就是它一直存在冗兵、冗官、冗费之患,造成长期的财政危机;所谓“积弱”,就是它军力不强,不能抵御我国境内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进攻,最后为女真政权灭亡。这个问题曾经吸引了古今很多历史学者的兴趣,进行研究和总结。这里,仅从北宋军队的角度,分析北宋军力不强和不能抵御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进攻的原因。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简介:五胡十六国时期,以太行山区为基本根据地的丁零翟氏曾建立魏国,翟魏政权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丁零民族活动的时间较长,与当时北方的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北魏等政权均有密切的联系,是当时影响北方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丁零之众以勇悍著称,在当时北方政权的博弈中,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丁零的归附与叛变往往决定着某一政权的强弱,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北方的政局。
简介: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决定编辑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对于“激发各族人民对自己历史的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土族简史》缩写组编写的《土族简史》就是这套丛书之
简介:疍民以河海为主要劳动对象,以舟艇为主要生产工具,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媒介"。疍民世代从事水运及海洋渔业,劳作并固守在国家的第一道海防线上。本文在回顾明清时期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以管窥国家海防策略如何参与缔造"疍"的族群标识,以及"疍民"与"水军、岛贼、倭寇、海盗"等群体之间的身份流动。本研究探索明清以来疍民的"国家化"和"汉化"过程,为我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提供历史证据。
简介: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史形式,其中涵盖了小说史、流派史、戏剧史等多种分类文体史的概念性研究。在这些研究对象中,唯独迄今为止传承百年的话剧是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结构,是具备“现代性”这个基本特征的。而就现代文学史的书写而言,“现代性”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话剧史的研究出发,侧重诠释中国话剧史研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诸可汗世袭表述
沮渠安周与大凉政权
苏联的西伯利亚诸民族(续)
清朝太皇太后提议书写的烫金诸经文
百越民族的审美情致钩沉
阿伊努人·大和民族·东北亚诸民族
论满通古斯诸语言的历史研究
论唃厮啰政权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北宋军队不能抵御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进攻的原因
浅谈丁零在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博弈中的作用
关于土族族源诸问题之管见——评《土族简史》有关论述
明清时期疍民社会与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
德政工程 深得民心--四川省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形象工程纪实
百年中国话剧史与文学史的现代性问题刍议——兼谈当下中国话剧史研究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