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本质特征就是:立足现实、剖析现实和构建现实的有机统一。从方法论上看,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等都寓于这种统一中。这种有机统一也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功能或精神。但“马克思主义研究”则不同,它包含但绝不等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学术发展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当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显示出来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逻辑结果,但并非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其中,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与思想变迁史,就必须解剖郭氏的思想特性与分析其学术成就,因为郭氏代表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这本反思郭氏思想轨迹的论文汇编,大抵反映了这种类型的面貌与特征。有关郭氏的研究,在本世纪20年代业已开始,到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团体,也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可谓显学矣。然而,从进入90年代始,中国学界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较深入的反思,郭氏也就成了一系列反思对象中的重要一员。由于郭氏的经历与地位的特殊性,使得这类反思更富于警示意义。本书共分四部分,“暮年心路记”主要记述郭氏晚年在政治漩涡中的处境,以及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文化学术大批判潮中的心态,其中涉到了郭氏与鲁迅、陈寅恪、谭其骧、萧乾、沈从文等人的关系。“学术存疑录”主要讨论郭氏在学术上的是非得失,其中对《十批判书》与《李白与杜甫》等
简介:作为具有鲜明国家导向的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合理引导,尤其是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产生直接影响的农村基层政权的作用更加显见。然而,调研发现,钟摆式的举棋不定、失衡的权力结构、悬浮型的政社关系和失落的公信力客观上显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基层政权的焦灼状态。从深层次看,这种焦灼状态同农村基层政权所要承担的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和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直接相关。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基层政权还面临着到底该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抑或是公共服务者的焦虑。从基层政权应然状态看,拓展其发展空间尚需从调整优化其基本职能、切实提升公信力、建立基层分权的行政体制、创新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等层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