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公共外交活动要以是否取得实际效果来衡量.如何做得这一点呢?吕凤鼎大使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要把国内的事情做好;第二,我们要把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结合起来,第三,我们交朋友要真诚,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要坚持不懈地持续沟通.
简介:中美建交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中美建交的成功,依靠的是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高层的高瞻远瞩和努力,但也离不开很多热爱和平的中美人士在民间外交这条路上的不断前行.人们常把“乒乓外交”作为中美民间交往的标志性事件,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就有民间机构在为推动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做着不懈的努力,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就是其中一个机构.
简介:英国文化委员会与文化外交决策机构依据权力制衡的原则,既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在英国文化外交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委员会在发掘本国丰厚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语言教育事业、留学培训服务、英语图书和信息资料输出,以及文化艺术交流普及等举措向海外实施文化辐射,以赢取全世界精英和青年人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简介:2015年11月27-28日,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复旦发展研究院主办,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中国—东盟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印度尼西亚外交部联合国事务政策分析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柬埔寨皇家学院、缅甸仰光大学.
简介:2017年11月3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当前中亚安全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国外参会者有乌兹别克斯坦Караванзнаний研究所所长托利波夫教授、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和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奥斯马诺夫教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萨弗朗丘克教授、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中心对外政策分析处主任拉赫纳莫.
简介:'东亚的多彩发展与中日韩的贡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4—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关东大学、南首尔大学,日本国际论坛、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海大学、新潟大学、明治大学.
简介:2016年6月27—28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复旦发展研究院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东盟共同体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国际研讨会”)。
简介: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是日语国际推广的最主要行为主体.它利用自身机构性质和事业宗旨的公益性,通过兼顾语言推广与文化知识交流、科学化机构管理、全球化分支布局、积极引进民间资本等方式积极推动日语的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当前多种因素制约着国际交流基金的日语国际推广行为.
简介:国际救灾作为开展军事公共外交行动的重要手段与依托,得到美军高度重视。美军相关公共外交活动已形成一系列运作较成熟、效果较好的做法,在新闻外宣、网络运用、法规配套等方面有显著特点,值得借鉴。美国非常善于利用全方位资源开展公共外交。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美最为倚重的硬实力之一,军事公共外交自然成为美公共外交活动的重要形式与内容。国际救灾作为开展军事公共外交行动的重要手段与依托,长期以来
简介:2013年11月30日,“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北京2013”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主题是“与世界共享中国梦”,设有“中国梦与公共外交”和“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两个专题论坛.在“中国梦的国际传播”的研讨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机构的学者与官员进行了发言.
简介:中国对外传播中获得正面效果或负面反应的具体事例表明,在对外传播中只有使用国际语言才能获得期望的结果,只有让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才能进行沟通,获得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国际传播最欠缺、最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
简介:
简介:城市的历史角色从内聚性地汇集周边事物到外向型地连接其他城市和地域,是其沟通交流的本质使然,同时城市的角色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国的城市也是如此,其国际角色在当代表现在诸多方面,并且不断深化丰富。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国力的增强,对中国城市的能力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世界城市,将是中国城市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去向。
简介: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基础。近年来,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成功联合举办了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三届国际道教论坛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海内外各界对中华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其公共外交意义值得梳理与借鉴。
简介: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是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探讨全球化进程与教育国际化发展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1)教育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与作用;(2)我国教育如何通过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本文拟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述及探讨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简介: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中国人的形象,迫切需要道义的力量.我们要融入世界主流价值体系中,要重视外国人的感受,要坚持求同存异,要把“道”放在“术”之上.
简介:在全球化传播时代,中国的声音已经遍布世界,而如何让世界不仅仅听到我们的声音,并且理解和认同中国的见解,是当下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向世界说明中国.
简介:当前,包括我国对外传播在内的公共外交工作面临很大机遇.中国经济对世界各个角落影响如此之大,中国人之外的世界57亿人的生活工作越来越多地与中国有关,这让我们的受众群体变得人多,面广.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基金会的优秀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革新着我国基金会的观念。我国基金会如何参与到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如何更好地参与到中国公共外交活动成为重要议题。通过了解中国基金会的现有国际活动情况,借鉴美国基金会发展的优秀经验,可以为我国基金会“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中外教育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格局。国际教育交流兼具学术性和政治性,是推进国家文化战略,开展公共外交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应高度重视国际教育交流中所隐含的政治意义,加大投入、制定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调整课程设置等方式,充分挖掘国际教育交流中所蕴含的软实力资源。
公共外交重在实效——专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吕凤鼎大使
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与中美建交
英国文化委员会与英国文化外交
“中国—东盟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
“当前中亚安全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研讨会综述
“东亚的多彩发展与中日韩的贡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东盟共同体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国际研讨会综述
国际交流基金与日语国际推广
美军国际救灾行动
中国梦的国际传播
中国传播要使用国际语言
会稽山旅游度假区
中国城市的国际角色展望
发挥国际道教论坛公共外交正能量
全球化进程与教育国际化
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之“道”
构造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途径
讲好中国故事 引领国际舆论
公共外交视野下的基金会活动
国际教育交流是重要的软实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