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前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发生“权力分享”乃至“权力转移”之际,亚太地区安全结构的调整尤为显著。一方面,以美国为枢轴的“同盟型”结构经历了由“轮辐体系”向“网络化”的转型,形成了新的同盟、准同盟和潜在同盟的层次化布局;另一方面,以中俄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强化原有的“协作型”安全架构的同时,又通过“一带一路”“欧亚联盟”等战略性倡议重塑亚太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态势。作为亚太地区安全结构中的“第三股力量”,东盟通过对一系列多边安全机制的建设,既为两种大国主导的安全架构提供了对话平台,也已成为实现未来亚太地区整体性安全架构的可行性路径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大国战略竞争的加剧,逐渐侵蚀了东盟聚合力、中立性乃至在整体性安全架构中的“中心地位”。未来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的解构和重构需要中美找到新的战略共识,并对东盟的中心地位进行“再确认”。
简介:作为主管外交的职能部门,美国国务院是美国“塑造亚太”的主要实施和协调者。在所谓“塑造亚太”方面,美国国务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负责公共外交的公共事务局、负责网络外交的e外交办公室、提倡宗教自由的国际宗教自由办公室、以推广美式“普世价值”为己任的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等。后两个部门每年都要分别发布《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和《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包括亚太国家在内的各国的宗教自由、人权等状况加以评判,以配合美国对亚太的塑造。美国亚太塑造策略的实质是以宗教和人权为借口,推销其民主价值观,以在亚太地区建立更多的亲关政权。对此,我们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简介:自2017年9月及12月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了制裁朝鲜的第2375号决议、第2397号决议以来,朝鲜的国际生存环境仍十分艰难。朝鲜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举措,于2018年4月21日宣布停止核武试验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2018年4月与6月,金正恩分别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朝鲜半岛正进入自朝鲜战争以来最具历史性的变局。近年来,俄罗斯"转向东方"在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加强与东北亚邻国的外交互动。朝鲜近年来也基于其自身考虑与俄罗斯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合作逐渐加强。俄罗斯与朝鲜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对于东亚区域稳定乃至整个国际局势将产生直接影响。俄罗斯也致力于在朝核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举措,以期在半岛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
简介:从1729年至17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794)操作的荷兰对华贸易可分为3个阶段:1729—1734,1735—1756和1757—1794。其中,第三阶段跨越了将近整个18世纪后半期,是该贸易最成功的阶段。此阶段中,虽然巴达维亚荷印殖民政府对该贸易失去了直接控制,但荷兰对华贸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巴达维亚在该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要贡献者与有限受益者。但无论如何,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高领导层的角度来看,虽然巴达维亚自身利益在公司对华贸易新的运营形式中受到损害,但公司的整体利益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简介:自2005年底以来,泰国一直深陷政治危机之中,到目前已经历了2006年9月和2014年5月两次政变。这两次政变深刻暴露出了公民社会和政治体制在政坛中的矛盾作用,其中尤以宪法与宪法法院最为突出。尽管人们普遍希望公民社会和宪制架构(constitutionalstructures)能够实现与选举授予权、问责制和政治权利密切相关的民主目标,但是人们在泰国所目睹的一切却与此有着天壤之别。公民社会和宪政的参与者一直为党派利益而非民主价值观所驱使。作为2006年和2014年两次政变的导火索,公民社会的各种势力强力动员起来,涌上曼谷街头,试图推翻民选政府。在此过程中,他们为军方实施干预提供了政治空间和合法性。宪法法院和宪法也在反民主活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起草《2007年宪法》就是明摆着要削弱政党的势力,恢复机构割裂的格局,其终极目的是不让他信·西那瓦(ThaksinShinawatra)及其阵营重返政坛。宪法法院所宣布的许多判决也同样反映出政治利益,而非客观地依法办事。因此,泰国的民主政体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人们原本指望一些社会力量和社会制度可以巩固民主,但是事实表明,就连他们自己亦对其与民主的关系深感困惑。
简介:每逢总统大选,美国各大思想库便会开足马力,连续出台各种战略和政策建议报告,为新一届政府提供建言,期望对美国未来的内外政策施加各自的影响。对于2000年的跨世纪大选,各思想库更是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其中,亚洲基金会(AsiaFoundation)早在1999年就已着手实施题为“美国在亚洲的角色”的研究项目,并于2001年3月将《美国在亚洲的角色:美国人的观点》和《美国在亚洲的角色:亚洲人的观点》两大研究报告分别以书的形式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