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聚焦2016年7月13日至28日美国全国性和地方媒体对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114篇,通过分析样本在呈现南海仲裁结果的过程中的媒介框架的运用,考察了其是如何在报道南海仲裁案中差异化地建构美、中两国的"我—他"国家身份。研究表明,美国通过将"自我"再现为"国际规则的维护者"、正义的"我者",扶正了本国在亚太区域的作为"霸权国"身份的合法性;同时通过负面化地将中国建构为"规则的破坏者"、危险/不确定的"他者",定义了中国作为区域秩序"挑战国"的身份。其中,美国媒体在建构"自我"与"他者"的两类国家身份建构方面有以下特点:一是凸显美国"霸权国"国家身份对现行秩序结构的建设性功能;二是建构中国这一新兴力量在观念意图上与国际现行主导性规范的对立性;三是强调东南亚盟友的弱国身份,强调"自我"作为区域平衡力量的重要性。在市场利益之外,美国媒体对于国际事件进行框架化报道也是国家行为体基于对于某种国际或国内构成性规范的认同,通过国际传播新闻框架来建构和强化规范共识的过程。
简介:去18个月里,美国政府基本实现对缅关系正常化。美国政府通过减少经济制裁,派遣大使进驻仰光和近期的美国总统访问,鼓励缅甸继续改进,对缅甸改革表示认可。在美国考虑继续强化双边关系之际,应当考虑军事关系。缅甸脱离英国独立65年以来,缅甸军队(或称军政府)曾经直接或事实上统治缅甸长达53年。缅甸军方完全融入政府机构,而且肯定还将在缅甸的任何经济和政治进程(或倒退)中起深远作用。对美国而言,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正面影响缅甸军方。途径之一在于为其提供接受美国军事教育的机会。此前,美国从1980-1988年曾资助175名缅甸军官入读美国军事院校。鉴于目前缅甸的局势变化,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项目发展史将为重启项目提供某种视角。
简介:国家内部武装冲突占据了当今世界武装冲突的大半,冲突后如何对这些国家进行安全治理,不仅关系到冲突国本身的安全,也关系到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为全球安全治理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冲突后国家进行着维护和平与建设和平的任务。维和行动从最早的管理国家间冲突,到管理国家内部冲突和人的安全,直到今天发展成为管理冲突后国家的全面建设与和平。然而理论上的发展在战略和实施层面出现断层,维和人员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建设和平任务,效果却不佳。从联合国在非洲(尤其是在南苏丹)的维和行动可以看出,在维护和平方面的成就远远大于建设和平方面的成就。维和行动中存在着三个深刻的悖论(维和行动的局限、联合国的性质与其能力的局限以及其他行为体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系),影响着维和行动的有效实施。要想更有效地参与冲突后国家的安全治理,联合国应成为和平进程的帮助者而不是干预者,注重东道国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包括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维持和平与建设和平、联合国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等。
简介:英国应急安全管理体系始建于二战以后,主要以地方管理为核心,其管理重点包括防范核打击下的平民伤亡,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以及北爱尔兰的恐怖袭击进行应对与处理等。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应急管理从立法规制到中央、地方的体制协调上实现了飞跃发展。2001年,英国成立了内阁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2004年,《国民紧急状态法》颁布出台,界定了“应急事务”的范畴,规范了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应急管理机构的角色与责任。2010年,英国的应急管理被纳入到国家安全的“大安全”战略框架。总体上看,英国应急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构成了一个立体网状的体制结构,形成了多层分工、上下联动、跨部门协作的运行机制。此外,英国应急管理注重发挥地方、基层的中坚作用,特别突出风险防范、应急培训、业务持续性与灾后恢复的“系统抗灾力”建设。在2005年伦敦恐怖爆炸事件中,英国政府基本做到了快速、高效、全面的应急安全管理,也总结了在预警评估、高级别跨机构协调的角色定位、管理通讯网络以及对事故死伤者及其家属提供支持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意见。英国应急安全管理的经验也对中国的应急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简介:<正>公营经济在独立后的印度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至今仍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印度的新经济改革,公营部门将向何处去?它能否从自身内部实现积极转变、恢复活力?这是印度各界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印度公营企业转轨的背景、存在问题及原因,印度国内现今对企业调整问题的思考等方面进行考察。一、私有化冲击下的公营企业公营经济自独立以来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1951—52年度开始,在实行经济发展计划的头30年中,印度采用了尼赫鲁的混合经济模式,同时将发展重点放在扩大公营部门上,其中特别是重工业部门以及交通、灌溉、电力、卫生与教育等社会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