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清代从监察体制、监察运行机制、监察范围以及监察官职责、监察官员的管理等方面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作为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清代监察法的技术性成果值得借鉴。对清代监察法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政治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与监察法之兴废;立法的目的决定了法律的执行效果;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充分有效的监督。

  • 标签: 清代 监察法 镜鉴
  • 简介:我国书院制度历史悠久。它发端于唐,规制渐备于五代,极盛于宋元明清。台湾因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且开发较晚,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开始出现书院。此后二百多年间,台湾共设立了数十所书院。这些书院无论是组织管理、教学内

  • 标签: 清代 台湾 书院 教育史
  • 简介:<正>古今中外,焚书毁籍之事,屡见不鲜。在中国以清代乾隆朝尤为酷烈,其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十年内奏准禁毁书籍近三千种,总数在十万部左右,收缴和销毁书板近五万余块。至于安徽,清一代的禁书,据笔者粗步统计,不包括数量庞大的小说,单备类文集就有二百余种,作者(含辑选者)一百余人,涉及十八个县。以下就安徽禁书略加考述。

  • 标签: 禁书 清代安徽 《四库全书》 乾隆朝 文集 小说
  • 简介: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廉曾被古代贤士尊奉为"国之四维"之一,又被作为"仕者之德",处己自律之道。所谓清正廉洁,指的是为官当政要立公去私,不徇私情,不贪财物,立身清白。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清正廉洁",特别是"廉"的含义,作过多方面的规定和阐述,其基本精神是循礼行法,见利思义,反贪拒贿,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历来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在传统道德中,清廉之士,被载入史书,传之民间,尊为清官。官吏不廉,危害极大,以权谋私,必然会败坏政坛和社会的风气。清正廉洁,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的一种精髓;今天,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仍然需要大力提倡。本篇辑录的清代廉吏于成龙和郑板桥的故事,值得今人借鉴。

  • 标签:
  • 简介: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已历1300余年,一直是男性所独有的文化权利。但是,贤妇作为列女种类中的一种,对科举却产生了重要影响。贤妇自身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可以亲自课子读书,使儿子保持了课业的提前性和连贯性,许多女性最终将儿子培养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成功者。贤妇对儿子在心理、经济、课业上都给予了支持和影响。贤妇自身作为一个群体,也存在地域性、家传性和阶层性的特征。

  • 标签: 清代 贤妇 科举
  • 简介:主持人语:2011年底,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立项以来,我在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整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围绕项目思考一些问题.我在《〈全清戏曲〉整理编纂的理念》(《文艺研究》2017年第苑期)一文中专门列了“以整理推动研究,以研究提升整理质量”作为六个理念之一.认为,“和元明两代戏曲相比,清代戏曲剧本文献呈现出两个大的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类型复杂.因此,整理清代戏曲剧本文献面临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例如作品归属问题、作家的生卒年问题、传奇和杂剧文体交互渗透问题,等等.上个世纪,邓长风的《明清戏曲家考略》及其续编、三编,以及柯愈春、张增元等学者都曾经挖掘了不少清代戏曲家和文献.但清代戏曲作家作品量众数多,还有许多戏曲家的生平没有考证清楚,有许多作品的版本也有待调查.”

  • 标签: 戏曲剧本 文献研究 《明清戏曲家考略》 清代 整理工作 作家作品
  • 简介:纪昀,字晓岚,清代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多年,才思敏捷,广采博闻,精通联句,为世人留下了不少佳联绝对。乾隆庚午年,乾隆率群臣巡至热河,于重九节日驻跸避暑山庄万松龄。彭文勤出上联颂乾隆曰:“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联中拆松字为十八公,并以松指寿,乾隆看了,交给纪昀,要纪对出下联。纪即对以“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乾隆大喜,遂将此联悬于万壑松风殿上。纪昀是当时的大学者。有人问他,“四书”中有没有天然成对的名句?纪昀夸口说,“四书”中语无不成偶者。对方以“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对。纪昀应声而答:“有寡妇见鳏夫

  • 标签: 纪昀 乾隆年间 《四库全书》 避暑山庄 五个方位 成语典故
  • 简介: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审视,朴学思潮在学理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上均有建树.前者以"经学即理学"说为主轴,搭建了足以让清代学者施展身手的舞台,在形成朴学正统的同时,还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大面积发展;后者以效行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为核心,创制了精良的研究方法,为近代科学精神炳烛.朴学思潮之失,在于学术理路上存在缺陷、以及适用性价值的缺失.前者是其发展途中无法解开的死结;后者一旦发作,歇息易也.

  • 标签: 清代 朴学思潮 学理价值 治学原则 学术理念
  • 简介:越南的五金矿藏十分丰富。而越南历史上大规模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则始于18世纪初的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最为兴盛,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的清嘉、道年间。受中国当时采矿潮的推动和越南政府的政策鼓励,不少中国商人前往越南,向越南封建政府申请开采各矿,并大量招徕中国移民劳动力,充当矿工。于是,前往越南采矿佣工,成为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特殊现象。一  越南的有色金属矿藏主要集中在北圻。据说,越南北部的少数民族如岱依族、侬族很早就用原始的方法开采了一些小规模的露天矿,并曾经出现过专门的矿户和矿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依靠原始的方法所开采的矿产远远不能满足各种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越南)土人起炉开采,内地客人前来并力合作,食力相安”1,这种中国人帮助越南开矿的现象。由此可见,在这种早期矿业生产形式中,华侨只是作为一种合作者或技术工人,而越南商人才是真正的矿主。这些在越南人经营的矿场中佣工的华侨大部分是中国边民和小本商人。他们之中有的是两广和云南省的农民,农闲时节到越南矿场找点副业,赚些苦力钱,农忙时节再打道回国;也有的是生意好做时经商,生意不好做时便到矿山佣工。据...

  • 标签: 华侨矿业 矿业矿工 矿工问题
  • 简介:作为封建农业大国,清代水事纠纷发生频繁,解决这些纠纷的诉讼途径和非诉讼途径相配合,其中诉讼解纷途径注重实地勘验获取第一手材料,并且注重国家法令与地方风土人情和水事习惯规则相变通和协调;非诉讼解决机制中的调解注重利用乡绅、"水老"等民间力量。尤其是诉讼和调解都注重发挥熟人社会的自我监督和教育功能,并促进水事习惯规则生成和传承,值得研究扬弃。

  • 标签: 清代 水事纠纷 解决途径
  • 简介: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各要角辗转逃亡海外,在华侨社会中组织保皇会,创办大批华文报刊和华文学校,宣传保皇维新,进而灌输民族爱国理念,增进现代知识。保皇派以华校安置和培养维新人才,以华埠报刊发动华侨,促进维新派组织的发展,启发和推动了海外华侨民族主义的觉醒,并进一步影响国内舆论和政局。

  • 标签: 清代 华侨 保皇派
  • 简介:文彬,字质夫,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咸丰二年造士。初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出知山东沂洲府,统兵力战擒匪首,以道员用,连败贼寇,擢按察使、布政使、署巡抚,补漕运总督。督漕期间,文彬亲勘河道,测其浅深,因改设运河之口,导引卫河,设立堤坝,既免引黄淤积之苦,又可涸复民田,以利漕运。

  • 标签: 进士 八旗 清代 漕运总督 叶赫那拉氏 内务府
  • 简介:清代时期,即墨得益于众多的天然渔业良港,渔业发达,渔民社会在区域内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清代乾隆、同治时期的《即墨县志》为主要研究资料,意图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即墨渔民社会在县志反映时期的生活:他们的居住环境、捕捞生产、风俗祭祀、遭遇的灾难及海盗侵扰等,以展现传统的渔民社会生活状况。

  • 标签: 清代 即墨 渔民 社会生活
  • 简介:清代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满族统治者的文化和宗教策略之上的。根据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宗教管理模式,清初的统治者借鉴前朝的宗教管理经验,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佛教管理机构和僧官制度,实施了资格审查制度、官方登记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从而较好地掌握了佛教发展状况,合理地控制了佛教组织规模。清中叶以后,因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统治者无暇顾及对佛教的管理,佛教管理制度实质上已废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封建僧官体制亦被废止,清廷的佛教管理制度由此终结。

  • 标签: 清代 汉传佛教 管理制度
  • 简介:翻检相关史料文献,对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等六位清代曲家生平进行考述,可推知:沈名荪生于顺治五年(1648)前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谒选,康熙五十七年(1718)得攸县令,引见被斥,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或稍后;程景傅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嘉庆八年(1803)、九年(1804)间;黄金台生于乾隆二年(1737)前,乾隆十七年(1752)作《灵台记填词》;许燕珍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七年(1802)后;郑兆龙生于乾隆七年(1742),卒于嘉庆九年(1804);林滋秀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

  • 标签: 清代 六位曲家 生平事迹 考述
  • 简介:清代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化汉与汉化、右文与禁文、汉学与宋学、集成与反思是认识清代文化的四个基本维度.清代文化的基本结构是满清文化与汉人文化并存,化汉与汉化双向互动,但总体而言却是汉化为主,化汉为辅,结果则是满归于汉.清代统治者以稽古右文为基本政策,而这些政策无不是提倡与禁锢、搜罗与收缴、收录与刊落、建设与摧毁的矛盾集合体.清代文化中,汉学十分发达,宋学也同样兴盛,但两者并未融合一体,化成“清学”.在右文与禁文政策的影响下,清代文化明显地显示出集成与总结的特征,然而,明清变易、清末的国门打开等又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与动能,使得清代文化自始至终具有反思与批判的特点.

  • 标签: 清代文化 化汉与汉化 右文与禁文 汉学与宋学 集成与反思
  • 简介:清代是太原义学的发展时期,这种为贫寒子弟提供免费教育的蒙学有其独特的运作管理模式。作为清代太原多种办学形式之一,在经商之风盛行、教育衰败的太原,义学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官府的倡导下,义学的兴建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尤其对地方风俗教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并逐渐在社会下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清代 太原 义学
  • 简介:鸦片战争期间,金门岛上有位爱国诗人、刻书家林树梅,他是金门后浦人,生卒不详,本姓陈,后被安平镇副将林廷福收为养子,改林姓,自号"啸云山人"。后更号为"铁笛生"。林树梅平生极爱读书,好游山水,喜吟咏,工篆刻,曾师从清代著名学者周凯及玉屏书院掌教高澍然学诗文,卓有成就。一生著有《啸云山人文钞》十二卷、《啸云山人诗钞》八卷、《啸云铁笔》一卷、《文章宝筏》一卷、《静远斋文钞》一卷、《沿海图说》、《战船战测》、《云影集诗文续抄》、《啸云日记》等若干卷。另有《说剑轩余事》未刊稿,现藏于福建省图书馆。林树梅所作诗文大多关于台湾掌故、鸦片战争政事、金门古迹等。后人称其文"笔意严洁,切于时务,诗立卓然名家。"

  • 标签: 爱国诗人 刻书家 金门 山人诗 清代 斋文
  • 简介:清前期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观念仍然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市民文化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递进,而且由于城镇经济活动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更快成熟。同时欧美的文化艺术也随着商品的进口而登陆于东南方和南方。此时,一部分文人追随古人的风气甚盛,并标榜艺术的“正宗”思想,另一部分不得志的文人则把眼光转向民间,使作品贴近民间的色彩。因此,在整个清代,市民文化、俗文化成了主流,同时,艳丽明快、反映世俗生活成了清时期陶瓷艺术所追求的目标。

  • 标签: 陶瓷艺术 世俗生活 清代 民间艺术 传统文化观念 市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