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崇拜黄帝,祭祀先祖是华夏民族自古就有的优秀传统,并由此形成了系统的祭拜文化。这个栏目选载的文稿,就揭示了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祭拜是后人对先人表达追思感恩与忠诚的最直接的方式,它穿越时间与空间,把今天的中华儿女与远古的赫赫祖先从精神上紧紧地联在了一起,激励着我们奋发作为,无愧于炎黄子孙的称号。

  • 标签: 祭祀文化 民族传统 中华 黄帝 时间与空间 优秀传统
  • 简介:在湘西苗族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敬奉傩神。祈求傩神显圣送子送财,保佑一家平安,家发人兴,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

  • 标签: 祭祀活动 湘西苗族 土家族地区 傩神
  • 简介:“炎帝陵祭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越来越认同和重视。通过史料典籍及现代考古研究,了解炎帝陵祭祀的历史源流,并在历经数千载“炎帝陵祭祀”问,懂得其所蕴舍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懂得“炎帝陵祭祀”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 标签: 炎帝 炎帝陵祭祀 历史源流 时代价值
  • 简介:儒家祭祀是一种以人间道德替代神鬼地位,进而应用于敦厚民心的重要教化手段,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世界。当今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经济利益至上而道德脆弱失语的社会难题,与此同时“重知轻情”与“知行不一”的当代道德教育弊端日渐显明。儒家祭祀以人情与人心为最终关照,基于将人视作“生命共同体”的理解,引导人们体悟自身生命的厚重与文明继替的责任,培养感恩、诚敬、责任等道德情感;同时,通过仪礼化创设生动的道德实践情景,以日常化和节日化的方式融入个体的日用伦常以化民成俗。注重“情”与“行”的儒家祭祀将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宝贵启发。

  • 标签: 儒家祭祀 道德教育 生命共同体
  • 简介:生活在河西走廊中部的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同时崇拜山神,祭祀鄂博。裕固语中将“鄂博”称为“乌垒”或“乌鲁额”。祭鄂博是当今裕固族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宗教活动之一,人们通过祭鄂博这种活动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天地之神保佑人畜兴旺,风调雨顺。

  • 标签: 裕固族 社会功能 祭祀 变迁 美好生活 藏传佛教
  • 简介:趋向动词“上”和“下”都可以表示“到”的意义,但是在用法上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可以从两个相应的方位词“上”和“下”的意义差别找到根源。方位词“上”、“下”的部分意义通过隐喻映射到趋向动词中,只是映射到的空间各不相同。通过观察表示“到”义的“上/下”与其宾语所构成的短语的语义构成情况,可以对这些空间进行分类,并将这些系统的、条理化的信息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 标签: “上” “下” 隐喻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家族制度的研究已有多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着重探讨家族制度与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往对家族制度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站在父权制的立场上进行的,长期以来,女性在家族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女性自己的声音被普遍忽视.文章采用了女性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获得的田野资料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社会性别的角度切入家族这一社会组织民俗中,通过对桂东南一个客家家族的个案分析,探讨家族祭祀制度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族祭祀体系中女性祖先的地位与男性祖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决定了血缘女性宗亲不可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 标签: 家族 祭祀制度 女性
  • 简介:本文考察有关人体词语的动宾结构,分析动词与所搭配的人体部位词的关系.从人体词语的隐含、显潜形式、内外标志等方面对这一复合词形式进行定性、定位.

  • 标签: 人体名词 动宾结构
  • 简介:麻阳漫水村田氏宗族自古以来就有极具本土特色的盘瓠传说,并保存有较完整的祭祀仪式。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漫水村盘瓠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县里有关部门也尝试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最终失败。文章以田野调查和申遗文本分析为基点,对麻阳盘瓠文化"申遗"之路进行全面审视,从官方申遗时民族性的强调、非遗传承人的选定和申遗项目的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依此认为: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我们应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和他的核心——人。

  • 标签: 民族地区 申遗 盘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