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土地产权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是由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等一系列土地权益所组成的权利束。土地产权制度是对土地产权在国家、集体和个人等不同权利主体之间进行划分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其本身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或者必然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过渡的问题。土地产权制度问题,本质上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国家性质的适应问题;是生产方式与传统文化的适应问题。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土地流转增值权运行不畅等问题,完全能够在秉持现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之下得到解决。通过科学配置和规范落实不同权利主体所拥有的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前提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农民权利、实现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简介:(一)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同志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一种片面的认识。他们认为,当前我国普遍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分散的小而全的经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所以必须进行变革。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搞"两田制"、"三田制",企图以此来解决所谓农业现代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矛盾问题"。其结果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用现代化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传统农业向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转变。农业的现代化的任务主要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简介:本文仅就土地制度中的经营形式谈点看法.一、缺乏有力的经济刺激是当前农村土地经营中的最大问题土地经营是实现土地所有权的基础,直接影响上地利益的分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民90%的收入来自土地,因而,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近十一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土地制度的实行,曾经使劳动者的生产个性得到了解放,生产热情得到高度焕发,农业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般的发展,如1978年到1988年,全国农业产值增长率分别为9%、8.6%、3.9%、6.6%、11.1%、9.5%、17.6%、14.2%、10.8%、4.7%、3.2%.在历史上创造了第
简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性质,是建立在集权专制基础上的国家所有制,国家始终以皇帝的名义专享土地所有权。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土地占有权从所有权中分化出来并均配到全体农民手中,但国家是唯一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从未改变。在集权官僚制度下,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客体实质上是土地占有权,国家所有权与农民占有权之间的矛盾是土地权利关系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对土地占有权的重新均配,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要求,但由于没有明确区分土地占有权和所有权,造成了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以至于学界对中国土地所有制性质的问题至今仍有争议。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国家凭借对土地的掌控进行政治动员的产物,并未因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兴起而发生改变。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民土地占有权。
简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第一步改革是通过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制,实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有效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步改革是把承包经营权再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置”,为经营权流转以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第三步改革,也称农村“三块地改革”,即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使其从权能不完整到还权赋能.通过这三步改革,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