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立宪主义从西方到中国经历了从“人权、民主宪法”到“富强宪法”的转变,在这场立宪的跨语际之旅中,近代场域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具象。“救亡压倒启蒙”的中国式民族主义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动因,而追求“群体自由”的进化论则是“富强立宪”的逻辑基础,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自洽是富强立宪的生成原因,富强理念主导了近代中国的立宪逻辑。

  • 标签: 富强 富强宪法 富强立宪 近代中国 跨语际实践
  • 简介: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心主义和'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实用理性主义使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多了几分曲折与坎坷.宪政的先声--自由主义的有效性在进入中国之初就潜伏着问题,这些问题消解了它的真正内涵,导致了-种文化上的误读.中国只有传统文化与宪政文化有机结合,才能结出幸福之果.

  • 标签: 宪政文化 传统文化 自由主义
  • 简介: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民间力量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他们分别是农民知识分子、会党与革命领袖、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以及民间的精英阶层。他们一方面推动了法律思想的传播,并积极投身社会运动,在近代中国政治秩序变革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标签: 法律思想 分权 人权
  • 简介:近代中国法学语词多来自日本,但“公同共有”是从德国、瑞士两国·《民法典》经翻译而直接进入近代中国,是追求最新立法例这一思潮在法学语词领域内之反映,具有代表性。民国法曹在运用过程中,将独具中国特色的族产,尤其是把其中的祭田纳入其规范范围,使得其含意发生了有别于原产地的变化。这种语义的变迁,并非“误会”或“误读”,乃是接受者主动选择为之的一种“创造”,它本身即构成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一部分,是产生于翻译的新法学名词在中国文化中获得生命力所应经历的重要阶段。

  • 标签: 误读 创造 公同共有 族产
  • 简介:近代中国刑法典中亲等、尊亲属、亲属范围等基本概念处于变化之中,故其在清末修律、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中,有着不同的界定标准。尤其是在各部近代刑法典中在颁布之前,针对刑法典中亲属相关条文争论不休。通过对刑法典中有关亲属概念的梳理,来反映亲属制度在中国刑法近代化中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并对近代刑法典中有关亲属条文的变迁进行简析。

  • 标签: 近代 刑法典 亲属
  • 简介:<正>在我们新大陆,我们帮助产生近代世界,而近代世界却是强加给中国人的,中国人不得不咽下去。——费正清一位知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在研析近世中国的变迁时将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分为判然有别而又自成一体的两个组成部分——沿岸或沿海与内陆或内地。这种界分,在他看来,不单是基于它们在人口数量、通商口岸、经济模式、法律运作乃至价值观念上存在的重大差别,同样重要的还在于它们在应对西方的外界冲击时所采

  • 标签: 版权史 版权法 近代中国 版权保护 著作权法 中国社会
  • 简介:近代中国判例制度经历了清末的初创、北洋政府时期的发展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成熟三个阶段.清末法律初步确立了大理院及高等审判厅以发布判例方式统一法律解释的判例制度.北洋政府时期,大理院垄断了判例创制权,编纂判例要旨;判例承担起规范创制功能,获得了形同法律的效力,异化为立法,其法律解释功能反而被遮蔽.至国民政府时期,判例制度更加完备,在事实上发挥着统一法律解释的功能,渐趋回归大陆法系判例制度的本来形态.近代判例制度异化与回归的历程启示我们:准确定位判例制度的功能、处理好判例与法律解释的关系是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的关键.

  • 标签: 判例 案例指导制度 统一解释法令 最高法院 大理院
  • 简介:<正>欲考"私权"之源流,必先明"权利"之沿革。其故有三:一为逻辑的原因。"私权"乃"权利"之种概念,与"公权"在"权利"范畴内成对立关系。不明"权利",无以明"私权"之性质。二为学说的原因。民法学传人中国后,私权定义各家不一,然其根本分歧,往往因所采之权利学说不能划一所致。故欲明各家之私权学说,必先明各家之权利学说。三为历史的原因。民国以后,因仿德国民法概念及体例,《民国

  • 标签: 行使权利 私权 近代中国 民法学 法律评论 权利人
  • 简介:在民国时期,以东吴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英美法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从设立初衷、办学宗旨、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选聘等方面考察,东吴法学院均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与有益探索.放宽历史的视界,从东吴法学院的成功来看英美法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其所处的特定地点和时代背景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东吴法学院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特定空间中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我们需要辩证地客观看待.

  • 标签: 英美法教育 东吴大学 东吴法学院 英美法
  • 简介:本文旨在梳理近代以来联邦制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争论,集中于民国时期的几次联邦制单一制论争,以及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联省自治和省宪运动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代中国联邦学说的勃兴背景、呈现形式、现实语境等理论特质以及学说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吊诡,以求能对相关学说加以更为妥帖的理解。

  • 标签: 中央与地方 近代中国 联邦制 联省自治
  • 简介:清末民初,在中国宪政文化及其制度建设上,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清末立宪在宪政出洋考察与模式选择上照搬了日本立宪的经验,而德国的宪政思想和宪政制度主要是通过日本对普鲁士宪政的模仿而被移植到中国来的。这是"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立宪策略的具体化。法国宪政文化在中国移植的命运跌宕起伏:由清政府极力抗拒到民国新政权的致力效仿。民初若干宪政制度的设计是直接移植法国宪政文化的结果。

  • 标签: 大陆法系 宪政文化 中国 借鉴 移植
  • 简介:引言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制度出现了重大改变,引入以西方法治理念为基础的司法制度,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改革。新的法律制度除了带来新的日常生活规则和新的纷争解决方法外,还带来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律师行业亦生于这个动荡多变的年代。

  • 标签: 中国法律文化 律师行业 《申报》 演变 近代 讼师
  • 简介:以比较法教育作为办学方针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在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史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历来为学界关注。但至今的研究都没有注意到该校在比较法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教员的缺课、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诟病、比较法课程数量的锐减等,这些现象实际是西方法律教育移植后逐渐本土化过程的反映,也是中央与地方教育自主权博弈的结果。比较法课程重要性的降低,教育部及司法院对法学院发展的限制,兼职教员微薄的薪资,都对比较法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东吴大学法学院比较法教育发生转变的原因,为反思民国法律教育的得失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东吴大学法学院 比较法 英美法 法律教育
  • 简介:本文立足中国语境,在晚近劳动分工的背景下,围绕法律从业者的职业定位,阐释了法律公民和法律理性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形式,并简要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法制与法意",旨在探讨为了达成理想而惬意的人世生活,法律与法律公民之为一业的实然与应然,可能与现实.

  • 标签: 法律理性 公民 法制 中国语境 应然 基本内涵
  • 简介:<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律史研究范式受到学科分类的重要影响,思想史/制度史的二分使得法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泾渭分明。而那些处于制度与思想之间的中间地带则往往被研究者忽视,或由于方法论上的困难而被研究者放弃。在这样的大学术背景下,选择"司法独立"为研究对象,无疑会遭致疑问:作为研究对象的"司法独立"究竟是某种司法制度,抑或是司法制度的某项原则,还是仅仅是法律人的某种精神理念或价值追求?

  • 标签: 司法独立 近代中国 法律史 兼理 精神理念 法史学
  • 简介: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王朝的军权与财权出现了下移,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下降。这一趋势与欧、美、日同期发生的行政集权趋势是背道而驰的。这一“逆向运动”使中国付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败的惨重代价。于是,接下来一百年政治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重构中央集权的行政结构。然而,在新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之中,这一工作比旧王朝政治中的“削藩”更为复杂。旧秩序的松动已经释放出了多元的政治力量,政治精英出现了高度分化,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因此,行政上的集权运动离不开政治吸纳与整合——所谓吸纳,是指将多元化的政治力量引导到制度化的渠道中,使得政治博弈在体制内发生;而整合,是在吸纳多元力量之后,协调其相互矛盾乃至冲突的主张,形成有共识支撑的制度与政策。没有这个政治吸纳与整合的过程,哪怕是建立现代国家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行政集权,都会遭遇到政治上的抵制。

  • 标签: 政治吸纳/整合 中央集权 共和
  • 简介:"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民初的"实质民法",构成了近代中国民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近代民法史研究的既有成果主要从局部和静态层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研究,且长期存在两种误解:一是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在中国近代民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并未充分认识;二是对其由来、名称、内容和性质等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均认识混乱。对该论题的研究应力求宏观定位与微观考察、立法史和裁判史相结合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全面专门研究,以期达到探寻真相并重新定位、展现发展路径和客观评估价值这三个层次的研究目标,从而对近代民法史研究进行廓清、丰富和提升。

  • 标签: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 近代民法史 研究趋向
  • 简介:章太炎的许多同代人都不约而同地信奉进化主义,他们或乐观,或悲观地专事体系,寻找着精神界"支点"。在老派读书人中,只有章太炎一个人觉察到"学问"的不济,并坦率地说出来,承认文章思想学术的"狼狈感",所以他要果敢地革命道德,提倡行动主义的佛家信念,钟情于上古法家立场。本文着重梳理章太炎对公理、进化、代议制、宪政等欧美政治—法律概念的态度,为这位"有学问的革命家"描画出思想姿态,也为他在中国近代法律史中寻找一席之地。

  • 标签: 章太炎 近代 进化 法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