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当代青年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价值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代青年的正确价值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物质、精神、政策、法律、舆论、教育及自身修养等各种手段和途径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标签: 价值观 培育体系 对策
  • 简介:一、从两起案例引发的关于我国刑事诉讼价值的思考1.刘涌案:原沈阳嘉阳集团董事长刘涌因犯下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多项罪名,一审判处死刑,二审改判死缓。在公众纷纷对刘涌一案的二审判决结果表示质疑,并且二审判决书本身存在诸多难以解释的疑问时,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提审。改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证据的可信度的问题。辩护人拿出了存在刑讯逼供的证据,使公诉方证据的可信度下降。但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处刘涌死刑。

  • 标签: 目的价值 形式价值 刑事诉讼
  • 简介:美国的陪审制度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民主、自由、人道。一是通过陪审团从普通人中选出体现民主;二是通过一致裁决和陪审团废法体现对人民自由的保护;三是通过死刑必须由陪审团量刑体现人道。

  • 标签: 美国价值观 陪审团 民主 自由 人道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推陈出新广为普及,网络信息的海量传播,使得大量社会负面信息便捷地充斥于新媒体,给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有效展开带来了挑战。抵御新媒体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副作用,需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新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 标签: 新媒体 负面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 价值观 大学生
  • 简介:<正>现在东西方都承认对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法律制度进行客观的比较是可能的。著名的社会主义比较法学家萨博指出,应区分法律制度的基于根本意识形态价值的一般目的和司法层次上的当前直接目的,后者的相同性使比较成为可能。我们正是拟就中美两国反映“司法层次上当前直接目的”的观念和制度作一比较,以图通过比较,实现对自己的真正认同,或者还

  • 标签: 刑事司法 法律制度 中美两国 意识形态 价值观 比较法学
  • 简介:刑法主客观主义的标签对立意义仅限于犯罪论中的行为违法性(不正当)本质的对立,二者的争点在于"行为"对于不法判断的意义,表现为主观不法论与客观不法论。刑法主观主义始终将行为视为与结果分离的"犯意支配下的身体举动",行为只有征表危险性格的证据意义,不法的决定因素是"法益敌视态度",这种在定罪中坚持从主观到客观的"行为人中心主义"成为主观归罪的方法论根源;刑法主观主义者错用了康德、李斯特之行为正当性的评价方法,其对主观主义方法论的辩护不成立。刑法主观主义将社会防卫作为刑法的最高价值,无视社会防卫与个人自由之间的价值冲突,滥用了边沁功利主义中的"最大幸福"等原则与信念,误读了密尔危害原则的自由主义内涵,导致定罪论完全成为刑罚目的之附庸,沦为极端的社会防卫论,秉持这样的价值,主观归罪命运自然在劫难逃。因此,应当彻底驱逐以"目的证明手段合理"为信条的刑法主观主义。

  • 标签: 刑法主观主义 行为人中心 社会防卫 功利主义 目的证明手段
  • 简介: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典型事例,阐述了对大学生开展生态价值教育的必要性。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观 教育
  • 简介: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的价值发生了相应变化。为了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对大学生中占有一定市场的实用主义价值的表现、成因及纠偏对策进行探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 标签: 价值观 实用主义 市场经济 集体主义 社会责任 政治理论教学
  • 简介: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价值念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中西价值念差异表现在:自制、内省与等级尊卑和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依赖性与独立性;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重义轻利与重物精神等方面。

  • 标签: 传统文化 价值观念 中国 西方文化 跨文化交际
  • 简介:行为无价值论如欲告别道德主义的羁绊,就应该承认犯罪是违反行为规范进而指向法益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的行为无价值论是“新规范违反说”和“法益侵害导向性说”的统一体。既然违法性兼具行为规范违反和法益损害(实害或者危险)的双重性质,那么,像一元的结果无价值论(纯粹的结果无价值论)那样,只将法益置于违法性评价的核心,完全不考虑行为本身的不妥当性的主张,存在诸多显而易见的缺陷,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规范违反和法益损害共同决定违法性的有无及其程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益要从属于行为;在对法益概念的具体使用上,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之间存在一些实实在在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得行为无价值论总体上呈现出与结果无价值论不同的理论面貌,而且最终导致两派在犯罪成立范围、认定犯罪的思维过程、犯罪和刑罚的关系、刑法和社会的关联度上都不相同。因此,分析行为无价值论的法益,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

  • 标签: 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法益概念 方法论
  • 简介: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走向经济民主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引起法律价值变化值得关注;在北京进行的典型调查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现代法律价值正逐渐丰富;行政法制革新要积极回应法律价值的变化,从行政法制的基本原则、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方面推动民主化进程;在新形势下要深化改革、更新观念,还要注重认知和运用条理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 标签: 市场经济 法律价值观 行政法回应 行政民主化 行政条理法
  • 简介:2018年5月11日,由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杜宴林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项目“核心价值融入法治建设研究:以公正司法为中心的考察”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 标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核心价值观 公正司法 法治建设 论证会 开题
  • 简介:法理学研究存在着“语言转向”的趋势,即系统运用语言哲学的智识框架来进行法学研究,随之带来了法律知识的“语言化”。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哲学,法律场域中存在着知识的“图像论”与“反本质主义”的对立,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转向。这种知识的对立与转向,深刻影响了法律知识结构与属性的研究。建设法治体系,实现法治文明,需要在中国语境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知识的反思。

  • 标签: 图像论 语言游戏 知识观 法治文明
  • 简介:人性是政治法律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之一。之前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人性的研究常局限于对他们的系统人性论述,有时还混淆了他们的理想道德人格和一般人性。鉴于人们对日常具体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评论可能隐含关于人性的一般判断和看法,从利益、自然情感、认知和实践四个方面对孔、孟隐含于人、事评述中的人性的梳理表明,尽管孔、孟心中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和规范,但他们对一般人性的看法非常现实;与现代社会科学的人性假定和经验研究发现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现实的人性可以有效揭示中国传统政治"儒表法里"的内在逻辑;对政治法律思想的实践可能也有所启示。

  • 标签: 早期儒家 人性观 儒表法里
  • 简介:本文区分孔子对天命和鬼神的不同态度,通过强调天命对于孔子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等问题的分析,回应了学者们在孔子天命问题上的见解,指出"礼"、"时"均非孔子的神圣价值来源。孔子的天是人之为人的终极依据和最高权威。

  • 标签: 孔子 天命 鬼神
  • 简介:<正>法家是战国时期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他们通过对法的定义、性质、起源、作用以及法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法律和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其变法实践和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他们基本是沿着现实主义的思维方法认识和观察战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并以“法治”为杠杆,推动了当时的政治

  • 标签: 理论根据 基本问题 社会现象 道德教化 我国古代 起源
  • 简介:在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的法治思想的思想家中,西塞罗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既以一个思想家的理性思维,也以一个政治的现实而敏悦的眼光来看待法律和治国的方式。他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和法治思想与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确证法治的必然性和正当性;他又根据自己的政治实践经验训练来阐述法治建构中若干现实问题。

  • 标签: 西塞罗 自然法 良法 法治观
  • 简介:刑法绝对排斥对正当行为的处罚;评价行为正当与否,应当以行为功利主义为原则,因而应当采取结果无价值论;在两种法益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应当通过法益的衡量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即使违反了某种规则,但只要保护了更为优越或者同等的法益,就应成为正当化事由;行为正当与否与行为人应否受谴责不是同一个问题,因此,刑法理论必须严格区分违法与有责。

  • 标签: 行为功利主义 规则功利主义 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 简介:在官箴类书籍中,作官之人常常论及"善、恶"与"福、祸"的关联,强调官员日常处理的"公门中事"与民生祸福攸关,认为,若官员处理事情允当,使百姓受益得"福",则官员无异于"行善",自己也必将因此获得好的结果--"福报"。相反,若官员奸佞苛刻,甚至冤枉无辜(即使出于无意),则必因其为恶"作孽"而自损其"德",最终招致神谴而罹"祸"。这种"善"(或"德")与"福"、"恶"(或"孽")与"祸"之间所具有的必然联系--"福"得自"善","祸"源于"恶",即为"阴骘"的核心内容。

  • 标签: 案件 清代 官员 “福” “德” 官箴
  • 简介:<正>许多关于毛泽东的著述中都提到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民主治国的谈话。那是1945年黄炎培等六人访问延安时发生的。黄炎培对毛泽东谈起了兴亡的周期率:“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够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览取一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黄炎培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本位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黄炎培 “四大民主” 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