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5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齿突骨骺滑脱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19.4)个月(范围:19~64个月);病程(87.0±95.1)d(范围:20~240 d)。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行枕颈区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行枕颈区MR检查以评估分型和脊髓受压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或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必要时行CT扫描。结果本组5例手术时间为(101.0±20.7)min(范围:75~145 min);术中出血量(70.0±21.2)ml(范围:50~100 ml);1例牵引复位欠佳患儿经前路松解后行后路C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纯后路C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随访时间(23.5±17.6)个月(范围:11~37个月)。术前2例合并神经损害表现者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和D级,术后3~6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儿枢椎齿突骨骺脱位获得完全复位2例,不完全复位2例,未复位1例。枢椎齿突骨骺脱位和植骨于术后(9.5±3.4)个月(范围:6~15个月)获得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至末次随访已拆除内固定2例。结论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罕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系统评估病情,后路C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减压、重建和稳定脊柱序列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拔牙术在下颌低位阻生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行下颌低位阻生齿拔除的单颗阻生齿患者96例,按照阻生齿拔除方式分为两组。传统拔牙组45例行传统凿骨劈冠拔牙术,微创拔牙组51例行微创拔牙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相关指标、术后相关症状及并发症。结果传统拔牙组手术时间、牙槽窝愈合时间长于微创拔牙组(t=22.553、23.063,P<0.05),牙槽骨完整度评分低于微创拔牙组(t=-332.146, P<0.05)。术后24 h,传统拔牙组疼痛度评分、创面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II、III度占比)高于微创拔牙组(t=12.689、11.867, χ2=6.988,P<0.05)。传统拔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56%(16/45),高于微创拔牙组的7.84%(4/51),χ2=11.132, P<0.05。结论下颌低位阻生齿行微创拔牙术,拔牙时间较短,术后牙槽窝愈合较快、相关症状及疼痛轻,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齿散联合正畸治疗慢性牙周炎胃火炽盛证的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共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正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固齿散涂抹牙龈处,0.5 g/次,2次/d,2~3 min/次,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牙龈指数、探针深度和附着丧失、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及主要症状改善时间。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牙龈指数[(0.51±0.06)比(1.12±0.15),t=21.69]、探针深度[(2.01±0.22)mm比(2.67±0.30)mm,t=6.50]、附着丧失[(1.10±0.13)mm比(1.70±0.18)mm,t=9.90]、菌斑指数[(0.47±0.05)比(1.08±0.13),t=25.57]、龈沟出血指数[(0.58±0.07)比(1.09±0.13),t=19.84]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 < 0.01)。治疗组患者牙齿松动[(8.81±0.96)d比(13.03±1.62)d,t=15.01]、口臭[(3.04±0.33)d比(7.03±0.76)d,t=27.66]、牙龈肿痛[(2.21±0.24)d比(4.55±0.51)d,t=23.85]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 < 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69.70%)(χ2=4.99,P=0.02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4.01±0.44)ng/L比(5.31±0.58)ng/L,t=10.26]和IL-1β[(16.04±1.97)mg/L比(18.30±2.55)mg/L,t=4.0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固齿散联合正畸治疗慢性牙周炎胃火炽盛证,可明显改善牙周临床症状,促进症状好转,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可能是其疗效途径之一。
简介:摘要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公平、规范、优质的中国儿童疫苗接种服务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已基本形成,预防接种门诊成为疾病预防控制标志性服务载体。我国可预防接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免疫、监测和管理相结合的疾病控制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预防接种体系的服务秩序、效率已提升至较高水平,预防接种服务可及、规范。
简介:摘要《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中医西传最早的波斯文译本,在中伊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具有宝贵的价值。通过对《珍宝书》所载涉及经脉和脉诊的11幅附图与相关中医古籍所载附图的比较,发现其中8幅附图来源于对李駉《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附图的摹绘;其中3幅表盘图未寻得其源,但通过《珍宝书》与明代医书所载表盘图在轮廓、名称和内容上所具有的共性来看,二者有可能参考了同一部医学古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非单纯性睑-唇-齿综合征(BCDS)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9月28日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1个BCDS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胎儿及其父母和哥哥进行基因与拷贝数变异(CNVs)分析,用Sanger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别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胎儿及其哥哥、父亲、祖父均携带CTNND1基因c.83delG(p.A29Rfs*55)杂合变异,既往未见报道。此外,胎儿的哥哥还携带母源性GJB2基因c.235delC(p.L79Cfs*3)和父源性GJB3基因c.538C>T(p.R180X)双杂合变异;CNVs分析发现母亲17q12区存在1.46 Mb缺失,涉及HNF1B、ZNHIT3等16个OMIM基因,对胎儿的外祖父母进行qPCR验证,证实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c.83delG及c.235delC均评判为致病性变异(PVS1+PP1_Moderate+PM2_Supporting,PVS1+PM3_VeryStrong+PS3_Moderate);c.538C>T评判为意义不明变异(PS3+PM2_Supporting);17q12微缺失评判为致病性(pathogenic,total score:1.0)。结论CTNND1基因c.83delG(p.A29Rfs*55)变异可能是该非单纯性BCDS家系的遗传学病因。GJB2基因c.235delC和GJB3基因c.538C>T变异可能为哥哥耳聋的致病原因。17q12微缺失可能为母亲双肾囊肿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再生育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