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与增强CT扫描用于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余姚市人民医院2017年1-12月诊治的肝癌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肝脏增强CT扫描与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的阳性率、准确率及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肝外病灶的检出情况(41.67%比3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肝内病灶检出率(94.44%)显著高于增强CT(77.78%)(χ2=8.361,P<0.05);MRI的漏诊率[5.56%(4/72)]、误诊率[1.39%(1/72)]均低于增强CT组[22.22%(16/72)、11.11%(8/72)],准确率[93.06%(67/72)]高于增强CT[66.67%(4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61、4.354、15.578,均P<0.05);MRI的敏感性[92.86%(52/56)]、特异性[93.75%(15/16)]均高于增强CT[71.43%(40/56)、50.00%(8/16)](χ2=8.675、7.575,均P<0.05)。结论MRI用于肝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增强CT。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高场磁共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安阳市中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43例,根据穿刺活检检测结果,其中无小肝癌者95例,确诊小肝癌者48例。所有疑似患者均给予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测,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多期增强扫描平扫的检出率为68.75%(33/48),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2.50%(30/48),动脉期检出率为83.33%(40/48),延迟期检出率为81.25%(39/48)。高场磁共振T1加权像的检出率为72.92%(35/48),T2加权像检出率为81.25%(39/48),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4.58%(31/48),动脉期检出率87.50%(42/48),延迟期检出率68.75%(33/48)。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高场磁共振检测发现,门静脉期检出率为89.58%(43/48),动脉期为95.83%(46/48)、延迟期为83.33%(40/48)。结论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查对小肝癌均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植入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后行1.5 T MRI扫描的安全性及起搏系统的稳定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行MRI扫描前、扫描后即刻以及扫描后1、3、12个月的起搏器系统稳定性及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和电池寿命及临床不良事件。结果113例患者接受MRI扫描并按时完成各阶段随访,扫描过程中无心前区不适感、无误感知、无脉冲发生器重置、无起搏器导线脱位,除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扫描中监测到房颤外其余患者未监测到心律失常。患者心房起搏阈值、感知,心室起搏阈值、感知在MRI扫描后各随访时间点与扫描前变化无临床意义。1例患者MRI扫描后12个月发生下壁心肌梗死,心室感知幅度较基线下降50%以上,其余患者随访未发现起搏阈值增加0.5 V以上、感知下降50%以上以及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情况。心室导线阻抗MRI扫描后12个月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10±117.87)Ω对(547.76±122.00)Ω,P=0.001],随访期间无心房导线、心室导线阻抗<200 Ω或>1 500 Ω。结论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1.5 T MRI扫描时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不同序列在肺癌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OC)患者中进行靶区勾画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对14例合并OC患者行CT定位和MRI扫描,分别采集CT、T1WI、压脂T2WI、LAVA、LAVA+C图像。将CT、MRI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融合,分别在CT和MRI上进行靶区勾画GTV-p。结果CT可显示2例患者肿瘤与OC界限,压脂T2WI可显示10例患者肿瘤与OC界限,LAVA可显示12例患者肿瘤与OC界限,LAVA+C可显示10例患者肿瘤与OC界限。压脂T2WI、LAVA、LAVA+C序列间鉴别能力相近(P>0.05),T2WI、LAVA、LAVA+C序列GTV均较CT-GTV明显减小(P<0.05),T2WI_GTV和LAVA_GTV相近(P>0.05)。在所有序列中LAVA+C的GTV值最小。结论MRI的压脂T2WI、LAVA、LAVA+C序列应用于肺癌伴OC患者的放疗靶区勾画提高了精准性,其中LAVA的界限分辨能力较压脂T2WI更好,LAVA+C显示微小血管效果最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压缩感知容积扫描(compressed sensing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CS-VIBE)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行甲状腺DCE-MRI检查的患者病例,共纳入结节84个,其中恶性结节43个、良性结节41个。测量DCE-MRI定量参数: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血液回流常数(rate 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space volume fraction,Ve),初始曲线下面积(initial area under curve,iAUC)。比较各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差异,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进行参数联合鉴别良恶性结节,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得各参数和联合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计算预测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的Ktrans (P<0.001)、Kep (P<0.001)、iAUC (P=0.001)值均大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值(P=0.17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参数预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73.81%,准确度为73.80%,AUC为0.807。结论基于CS-VIBE的DCE-MRI对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模体实验和体内人体试验,探究临床剂量钆(Gd)对比剂对酰胺质子转移效应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参考临床剂量,向24个装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放入不同剂量的Gd对比剂制成体模,对体模进行磁共振扫描,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重复性,对体模进行三次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体内试验通过对19名脑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剂注射前后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扫描。使用MATLAB软件计算每个试管以及大脑不同区域,包括整个脑组织、外周水肿、肿瘤区域、脑白质和脑灰质的APT值,通过余弦相似度量化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图像的相似性,配对t检验比较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值的差异。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三次扫描APT值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8,且随着MRI对比剂浓度的增加,体模中各管的平均APT值呈下降趋势。当加入的Gd剂量小于1 μL时,APT值的平均值保持相对稳定,并在12%左右波动(范围为11.61%~13.42%)。但当Gd添加剂量超过1 μL时,蛋清的APT值显著降低。直到添加剂量达到20 μL左右,APT值的下降逐渐稳定在2%左右(范围为1.88%~2.13%)。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对于整个脑组织和脑灰质以及非强化肿瘤病灶而言,对比剂增强前后病灶APT值没有显著变化(P=0.18、0.21、0.53);对于脑白质和强化肿瘤病灶,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值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体外实验和体内试验均证实,对比剂增强以后,APT信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强化比较明显的病灶。因此在进行临床扫描方案设计时,为避免对比剂对APT信号的影响,应该在注射对比剂前进行APT扫描。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术中磁共振(IMRI)扫描安全核查方案,优化磁共振复合手术间手术流程,为磁共振复合手术间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9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复合手术间进行的207台颅内占位手术,基于目视管理理论,设计"点对点"固定归位法和IMRI"四方"安全核查表对手术流程进行调整。优化后对参与扫描安全核查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磁共振医师进行访谈,评价流程改进效果,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磁共振医师的访谈归纳为2个主题:物品定点归位可以保证IMRI安全;"四方"安全核查能保障患者安全。结论优化后的磁共振复合手术间手术流程及扫描安全核查方案能保障非兼容物品安全归位,并能提高扫描安全核查效率,提高IMRI扫描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增强核磁共振(non-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E-MRA)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定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们对19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均进行NE-MRA和增强核磁共振(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穿支定位,分别与术中定位进行对比,记录穿支数量、走行、来源,并采用Likert量表评估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图像质量。结果NE-MRA组的术前定位敏感度为86.7%(39/45),阳性预测值为92.9%(39/42);CE-MRA组的术前定位敏感度为88.9%(40/45),阳性预测值为93.0%(40/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支走行和来源结果均与术中结果相符。在图像质量方面,NE-MRA组Likert评分为2.3±0.3,低于CE-MRA组3.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MRA应用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中具有穿支定位敏感度高、无创、安全性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X线检查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及动态增强扫描(DCE)联合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初步诊断为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者均接受乳腺X线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及动态增强扫描(DCE)技术联合检查,且后期接受病理诊断,以病理结果为依据,评价不同检查方案对病变性质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证实,90例患者中良性46例(51.11%),恶性44例(48.89%)。乳腺X线检查检出恶性38例,良性52例;MR-DWI及DCE技术联合检查检出恶性48例,良性42例;乳腺X线、MR-DWI及DCE技术联合检查检出恶性46例,良性44例。乳腺X线、MR-DWI及DCE技术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均高于其单独检查(P均<0.05)。结论乳腺占位性病变临床选择乳腺X线检查、MR-DWI及DCE技术联合检查,在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方面表现优异,和单独乳腺X线检查相比,诊断准确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用于评估女性乳房乳头乳晕血供特点的可行性,为乳房整形手术提供乳头乳晕的血供参考。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影像数据库中收集女性乳腺DCE-MRI图像资料,选择未发现肿物的正常乳房的DCE-MRI图像进行研究。在西门子工作站将患者乳腺DCE-MRI图像通过图像减影获取乳房血管图像,分别对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进行评估,结合三维MIP图像识别所有供应乳头乳晕的血管。乳头乳晕的血供被划分为内上、内侧、内下、外上、外侧、外下、中央、上方和下方9个象限,对各个象限血管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测量血管至乳房皮肤表面投影的最大距离。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左侧与右侧乳房的乳头乳晕复合体(NAC)血供象限分布构成比。计算血管到皮肤距离的平均值、标准差及95%置信区间,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象限血管至皮肤距离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到245例患者490只女性乳房DCE-MRI图像,其中97例患者97只乳房发现有乳腺肿物,其余393只为正常乳房(97例单侧乳房、148例双侧乳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3~72岁,平均43.7岁。393只乳房(左侧200只、右侧193只)共发现有637条(左侧311条、右侧326条)乳头乳晕供应血管。在637条血管中,内上象限269条(42.2%),外上180条 (28.3%),内侧57条(8.9%),下方37条(5.8%),中央30条(4.7%),内下25条(3.9%),外下25条(3.9%),上方11条(1.7%),外侧3条(0.5%)。卡方检验表明左侧乳房和右侧乳房在NAC血供象限分布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6.4,P=0.602)。除中央象限血管以外,所有血管到皮肤表面投影最大距离的平均值为0.91 cm, 95%置信区间为0.86~0.96 cm。方差分析表明各象限供血血管到皮肤投影的最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P<0.001)。结论DCE-MRI可以清晰地显示乳头乳晕的血供来源。乳头乳晕血供主要来源于内上象限和外上象限的血管,血管在皮下约1 cm深度走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病理学微血管侵犯(pMVI)的联合预测价值及其预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81例初诊HCC患者,评估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析影像学特征和ADC值在不同pMVI组中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有意义的参数对pMVI预测的价值。分析MRI预测的结果(mrMVI)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关系。结果pMVI阳性组51例,pMVI阴性组130例。pMVI阳性组的ADC值为(1.10±0.17)×10-3 mm2/s,明显低于pMVI阴性组[(1.27±0.22)×10-3 mm2/s,P<0.001]。不完整的增强假包膜、肿瘤边缘不光滑、动脉期瘤周强化、马赛克征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发生率在pMVI阳性组明显高于pMVI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ADC值与pMVI独立相关(均P<0.05)。ROC分析显示,联合上述参数预测pMVI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0、76.5%和81.5%。mrMVI阳性组患者的中位RFS为23.6个月,明显低于mrMVI阴性组(38.2个月,P=0.004)。结论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ADC值是HCC发生pMVI的独立预测因素,且mrMVI与患者的RFS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病理学微血管侵犯(pMVI)的联合预测价值及其预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81例初诊HCC患者,评估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析影像学特征和ADC值在不同pMVI组中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有意义的参数对pMVI预测的价值。分析MRI预测的结果(mrMVI)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关系。结果pMVI阳性组51例,pMVI阴性组130例。pMVI阳性组的ADC值为(1.10±0.17)×10-3 mm2/s,明显低于pMVI阴性组[(1.27±0.22)×10-3 mm2/s,P<0.001]。不完整的增强假包膜、肿瘤边缘不光滑、动脉期瘤周强化、马赛克征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发生率在pMVI阳性组明显高于pMVI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ADC值与pMVI独立相关(均P<0.05)。ROC分析显示,联合上述参数预测pMVI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0、76.5%和81.5%。mrMVI阳性组患者的中位RFS为23.6个月,明显低于mrMVI阴性组(38.2个月,P=0.004)。结论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ADC值是HCC发生pMVI的独立预测因素,且mrMVI与患者的RFS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CE-MRI)对宫颈癌及其临床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1例,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CE-MRI检查,以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为"金标准",对比MRI、DCE-MRI诊断宫颈癌的符合率,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DCE-MRI参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分析DCE-MRI定量参数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61例宫颈癌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Ⅰb期11例,Ⅱa期12例,Ⅱb期23例,Ⅲa期9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采用MRI诊断出Ⅰb期8例,Ⅱa期9例,Ⅱb期20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Ⅳa期1例;采用DCE-MRI诊断出Ⅰb期10例,Ⅱa期11例,Ⅱb期23例,Ⅲa期8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DCE-MRI诊断符合率(95.08%,46/61)高于MRI(75.41%,58/61),P<0.05。与临床分期相比,DCE-MRI分期的Kappa指数为0.935(95%CI 0.805~1.066,P<0.001),高于MRI分期的0.675(95%CI 0.544~0.806,P<0.001)。Ⅲa~Ⅳa期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Ⅰb期、Ⅱa期、Ⅱb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中分化及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Ve(r=0.598)、Kep(r=0.612)、Ktrans(r=0.571)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Ve(r=-0.618)、Kep(r=-0.641)、Ktrans(r=-0.594)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DCE-MRI诊断宫颈癌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与临床分期一致性高,且DCE-MRI定量参数和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联合鉴别诊断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157例,均行MRI、MRCP、DWI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单独和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比较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7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恶性72例,良性85例;采用MRI诊断出恶性61例,良性69例;采用MRCP诊断出恶性64例,良性71例;采用DWI诊断出恶性71例,良性81例。MRI、MRCP、DWI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壶腹周围恶性病变患者MRI序列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稍高信号;MRCP序列胆总管远端不规则且不对称;DWI序列弥散受限制(P<0.05)。结论壶腹周围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良性病变存在显著差异,常规MRI、MRCP、DWI序列联合诊断可有效鉴别壶腹周围病变性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点解析波谱(point resolved spectroscopy,PRESS)长回波和激励回波采集方式(stimulated-echo method,STEAM)短回波两种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7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及PRESS长回波和STEAM短回波MRS扫描,分析梗死病灶侧各代谢物的改变及与患者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的相关性,并对两种MRS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 PRESS长回波和STEAM短回波两种MRS均检测到病灶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partate,NAA)、胆碱化合物(choline,Cho)、总肌酸(creatine,Cr)、NAA/Cr、Cho/Cr等比值的改变,但两种扫描结果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部分患者采用PRESS长回波扫描时检测到乳酸(lactate,Lac),而STEAM短回波扫描时均检测到Lac及肌醇(myo-inositol,mI)、谷氨酸复合物(glutamine/glutamate,Glx)等短T2物质。(2)两序列扫描均检测到病灶区NAA含量与对侧镜像区NAA含量的比值(ratio NAA,rNAA)、NAA/Cr比值与患者3个月后的mRS量表呈明显负相关(P<0.05)。(3)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STEAM短回波检测到病灶区rNAA、rCr、NAA/Cr比值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灵敏度是88.9%、66.7%、77.8%和特异性是80%、80%、60%;PRESS长回波检测到病灶区rNAA、rCr、NAA/Cr比值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灵敏度是57.1%、28.6%、57.1%和特异性是75%、87.5%、87.5%。结论PRESS长回波与STEAM短回波扫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均能检测到相关代谢物的改变来反映梗死区的病理变化,但STEAM短回波还可检测到更多种类代谢物的异常,且在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方面优于PRESS长回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在老年患者核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首次行腹部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的老年患者2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62~84(73±11)岁,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61~83(72±11)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CICARE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检查时间、认知程度、呼吸配合率、图像成像符合诊断率、护理满意率,采用t、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腹部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时间为(35±8)min,短于对照组的(40±2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P=0.012)。观察组磁共振增强检查相关知识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呼吸配合率为97.50%(117/120)、图像成像符合诊断率为95.83%(115/120)、护理满意率为98.33%(118/12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6.67%(104/120)、84.17%(101/120)、88.33%(106/12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59、17.153、11.772,均P<0.01)。结论CICARE沟通模式应用在老年患者核磁共振腹部增强检查中的护理效果满意,有助于缩短老年患者腹部核磁共振增强检查时间,促进其认知程度、呼吸配合率的提高,从而取得优质检查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