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应用于中晚期膀胱(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BC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规范行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情况、近期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血清sICAM-1、DKK、VEGF、F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4.28%(26/35),对照组为48.57%(17/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BC的治疗效果好,能够显著减缓肿瘤生长,提高疗效。

  • 标签: 膀胱肿瘤 栓塞,治疗性 膀胱切除术 激光, 固体
  • 作者: 李辉章 郑荣寿 杜灵彬 张思维 朱陈 魏文强 赫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防治科 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04,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登记办公室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膀胱发病与死亡情况以及1998—2015年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整理全国501个登记处上报国家癌症中心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经审核质控后统计膀胱性别、年龄别、地区别和合计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年龄标化率等指标,并汇总1998—2015年间中国肿瘤登记膀胱世标发病率和世标死亡率,采用对数线性模型拟合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或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膀胱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3位,粗发病率为5.80/10万,中标发病率为3.60/10万,世标发病率为3.57/10万;粗死亡率为2.37/10万,中标死亡率为1.31/10万,世标死亡率为1.32/10万。男性膀胱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第7位,发病率为女性的3.8倍,男性死亡率为女性的4.0倍。城市地区发病率为农村的1.4倍,西部地区发病率和中部地区相近,均低于东部地区,死亡率的地区分布特征与发病率相似。膀胱的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45岁和55岁组快速上升,在80~84岁组和85岁组到达高峰。时间趋势分析显示,中国膀胱发病率在2007年出现下降拐点,1998—2007年世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2.58, P<0.001),2007—2015年呈下降趋势(APC=-3.82,P<0.001)。膀胱世标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速度有所减缓,1998—2003年和2003—2015年的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3.65%(P=0.002)和1.42%(P<0.001)。结论膀胱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存在明显的性别、地区和年龄流行差异。中国膀胱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仍需进一步加强烟草控制,倡导中老年患者树立早诊早治意识。

  • 标签: 肿瘤登记 膀胱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且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很多研究表明其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其在膀胱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lncRNA在促进或抑制膀胱的进展、分期、预后、耐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lncRNA与膀胱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膀胱肿瘤 RNA,信使
  • 作者: 李辉章 郑荣寿 杜灵彬 张思维 朱陈 魏文强 赫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6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防治科 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04,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登记办公室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膀胱发病与死亡情况以及1998—2015年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整理全国501个登记处上报国家癌症中心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经审核质控后统计膀胱性别、年龄别、地区别和合计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年龄标化率等指标,并汇总1998—2015年间中国肿瘤登记膀胱世标发病率和世标死亡率,采用对数线性模型拟合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或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膀胱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3位,粗发病率为5.80/10万,中标发病率为3.60/10万,世标发病率为3.57/10万;粗死亡率为2.37/10万,中标死亡率为1.31/10万,世标死亡率为1.32/10万。男性膀胱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第7位,发病率为女性的3.8倍,男性死亡率为女性的4.0倍。城市地区发病率为农村的1.4倍,西部地区发病率和中部地区相近,均低于东部地区,死亡率的地区分布特征与发病率相似。膀胱的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45岁和55岁组快速上升,在80~84岁组和85岁组到达高峰。时间趋势分析显示,中国膀胱发病率在2007年出现下降拐点,1998—2007年世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2.58, P<0.001),2007—2015年呈下降趋势(APC=-3.82,P<0.001)。膀胱世标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速度有所减缓,1998—2003年和2003—2015年的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3.65%(P=0.002)和1.42%(P<0.001)。结论膀胱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存在明显的性别、地区和年龄流行差异。中国膀胱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仍需进一步加强烟草控制,倡导中老年患者树立早诊早治意识。

  • 标签: 肿瘤登记 膀胱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随着新药研发、医疗技术进步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保留器官手术成为肿瘤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本文围绕如何严格筛选合适的肌层浸润性膀胱患者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及相关治疗策略、疗效、发展趋势等进行阐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膀胱肿瘤 保留膀胱 治疗
  • 简介:摘要膀胱是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我国新发膀胱病例中有超过2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肌层浸润性膀胱的标准治疗术式是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等局限性。为在控制膀胱病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及随诊体系正在被不断探索。除了由"经尿道最大限度肿瘤电切、化疗、外照射放疗"构成的经典三联综合治疗外,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双药或者联合化疗/放疗的治疗模式正方兴未艾,抗体偶联药物治疗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本文旨在回顾肌层浸润性膀胱的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历史及现状,并展望在当前肿瘤免疫学时代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膀胱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免疫抑制剂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保留膀胱治疗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膀胱具有高度的肿瘤异质性,目前,系统性铂基化疗仍是顺铂耐受膀胱患者治疗的一线选择。但多药耐药性、肿瘤干细胞、非编码RNA和活性氧等介导的化疗耐药仍然是导致膀胱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综述膀胱化疗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膀胱的精准个性化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膀胱癌 化疗 耐药
  • 简介:摘要2020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NMIBC)进行了内容更新。主要包括:①新增了尿路上皮组织学变异分类信息;②对卡介苗(BCG)治疗失败的分类进行了修订;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用于BCG无应答的高危NMIBC的治疗。本文就NMIBC 2020版EAU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解读。

  • 标签: 膀胱肿瘤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指南更新
  • 简介:摘要膀胱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具有异质性的尿路上皮。从浅表膀胱肿瘤到肌层浸润性恶性肿瘤,由于其高频复发及转移进展特征,本身具有难治性。尽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手术为主,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但化疗方案选择的局限性、放疗的未普及性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低等问题,使得临床决策依然存在很大瓶颈。近年已有多个靶向治疗在膀胱中崭露头角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答。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是膀胱中全新的治疗靶点和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该类通道在膀胱中的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及其联合用药增敏铂类化疗的前景展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预后 靶向治疗 药物增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γ-突触核蛋白(SNCG)对膀胱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和山西省肿瘤医院129例膀胱患者(恶性病变组)、157例泌尿系统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病变组)和177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尿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液中SNCG浓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SNCG诊断膀胱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恶性病变组尿液SNCG浓度[4.28 ng/ml(0.53~8.79)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1.44 ng/ml(0.56~3.51)ng/ml,H=122.9,P<0.01]和良性病变组[1.97 ng/ml(0.51~5.87)ng/ml,H=88.2,P<0.01],良性病变组高于健康对照组(H=17.1,P<0.01)。尿液SNCG鉴别恶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95% CI 0.819~0.923,P<0.01),最佳临界值为2.79 ng/ml,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8和0.977;尿液SNCG鉴别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病变组的AUC为0.823(95% CI 0.769~0.877,P<0.01),最佳临界值为3.54 ng/ml,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3和0.917;恶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良性病变组相鉴别的AUC为0.848(95% CI 0.797~0.899,P<0.01),最佳临界值为2.87 ng/ml,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1和0.901。结论膀胱患者尿液中SNCG浓度高于泌尿系统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人群,尿液SNCG对膀胱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膀胱肿瘤 γ-突触核蛋白 尿 诊断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类肿瘤可视化的小鼠膀胱气囊(APBCa)模型,并评估药物灌注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6—12月构建人源性肿瘤APBCa(H-APBCa)模型和具有免疫功能的APBCa(I-APBCa)模型。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的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人膀胱细胞EJ建立H-APBCa模型。对比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H-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利用Tunel染色法比较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在C57BL/6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小鼠膀胱细胞MB49建立I-APBCa模型。比较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I-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两组肿瘤组织CD80+巨噬细胞及CD3+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肉眼能直视观察且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H-APBCa小鼠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吉西他滨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81.02±241.02) mm3与(1 213.88±214.02) mm3,P<0.05]。灌注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7.33±4.63与14.67±2.60,P<0.05)。H-APBCa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卡介苗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645.02±156.63) mm3与(948.84±221.76) mm3,P<0.05];灌注卡介苗组肿瘤组织浸润的CD80+巨噬细胞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49.67±7.57与16.33±5.69,P<0.05),肿瘤组织浸润的CD3+T细胞也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18.00±3.46与4.67±1.45,P<0.05)。结论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APBCa模型化疗以及卡介苗灌注治疗后肿瘤均明显缩小,与临床中膀胱灌注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灌注疗效的新型动物模型。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 气囊 灌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淀粉样变术前误诊为膀胱的重要因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收治的1例膀胱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经尿道电切术(TUR),术后膀胱灌注0.01%呋喃西林,随访2年,未见肉眼血尿及复发。结论膀胱淀粉样变临床上罕见,极易误诊为膀胱,确诊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特殊染色,尽可能实施保留膀胱手术以免过度治疗。

  • 标签: 膀胱肿瘤 淀粉样变性 膀胱
  • 简介:摘要2020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对肌层浸润性和转移性膀胱的诊疗建议进行了更新,主要内容包括:①降糖药吡格列酮与膀胱发病风险升高相关,建议膀胱患者不要使用吡格列酮。②分子分型和新型分子标记研究有新的进展,但目前还不能应用于临床。③详细介绍了保留盆腔器官的女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合适病例和技术选择。④应用4周低分子肝素可减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⑤不适合顺铂化疗的PD-L1阳性的转移性膀胱患者,帕博利珠单抗或阿特珠单抗可作为一线治疗。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膀胱灌注化疗对上尿路尿路上皮术后复发膀胱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的46例上尿路尿路上皮术后患者,按照化疗方案划分为对照组(23例)与研究组(23例)两组,对照组选用单次膀胱灌注化疗,研究组选用多次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腹膜后肿瘤复发率及膀胱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膀胱刺激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研究组术后出现1例少量血尿,1例下尿路刺激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例患者复发腹膜后肿瘤,发生率为4.35%;研究组术后无1例患者复发腹膜后肿瘤,两组术后腹膜后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9例膀胱,发生率为39.13%;研究组术后发生2例膀胱,发生率为8.70%,研究组术后膀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上尿路尿路上皮术后患者的膀胱发生率,对于预防膀胱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化学疗法,肿瘤,局部灌注 膀胱肿瘤
  • 简介:摘要膀胱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灌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膀胱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第1位,是最常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其中25%~30%的患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能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手术风险高、创伤大,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差等原因,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着对膀胱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行为等的认识不断加深,膀胱治疗已从手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等的肿瘤学预后,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肌层浸润性膀胱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保留膀胱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膀胱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灌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术后膀胱灌注患者遵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进行膀胱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550例,调查其遵医行为程度,并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其性别、年龄等可能对其遵医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以此制定相应干预对策。结果全部患者完全遵医患者占29.27%,显著低于不完全遵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对疾病的认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能够显著影响其对术后膀胱灌注的遵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为男性、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差及对疾病认知程度低为影响患者遵医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术后膀胱灌注患者遵医行为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及对疾病的认知等,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加强特殊人群护理干预力度,为患者争取治疗费用的减免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膀胱癌 膀胱灌注 遵医行为 影响因素 干预对策